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建设误区知多少
2016-05-30傅教智
渠道建设误区知多少
在一个地区(大致为一个地级市)设置几家代理商是某些企业常用的权术。一方面,代理商和企业之间有博弈,多设几家,商家之间竞争,可以起到制衡作用,也别讨价还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代理总有人做。还有很多厂家认为,多设几家,市场就有增量,盘子就可做大。
持这种观念的企业,没有几个渠道建设是好的。如果企业渠道管理政策合理规范,没有太多人情因素,没有老板拍脑袋想给谁倾斜就给谁倾斜,政策是公开公正的,代理商的讨价还价能讨到哪里去呢?企业的制衡,挑动所谓竞争,打掉的是这个地区所有代理商的利润,乱价窜货是肯定的。一旦这个地方价格乱了,没有任何一个商家会对企业有信心,会把品牌当主推,谁还会真心做市场?不放弃已然不错。这种情况下市场怎么能做大呢?
如果企业产品没有重大缺陷,质量还过得去,市场部认真提炼卖点并指导经销商营销推广;政策稳定趋好;讲究信誉,说话算话。而经销商做了你的品牌赚了钱,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怎么会甩掉你呢?怕人家甩掉,或者是主观臆断,或者是责权权衡没有做好。
如果不是特大城市,如北上广,一家代理商的实力大致可以覆盖或有潜力覆盖这个地区,独家代理是最好的。独家代理后,如果企业的信誉好,有长期打算的代理商很可能会在前期努力投入推广的。市场到了成熟期,商家也会努力维护市场。因为商家主推了,维护了,自己也是受益者。这个地区的市场管理企业也不会太操心。这里的价格也不会很低。什么是品牌?简单说卖得贵还能卖得好,服务又跟得上,就是市场上的所谓品牌。经常有这种情况:有些非主流品牌,但在某个地区的零售商和消费者眼里,就是一线品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这个地区的代理商市场做的好,卖的多,价格又不低。
多家代理,没有几个成功的范例。除非企业对各个零售商场控价控得很成功。相反,做烂的比比皆是。不要主观主义,不要冥想臆断。一个不大的地区,有一个代理商给企业认真做,企业认真对待商家,扶持商家,足可以做好这个市场。
1930年研发出日本首台电动洗衣机至今,日本家电老牌东芝在2015年底宣布退出中国电视市场,并逐渐淡出中国家电市场,近日接连抛售家电相关业务。
之前东芝公布的2015年4~9月中期财报数据显示,家电业务部门营业利润亏损已超20亿元,对业绩的拖累决定了家电业务必然成为东芝重组的重点对象。2015年早些时候,东芝主要部门会计做假事件被曝光。在近7年的时间中,东芝通过“系统性”作假拔高公司利润,从2008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该公司财报中的税前利润共虚报了2,248亿日元。由于受到财务作假丑闻的影响,东芝放弃白电业务已成定局。东芝的主要业务共有四块,家电业务目前只占总比的10%,并非主要业务,在持续亏损下早有业内人士分析东芝将会全线抛售家电业务,彻底卸下包袱。事实上,近年来东芝一直在努力剥离与家电相关的业务,在其海外业务上的动作尤为明显。据悉,东芝的电视业务目前已经彻底退出了北美市场,在印尼的洗衣机工厂也即将被出售;在中国市场中,彩电业务交给了TCL运营,白电业务也以合作的形式“间接”全盘交给了创维;东芝家电部门剩下的电脑业务也未能幸免,目前东芝正在寻求剥离个人电脑业务,并试图将其与行业其他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进行合并。东芝这次的调整很是彻底,包括将“REGZA”品牌提供给其他公司等。东芝砍去家电业务无外乎两点原因:其一就是家电业务长年处于亏损状态,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桎梏;另外一点则是财务丑闻的曝光迫使东芝急需进行全方面的重组,而如何处置亏损中的白色家电业务是其必须考虑的事项。
东芝成为第一家彻底和家电业务“作别”的日本企业。而目前,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三洋、夏普之前也是把中国国内的业务卖给了海尔、长虹等,缩减开支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品牌。日本家电品牌市场份额在逐年收缩,不少份额已被后来居上的中国企业抢走。
误区之一,在同一地区设立多个代理商,以互相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