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的旋律再次唱

2016-05-30马颖

音乐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唱段音乐学院抗联

马颖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这经典的旋律于2016年6月26日晚在盛京大剧院歌剧厅中再次唱响。从2016年6月16日开始,由沈阳音乐学院重新创编排演的大型经典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沈阳上演,演出到7月3日结束,其间共演出10余场。歌剧《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第一部以东北抗联及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歌剧,它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抗联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2016年,作为辽宁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型演出活动,经典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男高音歌唱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辉担任本剧艺术总监,并在剧中饰演男主人公老李头;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文学(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向红任总导演。

在此之前的2015年10月31日至12月2日,“歌剧《星星之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已经先后在盛京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等地演出过9场。受众人数近万人次,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去年演出的基础上,沈阳音乐学院积极吸收原作精华,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同时对歌剧《星星之火》的剧本、音乐、人物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再创作,使内容更深刻,人物形象更丰满,旋律更优美,强化了歌剧风格,使该剧成为重点题材、辽宁特色、国家水准的精品舞台剧目。6月16日至19日,歌剧《星星之火》已连续演出4场,驻沈高校师生与广大市民观看了演出,观众反响热烈,整场演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这已经是笔者第三次观看由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这样一部思想内容丰富、政治寓意深刻、艺术水平颇佳的歌剧是由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东北鲁艺集体创作的,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等人作曲,著名剧作家、时任东北鲁艺实验剧团团长的侣朋等人担任编剧。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沈阳音乐学院将这部歌剧重新搬上舞台,并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作为“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的重要演出剧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以此向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卓越贡献的英烈们致敬,向老一辈艺术家们致敬。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学院再次演出歌剧《星星之火》,弘扬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东北抗联精神,使抗联战士的英雄形象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间,同时以这种艺术形式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

之前笔者有幸观看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两场演出。今年的这次演出与之前比较明显,更为成熟,随着剧情的层层深入,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跌宕起伏,而这种氛围越发激励了演员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表演,一次次将演出推向高潮。

无疑,复排的歌剧演出是成功的,这不禁让人思索:衡量一部成功的歌剧作品,其标准是什么?一台歌剧的完美呈现绝不仅仅是个别演员出色的演唱便能万事大吉。在北京也陆续去看了几场歌剧演出,这其中不少是明星大腕或声乐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担任主演,但往往演出反响平平,最终沦为老百姓眼中的“高雅艺术”。回想建国之初,歌剧《星星之火》于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至1964年。在各地演出近400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对后来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平均一年60多场次的演出足以说明老百姓欢迎它的程度,歌剧中的选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传唱了大半个世纪,也足以说明它的流传程度和生命力。近些年新创的歌剧作品又有几部能做到这一点呢?《星星之火》是反映已经过去的那个年代人民心声的作品,为何复排后还能受到今天生活在21世纪信息大爆炸时代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是剧情?是音乐?是表演?纵观此次创新性的复排歌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故事结构紧凑,剧情在唱段中层层深入,

唱词精雕细琢,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拿捏准确

《星星之火》围绕女游击队员李小凤展开,讲述了她从一个16岁的乡村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抗联战士,并与抗联部队一起,带领人民群众反抗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集中塑造了抗联战士李小凤、交通员老李头等英雄群像,讴歌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坚韧不拔、英勇奋战的民族精神。复排的《星星之火》实际上是创编复排,在保留原剧基本故事梗概的前提下,对原剧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又加入了新的创作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全剧共分四幕:第一幕“被逼上山”,第二幕“寻找游击队”,第三幕“斗争中成长”,第四幕“报仇雪恨”。单纯从剧情而言也不足为奇,关键是衔接剧情的一个个唱段,妙在组成唱段的一句句唱词。如第一场中的对唱《李老爹啊决开门》中,当李老爹被日本鬼子抓走前对李母唱道:“凤儿她妈,凤儿她妈呀,你要记住我的话,你好好照顾小凤长大,别叫那贼风刮到了,别叫那疯狗咬了她,大山里面有亲人,你叫她上山去种庄稼……”唱词中的“贼风”原指四季异常所形成的邪气,同样“疯狗”“亲人”“种庄稼”在这里暗指什么自不用多说。李老爹在被日军抓捕,知道自己将遭厄运命不久矣的前提下,当着日军和汉奸孙晶石的面,对李母的临终嘱托——送小凤去山上寻找游击队,参加抗联队伍。这里没有悲悲切切的儿女情长,没有壮怀激烈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个硬铮铮的东北老汉最朴实无华、最言简意赅而又充满智慧的大白话,旬旬体现了他的铁汉柔情。这样的例子在整部歌剧中不胜枚举,人物就是在这样一句句精准的唱词中被鲜活地树立在歌剧舞台之上的。

