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

2016-05-30车新春

音乐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首演瓦格纳交响曲

车新春

1881年9月《第六交响曲》刚刚写成,布鲁克纳就开始笔耕不辍地构思《第七交响曲》,这部作品最终完成于1883年9月,它与《第六交响曲》一样,都完成于布鲁克纳的故乡圣弗洛里安,似乎在故乡,布鲁克纳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去世后也葬在那里。

《第七交响曲》的首演成为布鲁克纳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作曲家开始受到命运女神的青睐,这部作品不仅成为首演时间与创作时间相隔最短的作品,而且正是这部作品为作曲家带来了国际性的声望。布鲁克纳以往的作品想要获得首演的机会,总是非常困难,他通常要一等再等,在首演最初的几部交响曲的时候,布鲁克纳甚至必须自掏腰包、自己担任指挥才能够获得首演的机会。而《第七交响曲》在完成后的第二年,即1884年12月30日就获得了首演。首演城市是拥有大量瓦格纳崇拜者的音乐名城莱比锡,担任指挥的是当时著名的指挥家、曾经担任小提琴手参与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首演、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生尼基什(Arthur Nikisch),他当时是莱比锡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他在布鲁克纳的学生夏尔克(JosephSchalk)那里了解到《第七交响曲》之后,就对这部作品非常感兴趣,最后是在他的推动下,作品获得了首演。

首演现场,观众的反应热烈,报刊杂志也好评如潮。随之而来的188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更是引起了轰动。这迟来的肯定一定为这位高龄的作曲家带来了慰藉。有评论家称赞布鲁克纳是一位成就非凡的作曲家,认为“他没有狭隘地将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在现代音乐的成果上(现代音乐主要通过瓦格纳、还有柏辽兹与李斯特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吸收了这一成果,并且将它与自己建立的音乐特性相融合”。然而,其中也有突兀的声音,例如汉斯立克就依然对布鲁克纳持有偏见,他在一篇评论文童中声称《第七交响曲》整体上是如此的“不自然、膨胀、病态和堕落”,他说自己的观念与“德国最有声望的音乐家们”的观点一致,将这部作品描述成“因为20个特里斯坦排演而导致交响乐作曲家们过度紧张的噩梦”。

无论如何,《第七交响曲》的首演成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各地的指挥家开始对这部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作品在德奥各地,例如科隆、汉堡、格拉茨、维也纳等地,甚至纽约这样的美国都市上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第七交响曲》成为作曲家交响作品中演出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它成为音乐会的保留剧目,带动了布鲁克纳其他作品的演出以及民众对布鲁克纳本人的关注。即便是当代,《第七交响曲》也几乎成为每位指挥家必备的曲目,例如卡拉扬、切利比达克、巴伦博伊姆等很多著名指挥家都曾指挥过这部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为布鲁克纳带来巨大荣誉的城市不是他定居的城市维也纳,这位年近60的花甲老人此时依然无法完全融入维也纳的音乐生活,这座城市一直对布鲁克纳持有偏见,虽然身边开始围绕一些年轻的崇拜者,但作曲家和他的作品依然无法受到维也纳音乐界的重视,以汉斯立克为首的一些维也纳评论家或者漠视他、或者对他进行攻击。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第七交响曲》在德国其他城市的成功演出,维也纳音乐界也开始关注到这位年迈的作曲家。然而,巨大的成功并没有为布鲁克纳的生活困境带来太大的改变,此时的布鲁克纳身体状况令人堪忧,为了生存,为了微薄的薪水,他依然不停地忙碌着。此外,《第七交响曲》的巨大成功依然无法阻止布鲁克纳强迫症似地对作品修订的行为,他似乎永远活在他人的批评的世界中,而无法真正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第七交响曲》(WAB 107,E大调)是继《第三交响曲》之后的又一部献给瓦格纳的交响曲。布鲁克纳不仅在这部作品中首次运用了瓦格纳大号;而且为了表达他对瓦格纳的敬意,引用了“爱之死”动机、女武神的“睡眠”动机等大师的音乐动机;在听闻瓦格纳去世的噩耗之后,他立刻将柔板乐章改写,献给了瓦格纳。

《第七交响曲》采用四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它与终乐章一样拥有三个复杂的主题。这些主题之间既有强烈的对比,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音乐按照布鲁克纳的惯例,在小提琴以震音方式奏出E-#G的三度音程,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大提琴在此氛围中在E大调上奏出一段很长的、略带伤感的主部主题旋律,它由主三和弦的琶音开始,确定了乐曲的主要调性,其间,中提琴在第二旬开始的同度重复、以及圆号与单簧管不时的八度重复,令旋律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主题旋律中大胆的和声拓展与丰富的调性变化,都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此外它与柔板乐童以及终乐童的主题的联系紧密。随后,乐队重复了这一主题,形成一个小高潮。

