APP下载

谈扬琴演奏艺术的“知行合一”

2016-05-30周珊

音乐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扬琴知行合一感性

周珊

内容提要

“知行合一”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对于从事扬琴演奏和教育的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在阐述“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探索了“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目前我国扬琴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扬琴创新人才提出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

扬琴演奏理论实践

知行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也是儒家道德实践的重要范畴。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主持贵阳书院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即知与行是一个互相渗透、统一辩证的过程。“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行”为基础,以“知”为导向,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让知识学习与实践有机融合,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共同养成。艺术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艺术教学领域。目前作为民族音乐家族一员的扬琴演奏艺术,同样存在着各种“知行脱离”的现象,过分重视“知”的方面,相对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民族器乐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培养出“知行合一”的扬琴演奏人才呢?

1.理性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上,理性和感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乐曲的演奏中如果只有感性演奏,没有理性认知,就会达不到应有的音响效果;而只有理性弹奏,却没有了感性的处理,音乐如同机械般枯燥无味,没有美感而言,就无法打动人心。所以在扬琴演奏艺术中需要把握理性演奏和感性认知的协调结合。扬琴演奏的理性主要是指演奏的基本功练习,主要包括对音准、力度、节奏、速度、音色的掌握。在掌握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还耍有对音的色彩、虚实、音乐想象等更多细节进行把控,这些都建立在对乐曲的感性理解和认知之上,是对乐曲情感的掌握和表达,即乐曲演奏的感性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奏艺术风格和特点。总结一下,扬琴演奏水平的提高首先是要完成技术层次,即从理性上得到提高;其次是表现音乐内容的层次,即感性上的提高;再者是内心情感和音乐韵味的层次,即是理性与感性认识的高度结合。

扬琴演奏艺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读谱学习阶段;二是训练阶段;三是演奏实时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需要时刻把握控制理性与感性的度。读谱阶段主要是在演奏前分析乐曲的句法、结构、层次、布局等方面,同时结合内心的听觉联想和想象进行感性体验,把握乐啦在微观宏观上的变化、旋律走向、伴奏形式所带来的情景和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音乐作品。训练部分则分为纯技术训练和情感投入训练两部分,纯技术训练是针对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及演奏竹法进行科学、循序渐进的练习,做到熟练即可,俗称“冷处理”。情感投入训练指的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深入音乐角色,重点表达音乐内在情感,进行联想和想象空间的二度创作过程,俗称“热处理”。而演奏实时阶段指的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的“演奏者”和“演奏角色”的平衡处理,即演奏技术与音乐情感表达的统一,这就要求在演奏当中理性与感性并存、理智与情感并重。演奏者既要用心体验每个乐句的情感表述,又要用理性控制这种感情,使之服从于音乐表现的需求。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任何一方偏颇都会使演奏失败,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演出效果。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只重视技术技巧的练习,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重技能轻理论,有的学生甚至都不清楚扬琴的发展史,扬琴在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地位,这些现象都是错误的。艺术表现境界的高低与知识理论底蕴的深浅是密不可分的,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各种理论知识的强有力支撑。除了以上提到的技术、情感训练以外,读谱练习、视奏练习、舞台表演练习、学派研究和不同演奏家技法特征研究、教学理论研究、表演理论研究、艺术历史及发展规律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有些理论知识需要集中重点讲解,如扬琴传统流派艺术特征、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扬琴乐器构造理论与改革发展史、现当代扬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演奏重点难点等等。除了对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还应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如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复调、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此外,还要广泛地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因为民族音乐艺术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

但是空有理论而忽略在实际演奏中的实践活动也是不可以的,在音乐表演中,超凡的技巧展示和完美的音乐表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完美的音乐表现则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在不断的舞台经验中积累出来的。只有通过多翻阅理论书籍、多听音乐、多看视频、多观摩音乐会、多听专家讲座及论坛,学习借鉴兄弟姊妹乐器的长处、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审美层次,才能指导我们的演奏实践。

3.创新素质的培养

扬琴是一门表演艺术,它需要表演者有强烈的参与感和创作热情。所以“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不出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习者更应该多看、多听、多思、多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发散性思维为依托,做一个技艺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三到五年的扬琴学习,对扬琴演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后,往往会陷入一个迷茫的阶段,这既是一种“假象”,也是一种“真象”。假象即对扬琴的演奏方法和技艺产生了迷惑,特别是察觉到众多专家学者、老师的教学理念各不相同,孰对孰错不知如何分辨;真象即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只要坚持思考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即可冲出迷雾看到胜利的曙光。每一个学习扬琴艺术的人都有这么一段艰苦的道路要走,甚至是弯路。要知道,在艺术的道路上攀岩,走弯路是必然的,关键是不要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这些经验在书籍上或是网络论坛上便有记载,我们多去翻阅学习即可。关键是要有价值,即不断探索新的道路,找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俗话说:“博众家之长、补一家之短”,只要通过各种途径的比较论证学习。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乐器改革方面,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抱怨扬琴体积太大,行动不便,严重影响了扬琴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试想我们可以改革扬琴的大小,制作小扬琴或是儿童扬琴,就像小提琴分成人用琴和儿童用琴一样。琴架携带不便,可以在拖杆行李箱上钻四个类似挂钩一样的螺丝,将琴架悬挂于上,这样就解决了扬琴外出演出的携带问题。在中国大部分乐器改革者都是扬琴演奏者,他们深谐扬琴的利与弊,能从演奏者本体利益出发,着重解决演奏者的难题。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扬琴演奏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和开拓意i口的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一味弹奏乐曲音符的“工匠”。

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做一个“知行合一”的扬琴演奏人才,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品质人才的保证。只要这样,中国扬琴才能在世界扬琴的大家庭独树一帜,迎来蓬勃发展的未来。

猜你喜欢

扬琴知行合一感性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