二、音乐旋律流畅明快,朗朗上口,易学易唱

歌剧《星星之火》的音乐原是在东北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提炼创作的。原作者李劫夫最善于把握语言的特点,使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富于强烈的感染力。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具有独到的功力。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采用群众歌曲的写法和组织方式,旋律优美又通俗易学,所以才能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复排的歌剧音乐对原剧近一半以上的音乐进行改编,但都延续了作曲家李劫夫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旋律性强、通俗易唱、接地气,更具亲和力。在保留了原歌剧的经典唱段的同时,还吸收东北抗联歌曲的音乐元素,增强了该剧的历史感。其中的交响序曲、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多种音乐形式的唱段是由学院作曲系主任刘晖担任音乐总监,作曲系教师重新创编的,旋律的写法大都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音乐唱段全部配置交响乐队伴奏,改编过程中融入一定的现代作曲、编配技法,并全新创作交响序曲、幕间曲等独立的器乐作品部分,使该剧的音乐内容更加多元化。如:第三幕中表述裴大姐为了掩护大家撤退,壮烈牺牲后的合唱唱段《同志们不能没有她》的后半部分使用卡农手法,旋律重复、模进,男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女高音声部逐渐分层次进入轮唱,音乐由弱渐强,由慢渐快,旋律在此过程中被一次次重复、强调,在一步步递进至顶点时,音乐戛然而止,此处的休止无声胜有声,紧接着四声部强力度齐唱,突出音乐主题。之后乐队强奏,把悲痛激昂的情绪推向顶点达到极致。

三、运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准确而鲜明。

歌唱表演颇显功力,人物刻画细致入微

歌剧《星星之火》中每个人物的唱段,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主角还是配角,与之所匹配的音乐都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鲜明。如:剧中的关键性人物交通员老李头的几个独唱选段《跑交通》《火啊火》《说起游击队》等民族风格浓郁,听上去像民歌小调似的清新,爽朗的旋律那么的欢畅喜庆,成功塑造了一个历尽沧桑的老革命者的乐观豁达;黑田的几个唱段有些为日本民族风格,旋律低沉又晦涩,刻画了日本侵略者内心的阴险狰狞;孙晶石的旋律曲不成曲、调不成调,听起来很拧巴,好似作曲家在有意赋予他双重人格,着重刻画他扭曲的心灵……在表演上采取了歌唱和说白相间的形式。演员的唱功自不必说,表演也十分考究,看得出演员们对角色都是经过细心推敲、揣摩的,某些眼神、动作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多次实践的,在这一点上该剧的歌唱演员无论主角和配角都表演得十分精准。整场演出中,演员们用声情并茂的演唱、真挚动人的情感将剧中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深深地感染了现场观众,使得演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星星之火》中的女主角“李小凤”,在国家大剧院和国音堂的演出分别由伊泓远和李优扮演。伊泓远的演唱显现了其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坚实的唱功,从台词、唱段再到手、眼、身、法、步都力求在人物年龄和年代感上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李优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演出,刚出场时声音有一点收,不知是故意控制还是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到第二场跟交通员“老李头”的扮演者刘辉同台的演唱时渐入佳境,到第四场时已经挥洒自如。这反倒歪打正着地契合了剧中“李小凤”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由一个清纯生涩、缺乏斗争经验的小姑娘在残酷的对敌战斗中蜕变成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女战士。剧中最出彩的当然还是要数由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出演的交通员“老李头”,他的每次出场都充分显示出其对歌剧舞台的把控力,可谓游刃有余。同时他的演唱似乎还能给同台的对手以示范、指导和把关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的那场演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能是因为师生间长期培养的默契,在和李优同台演唱时,李优的演唱状态越来越好,到后来高潮段落甚至有种和老师同台飙戏的感觉,观看时着实过瘾。刘辉的每一次独唱、重唱都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将情绪推向高潮,观众不仅被他深入人心的歌声所打动,更为他不留痕迹的表演所折服,所以才会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四、乐队、合唱队锦上添花,舞美、灯光、道具恰到好处