紧接着的是副部主题,它是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奏出的轻柔美妙的抒情旋律,它与三个对比旋律构成复调织体,展现出了作曲家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一主题动机先后出现五次,每次构成的复调对位织体和配器色彩都各具特点,它们与多变的和声、复杂的调性变化与强有力的节奏一起将音乐推向高潮,并引出第三主题。第三主题是由弦乐齐奏奏出的富有动力的旋律,拥有民间舞曲的节奏音型和质朴的旋律特征,性格深沉内敛。它从PP的力度,逐渐增强至整个乐队的ff,号角齐鸣,随后力度减弱,音乐回归平静,引入展开部。展开部采用对位手法,发展了三个主要主题的动机,这些动机游走于各种调性与和声环境中,或庄严,或温暖,或悲痛。再现部的进入非常自然,没有任何突兀,仅是主题性格略有变化,尤其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变得更为强劲有力,此外,主题的原形、倒影、对题等多种旋律线条在同一时间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作曲家掌控复调手法的能力,最后这一乐章结束在乐队的辉煌音响中。

柔板乐章是庄严和缓慢的,这个乐童在《第七交响曲》中最为有名,是一首献给瓦格纳的挽歌。实际上,布鲁克纳刚写完这个乐童,就听闻了瓦格纳去世的噩耗。作曲家异常悲痛,他生性腼腆,只能用音乐来纪念自己最崇拜的大师,因此,布鲁克纳立刻修改了乐章的结尾。纪念大师。实际上布鲁克纳在创作这部交响曲之初,就似乎对大师去世有所预感,作曲家自己这样说道,“我的确写了关于伟人(瓦格纳)之死的柔板乐章。乐章中的一部分是预见性的,一部分是为这一实际灾难而写的葬礼音乐。”

这一乐童采用布鲁克纳常用的ABABA形式。乐章由两个主题构成,它们在旋律、调性、节拍与性格等多方面都形成对比。第一主题是4/4拍的葬礼进行曲,先是低沉的4把瓦格纳大号、后由弦乐在忧郁的c小调上,缓慢奏出一段长气息的悲痛哀思的旋律,在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作曲家哀泣的内心,这种痛苦似乎缠绵不断,没有边际,最后旋律又回归最初由瓦格纳大号和圆号结束。第二主题是3/4拍的轻快柔和的舞蹈旋律,它舒缓了之前的抑郁心情。随后,两个主题交替发展,在此,作曲家运用对位手法对主题动机进行发展,音乐通过不断地蓄积力量,走向乐队全奏的高潮,随后高潮退去,悲痛的音调又重新回来,最后乐章结束于安静的气氛中。

第三乐章是快速的谐谑曲乐章。经过《第六交响曲》的短暂间歇,这一乐章又重新运用了喧闹的兰德勒舞曲节奏。第一主题是一段富有活力的旋律,它在弦乐快速音型的伴奏背景下,先由明亮的小号,后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奏出。富有动力的附点音符充斥其中,令音乐充满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部是一段相对安静、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它略带悲伤气息,这段旋律最初由弦乐声部演奏.后来加入木管与铜管。

第四乐章是终乐章,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乐章。这一乐章的结构违背了通常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的三个主题在再现部中以颠倒的顺序出现,造成一种特定的悲剧性效果。这类结构可以追溯到舒伯特的《四重奏断章》和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等作品。终乐童的第一主题是在弦乐震音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它是一段带有附点音符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具有英雄气概。第二主题是弦乐为主的圣咏旋律,宁静安详,具有崇高的性格。第三主题是乐队齐奏而出的铿锵有力的音调。随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非常短小,仅仅二十多个小节。之后是再现部,再现部中主题出现的顺序是倒置的,先出现的是戏剧性的第三主题,紧接着的是副部主题旋律,最后出现的是带着新能量的第一主题,正是后者将音乐引向宏大的尾声,尾声是全曲的高潮,音乐最终在辉煌的音乐中结束。

有学者指出布鲁克纳的音乐创作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它综合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复调音乐传统中的保守因素、布鲁克纳的老师塞赫特(Simon Sechter)遗留下来的严格和声、以及从瓦格纳继承而来的半音化音乐。总而言之,《第七交响曲》中的大胆的和声、精湛的对位手法、多变的调性转换、半音化与不协和音的自由运用,结构的突破,等等,都让布鲁克纳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

猜你喜欢

首演瓦格纳交响曲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2016年度优秀剧目推荐名单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