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绎经典星火传承

2016-05-30李浩

音乐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鲁艺音乐学院抗联

李浩

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结合时代精神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沈阳音乐学院对经典歌剧《星星之火》进行了改编创新。这部歌剧1947年由东北鲁艺集体创作,并于1950年12月首演于哈尔滨。该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歌剧,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等作曲,著名剧作家、东北鲁艺实验剧团团长侣朋编剧等并导演,以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歌颂了抗联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星火必定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

2015年10月31日,创编复排版《星星之火》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并于11月4日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至高舞台,演出当晚国家大剧院座无虚席,不仅大受首都观众的热捧,同时也在中国艺术界产生了不俗的反响,前来观看演出的金铁霖和马秋华教授大赞此次演出成功。演出结束后,全体剧组成员多次鞠躬返场谢幕,但观众仍不愿离去,大有重现当年连演400场的盛况之势。

2016年,本剧的主创人员再度聚首,在去年演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原作精华,同时对歌剧《星星之火》的剧本、人物、音乐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再创作,使其内容更加深刻,旋律更为优美,增加了戏剧性,更符合歌剧的结构与形式,强化了歌剧风格,增加了表演分量,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使该剧成为重点题材、辽宁特色、国家水准的精品舞台剧目。6月16日至22目,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面向辽沈地区又连续进行了7场演出,并于26日、27日,再度登上沈阳盛京大剧院的舞台,向观众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近日,笔者有幸采访到了部分该剧的主要创编及演出人员。

重新创编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是沈阳音乐学院全体师生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

刘辉——艺术总监兼剧中主要角色“老李头”的扮演者,声乐教育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辽宁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满族音乐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民族音乐教育促进会会长,《乐府新声》《音乐生活》主编。

笔者:刘院长,首先我想问您一个广大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沈阳音乐学院这次为什么会选择复排《星星之火》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歌剧呢?

刘辉: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九一八事变84周年”,我们选择将这部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重新创编排演,因为继承鲁艺传统、弘扬鲁艺精神是我们沈阳音乐学院全体师生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

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也是东北抗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作为鲁艺的后裔,沈阳音乐学院有这份责任,更有这份义务将这部歌剧重新创编排演搬上我们的舞台。从时代出发,从社会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紧贴时代脉搏,见证历史,分享经典,用艺术歌唱时代,用音乐激励人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以此剧弘扬抗战精神,彰显人性之美,让更多人铭记中华民族惨遭日寇蹂躏的历史,以此来纪念和缅怀那些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做出卓越贡献的英烈们,向英烈们致敬,更向老一辈的艺术家、鲁艺的前辈们致敬。

我们按照辽宁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努力使重新创编排演的歌剧《星星之火》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力争将该剧打造成重点题材、辽宁特色、国家水准的舞台剧目。到目前,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目标基本实现。

笔者:刘院长,这部歌剧流传至今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这次重新创编排演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您认为这部歌剧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辉:歌剧《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主要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题材的人民性。这部歌剧讲述的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践踏、蹂躏,讲的是家仇国恨,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歌唱的是英雄先烈的群像。

二是音乐的民族性。剧中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说唱音乐、地方戏为基本元素,并吸收了河北梆子、二人转、大鼓等民间音调和语言特色,有很强的可听性。好听、好学、好记,易于留传、易于传唱。

三是艺术的社会性。将抗联战士的事迹艺术化再现在舞台上,从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到音乐形象的刻画,都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冲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是内容的时代性。故事虽然讲的是70年前的抗联战士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但对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站在劫夫老院长的肩膀上

笔者:刘主任,在这次复排歌剧《星星之火》中,您担任了音乐总监一职,对原作品做出了很多必要的改动。现在看来复排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请您向读者朋友们谈谈您在重新创编过程中的感受。

刘晖:歌剧《星星之火》是劫夫老院长的作品,原剧为三个半小时,现在根据复排的要求改为一个半小时。其中有一半是老院长原来的曲子,还有一半是本次复排期间新创作的。如果说在创作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也完全是站在劫夫老院长的肩膀上。直到我们完成总谱的那一刻,我们真的不得不叹服于鲁艺前辈们的才华。原来曲子的底子就特别好,在重新创编期间,优美的旋律始终在感动着我们这些新一代的曲作者们。我们只是尽可能地把原来的歌剧变得交响化一些,用当代的和声思维和音乐语言把它尽可能做得现代一些。由于原剧创作、排演于建国前后,受当时条件所限,所谓的歌剧写起来都是“歌”的形式,而并不是完全歌剧的形式,所以我们在重新创编期间把比较著名的唱段给改写成了二重唱,为了增添戏剧性,我们又添加了三重唱、四重唱,尽可能让它像一部歌剧。同时,在写作技术上我们也有一个当时不具备的条件,就是我们有了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的配合,包括前期写清唱剧版本的时候还有一个完整的合唱队配合,这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把它写得更加完整一些。

至于我们新创作的曲子,也是通过反复地吟唱原剧中的旋律,被深深地感动,我们的情绪被不由自主地带入其中,这等于是跟随着作曲家们那种风格与创作动机一步步地前行,使新创作的曲子能够紧紧地贴着原剧,进而还原作曲家当时的情绪,让新的旋律自然地流淌出来。

在表演中感受角色的成长

笔者:李老师,能否谈谈您在《星星之火》中塑造女主角“李小凤”这个角色过程中的感悟?