担任合唱队的沈音·北方青年合唱团、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和担任乐队的沈音·北方青年交响乐团的演员主要是由沈阳音乐学院的本科学生组成。合唱团的演唱气势磅礴,交响乐队的伴奏恢弘大气,每一位合唱队员的唯美歌唱、每一位乐队成员的过硬演奏都体现了沈音师生精湛的技艺,同时也体现了沈阳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和器乐教学的综合实力。此番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在舞美灯光方面还借助了巨型LED背板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剧情的介绍和连接主要借助巨型LED背板的画面和录音旁白,比起好多当代歌剧让观众看提词器的效果要好不知多少倍。在服装、化妆、道具方面,也是尽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合唱团的服饰并不整齐划一,为体现东北地域的寒冷,还特意在棉衣棉裤外加翻毛皮袄、皮帽,尤其是李小凤的红色围脖分外抢眼,突出她女主角的身份。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一部歌剧的完美呈现实际上就是在这种种细节处见功力。

总之,整部歌剧近乎完美,复排无疑是成功的,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笔者粗浅地认为:

1.歌剧作品不必过分求新求异,经典重现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通过创新性的复排,把劫夫留给我们的歌剧遗产进行有效地整合,借助“反法西斯”这一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主题,把《星星之火》这一作品做大,并借助这张文化名片来提升沈阳音乐学院的知名度,让劫夫的歌剧传播得更广、更久远,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有了好的主张之后,再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对它进行立体的包装,把它作为文化商品上市,沈阳音乐学院的这一举动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2.歌剧作品的创作需要过硬的制作团队,各部门通力协作。

据悉,该剧从去年3月初就开始了相关的筹备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主创团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亲自担任艺术总监;副院长魏煌担任总监制;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担任总导演;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怡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洪侠担任指挥。作曲系主任刘晖担任音乐总监。学院演出处、作曲系、管弦系、声乐系、民族声乐系等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都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可以说是倾全院之力,经过半年时间紧锣密鼓地排练,才使得这部复排的《星星之火》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该剧是沈阳音乐学院近年来在教学、创作、演出、艺术实践和管理方面所取得成绩的集中展示。

3.歌剧作品在中国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东方美学原则。

近期也听了不少原创歌剧.对这一点感受颇深。除极少数优秀剧目外,多数歌剧有西化倾向,没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不接地气,作曲风格上求新求异,有的歌剧旋律甚至谈不上歌唱性,歌剧演员吐字不清,以致于不看提词器根本不知唱的是什么。《星星之火》的作曲建立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虽然技法是西洋的,但素材是中国的,符合中国人的听觉和审美。在表演上,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是看歌剧而不是单纯地听歌剧,因此不能重唱轻演,而要唱演并重。演员除了要有过硬的唱功,还要细致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并在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深刻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中。抛开演唱,单纯从戏剧表演角度而言也是精益求精的,细致到没有一句唱词的日本小兵的眼神、举手投足都表现得很到位,真正做到“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不夸张地说,《星星之火》是真正体现民族自身的艺术规范和具有最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中国模式”的歌剧典范。

总之,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既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传统,又赋予它现代气息,使经典作品重新绽放活力,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正像歌剧《星星之火》艺术总监、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在《出品人的话》中所说:“它贯彻和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习总书记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排演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一次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唱段音乐学院抗联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绵绵古道连天上
来了救星共产党
——赣南采茶戏《带粮当红军》 唱段
一弯新月挂半天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