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选择

2016-05-30胥燕萍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老龄化

胥燕萍

摘 要:上海日渐壮大的老年人群体而带来的养老问题,是未来政府需要应对的难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不在局限于“养孩防老”的观念,他们需要更新、更多样化、更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养老模式。现代化的养老模式应该注重“医”与“养”的结合,逐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同时需要有正确的公共政策作为指引,减少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反面影响,解决养老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

一、 上海老龄化的背景介绍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已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6年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老年人口数据,截止2015年底,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9.6%。这些指标已远高于国际上的10%和7%的标准,是标准数的3.02倍和2.8倍。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有着“四化”特征: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弱势化。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8.0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总人口的5.4%。2015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75岁,其中男性80.47岁,女性85.09岁。上海当之无愧成为长寿城市。伴随着纯老家庭、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多,一定会使养老问题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从宏观角度来看,老龄化直接给我国养老保障带来压力。老龄化的程度是日益加深,上海的养老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政府和社会需要凝聚一股合力,齐心协力解决的社会问题。从中观角度来看,老龄化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从过去到现在,家庭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4-2-1”的家庭结构是最为普遍,即使现在放开二胎政策,效应也不会立刻显现。平均来说,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这样无疑对上班族的夫妇造成很多困难,如何缓解这些压力从而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需求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老龄化影响到老人切身的利益。老年群体似乎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没有工作,缺少足够的经济收入,身体上需要被人照顾,心理上需要被人关心。从马斯洛需求的层面上来分析,老年人是非常渴望可以快乐、体面的度过晚年。

二、 传统的养老模式介绍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备受追崇,它与家庭自身的特性紧密相关并有着独特价值和内在意义。一般而言,家庭养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经济赡养,即上班族的子女需要为老年父母承担生活开销或养老保障等费用。第二是生活照料,子女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的照顾。第三是精神支持,老年人除了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还要精神上获得依靠,情感上互相交流,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但是由于家庭结构缩小,年轻夫妇需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下一代,在经济方面会给年輕人带来不小压力,况且,当子女忙于工作和照料下一代时,是很抽出时间照顾老人,那么精神支持对老年人来说也成为一种奢侈品。生活的方式使得年轻人更独立并关注投入到工作中;子女与父母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得彼此感情淡化;诸如此类的因素都会削弱家庭养老的功能,老年人不再只是依靠家庭养老,而是可以寻求其他方式解决养老问题。

2.社区养老。在发展初期,社区养老主要是通过开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活动和生活照料为主要内容。上海在全国首先展开以家庭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最终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社区养老的优势如下:第一,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结合体,可以提供物质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支持。第二,社区养老减轻子女的压力,费用比机构养老的支出便宜。第三,社区养老具有灵活性,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福利事业,由政府投入。但上海社会化养老发展程度不够,资源紧缺,还需家庭出资购买服务,给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制造门槛。

3.自我养老。自我养老意味着老年人经济独立、生活自理、精神自强。不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压力。这种养老模式体现养老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老年人从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自我的地位和尊严。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很难依靠自己有限的积蓄解决看病、养老等问题;很难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照顾自己饮食起居;很难没有孤独和寂寞感而保持快乐和幸福。自我养老会和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状态。

三、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由于老年人对医疗需求日益加大和政府供给能力有限存在巨大落差,我国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概念,目的是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解决现在的养老问题。上海“医养结合”分为三类: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庭或社区帮助下养老,缺乏护理观念,很可能让老人失去康复机会。医养结合可以为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提供良好出路,也可以在未来有效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种新的模式可以提高中小养老机构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合作的方式,帮助机构良好健康的运行。最重要一点,老年人通过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养老的负担。

四、 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政策建议

1.鼓励政府部门互相合作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在发展该模式的时候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进行资源整合。如果因为部门间彼此推脱责任,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么很难有效推进该模式的发展。如果部门之间彼此争抢去做重复的事情,那么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所以政府部门要理性思考如何在百姓中落实医养结合模式。考虑到它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需要政府对此支持和加大投入以完善服务内容。从另一方面,政府虽然提供服务,但也不能忽视监管,维持行业秩序才得以让医养结合模式可持续发展,让老年人与他们的家庭真正受益。

2.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体系。在初期阶段,服务体系不完善,况且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保障老人公平享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更愿意以家庭照顾为主,机构照顾为辅。但未来有着独立思想的老人会更倾向以机构养老为主。服务体系是需要多元化,利用现有的资源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每个年代的老年人想法不同,所以服务体系是需要灵活性和全面性,以便老人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

3.医养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目前行业里的医护人员数量紧缺,质量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未来复杂化的养老需求。即使有了少数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现在两手都要抓,既要需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又要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让其发挥所长。第一,关于培养人才,可以在大学内开设专业并提供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有资质的照护人员才能上岗工作。第二,关于留住人才,护理人员的薪酬和绩效尤为重视,提供上升空间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合理评估她们的工作指标。

五、结语

当今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预示未来的养老模式是多样化和人性化的,不管是传统的三种养老方式,还是最新的医养结合模式,彼此都不会互相冲突,反而可以相辅相成。老人可以选择一种养老模式或者多种养老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去安排晚年生活。中国在迈入“银发国家”的行列中,各政府部门也时刻在准备迎接人口老龄化,但真正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时间、智慧和勇气。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发布会[EB/OL]. http://www.shrca.org.cn/5763.html.

[2]孙卓君.国内外家庭养老模式比较研究[J].山东青年,2015(12):139-140.

[3]殷龙.浅析当今社会养老模式的突破口[J].青年与社会,2013(9):193-194.

[4]陈芳,陈建兰.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3(1):90-94.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