李优:《星星之火》这部歌剧,就是围绕女游击队员李小凤这个角色展开的,这部歌剧一共是四幕,李小凤从一个16岁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抗联战士,可以说李小凤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几乎没下过台,十三四个唱段加之两个八度的高音,戏份之重、演唱技术之难、表演之复杂,让我接受了巨大的考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于第一次演歌剧的我来说,要接受如此巨大的挑战,我为此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把人物表达得清晰贴切?如何在声音、在咬字上做到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如何在与剧中不同人物的对手戏中把握好尺度?我一直在琢磨、体会、感悟、摸索。甚至是在舞台的侧幕条处换衣服,换好了衣服就上台继续表演,根本没有时间喘息。正是这种对演员歌唱技术、表演技巧、表演心理的要求,使我在戏里受到考验、受到锻炼,使我在戏里进步,在戏里成长。

在表演中感受鲁艺精神的传承

王志昕——剧中主要角色“老李头”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演出处副处长。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青联委员,文化部全国优秀演员。

笔者:王老师,在歌剧《星星之火》中,您塑造了“老李头”这个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志昕:在表演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会到了沈阳音乐学院这个集体的力量,体会到了鲁艺精神在咱们新一代鲁艺人身上的这种传承。沈阳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这么大型的歌剧演出,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清唱剧版本到歌剧版本,这其间我们每一位参演人员与编创人员都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

作为剧中主要角色“老李头”的扮演者之一,通过学习了解抗联的历史,在对人物的诠释上,对这个人物的揣摩和刻画上都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和刘院长达成了共识,按他的方向来演,在学习他的表演技法的同时,也学习到他身上的鲁艺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当年抗联战士们的艰辛与不易,为了在舞台上丰富“老李头”这个形象,我和整个剧组人员一起看过去的资料,研究、观摩……这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七八十年前的抗联战士们跨越时空的交流的过程。我感受到,鲁艺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在文艺界的缩影,是战争时期鼓舞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是和平年代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兴国兴邦的精神。我衷心希望这部歌剧能继续演下去,也希望新一代的鲁艺人能接过老一辈的担子,把鲁艺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反面角色的加入使歌剧色彩更加丰富

张策——剧中角色“黑田”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笔者:张主任,“黑田”这个反面角色是本次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时新加入的,您认为这对于整部歌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策:加入反面角色的目的,是为了使当今的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英烈们当年所面对的敌人与困境。我们要在歌剧中宣扬“李小凤”“老李头”这些英烈的正义与光荣,就需要像“黑田”“孙晶石”这样阴险、狡诈、狠毒的反面角色去反衬、去对比。

这次复排,团队安排我去饰演“黑田”,从接到这个任务那一刻,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角色塑造到位。比如从情绪的把握上、声音的表现上、肢体的动作上,我都要刻画出一个日本鬼子的形象,同时又要拿捏好,不要让这个形象变得脸谱化。所以我在塑造这个角色时就注意了这几点:“黑田”在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政策时试图愚弄民众的那种伪善;要活埋“李小凤”时的那种狠毒;最后看到抗联战士像点燃星星之火、漫山遍野燎原时的那种恐惧。总而言之,我把“黑田”塑造得越到位,就越能凸显出主要角色“李小凤”“老李头”的光辉形象。

另外,从技术角度讲,《星星之火》是一部民族歌剧,一直是以民族声乐唱法为主,这次复排,沈阳音乐学院大胆地将美声唱法加入进来,收效甚好。可以使整部歌剧从声音的色彩到人物的塑造上都更加富于变化,使人物更加鲜明,色彩更加丰富,舞台的状态和感觉更加丰满。在后期抓住“李小凤”,要将她活埋那一幕中,音乐上又采用了日本民歌小调的元素,我在演唱时也着重注意了在滑音与高音上的处理,把日本音乐的风格体现出来。这样,在一部以民声唱法为主的歌剧中,又融入了美声唱法甚至是日本音乐元素,使新版的歌剧在音乐性上更为丰满。

做我们民族的歌剧

白永欣——剧中主要角色“李母”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笔者:白老师,您在演唱《星星之火》唱段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白永欣:《星星之火》从创编、彩排,到最后我们呈现出的完整样式,是很让人惊喜的。通过“李母”这个角色,让大家了解到我院美声唱法的表演者们是有能力在美声技术的基础上接受这样一部富于地方色彩、描写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在彩排中,我发觉汉语发音时,不像西洋歌剧元音特别多,统一性高,尤其在有跳动的时候,容易有很多的露点,在一些小的衔接处,很不好解决。而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逻辑重音是我以前没有多加考虑的,但在这部歌剧中,我要想把“小凤”叫得那么亲切、那么不舍,所有音乐提示给我的语言逻辑重音反而可以帮助我去塑造这个角色。因为这次重新创编后的歌剧与其他中国作品是有区别的,在我们的美声演唱技术上也有一些不足,最后把美声与民声唱法衔接起来,把美声的唱段唱出民族的韵味,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受此启发,我认为在我院将来的美声教学中,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有民族特色韵味的作品,因为我们毕竟来自于东北,带有东北地方色彩,这也可以是我们学院未来的一个特色。这就是我参演这部歌剧最大的心得。

结语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可以看出全体创编及演出人员们为了这部歌剧能够重新登上舞台并获得成功,都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就笔者所感,一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歌剧,能够在近70年后重新焕发青春,这得益于一批又一批鲁艺人的不懈努力。70年前,鲁艺人给予这部歌剧生命;70年后,鲁艺人的后裔们再次为其注入生机。歌剧名为《星星之火》,岂不正像火种,承载着鲁艺精神,在一代代鲁艺人的身上坚持着,传承着,发扬着。

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笔者借用刘辉院长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次采访,“我们以此剧弘扬抗战精神,彰显人性之美,让更多人铭记中华民族惨遭日寇蹂躏的历史,以此来纪念和缅怀那些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做出卓越贡献的英烈们,向英烈们致敬,更向老一辈的艺术家、鲁艺的前辈们致敬。”

猜你喜欢

鲁艺音乐学院抗联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