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016-05-30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南宁530226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感恩幸福感大学生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南宁530226

摘要:本文通过《六项感恩问卷》和《综合幸福感量表》对广西某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测量,了解大学生感恩、幸福感现状,探索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幸福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明训“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儿女其他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源。学会感恩是社会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的竞争己经开始慢慢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才能有所发展,中国也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阶段。而大学生在这人才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是国家的继承者,他们的道德品性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大学生在这个重物质追求轻精神培育的时代潮流中成长起来,部分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在自身的感恩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大学生们习惯把父母、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关爱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就会导致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甚至漠视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一个缺乏感恩之心的大学生,是难以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的。而感恩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力量,是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手段。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西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学校随机发放问卷290份,回收问卷260份,回收率为89.66%,其中有效问卷为240份,问卷有效率为92.3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包括:《六项感恩问卷》;《综合幸福感量表》。为便于研究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将上述两个分问卷合并为一份问卷进行调查。

六项目感恩问卷(简称GQ一6),由McCullough等人于2002编制,用来测量个体在感恩倾向上的差异。问卷题目以同意程度,从1分的完全不同意,到7分的完全同意七级分量表,GQ一6采用里克特七点量表进行计分,中间值为3.5,得分越高感恩倾向就越高。研究结果显示,GQ-6有着良好的信效度。与研究对象的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倦怠得分负相关,显示GQ一6具有良好的理论效。《综合幸福感问卷》是由苗元江教授,在整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理论框架与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建构的多方位、本土化的测量幸福感的量表,该量表采用7级计分,分别为明显不符合、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中等、有些符合、符合和明显符合,计分标准也从1分到7分不等。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感恩状况分析

表1 大学生感恩在年级上的方差检验

注:**P<0.01;1表示“大一”;2表示“大二”;3表示“大三”。

由表1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感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三的感恩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的(p<0.05)。

1.大学生感恩在人口统计学等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表2 感恩倾向在人口统计学有关变量上的T检验分析表

注:**P<0.01。

为了了解感恩倾向与性别、是否是班干部、是否是党员、是否是单亲、是否是贫困生这些变量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感恩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5.0,P<0.05),女大学生的感恩倾向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在是否是班干部、是否是党员、是否是单亲、是否是贫困生方面并不存在感恩倾向的显著差异(P>0.05)。

2.大学生感恩分布状况

表3 感恩分布状况

六项感恩问卷的计分范围为1-7,中间值为3.5,分数越高表明感恩倾向越高,由表3可知,大学生感恩倾向得分上,平均值为5.17,处于有些同意和相当同意之间,表示某校大学生的感恩倾向普遍较高。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1.幸福感与其各维度的分布状况

表4 幸福感与其各维度的分布状况

综合幸福感量表的计分标准为1-7,中间值为3.5,从表4可以看出,被试在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自我价值的得分均高于计分标准的中间值,而负性情绪则较低(M=2.96),在幸福感的得分上,平均值为4.85,按照七点计分标准,处于介于中间和有些符合之间,表示某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显示被试的幸福感也较高。

2.大学生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等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1)大学生幸福感在是否是单亲的差异检验

表5 否是单亲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注:*P<0.05。

由5可知,幸福感在是否是单亲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中不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感要更明显高于是单亲的大学生,这说明了不是单亲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总体上比是单亲大学生幸福感高。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幸福感各维度分析

表6 不同性别大学生幸福感各维度分析

注:**P<0.01。

由表6可知,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生活满意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其中男大学生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生活满意度上平均数要高于女生大学生的平均数,这说明了男生在正性情感、负性情绪、生活满意度上水平总体上比女生高。

(3)大学生幸福感在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表7 不同年级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注:*P<0.01;表示“大一”;4表示“大四”。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4.70,P<0.01)。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一和大四的幸福感差异显著(P<0.05)。

(三)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及其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8 感恩与幸福感及其各因子的相关分析(N=240)

注:**P<0.01。

由表8可知,感恩倾向与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幸福感、友好关系的相关极其显著(P<0.01),且都是呈正相关。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感恩程度总体较高

本研究统计显示,大学生感恩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大学生感恩程度总体较高。主要原因为:(1)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能理解和认识到各种恩情、互惠和关心。(2)高校都比较注重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如举办“感恩征文”比赛活动等,对增强大学生感恩认知及引导大学生正确感恩归因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感恩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分析

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感恩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次研究表明,大学生感恩倾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大学生的感恩倾向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恩倾向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性别特点不同。女性相比男性更重视情感的察觉和表达,而感恩又属于一种正性情感,因此女性更容易产生感恩情绪。(2)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归因方式。与男生相比,女生较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更容易受到他人行为动机以产生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感恩倾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与于刘静、马丽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认知水平更加成熟,生活阅历更加丰富,价值观、人生观更加成熟等。一旦意识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恩心理。

(三)大学生幸福感程度总体较高

本研究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和总体幸福感五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了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被试在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正性情绪和总体幸福感上的每题平均得分均高于计分标准的中间值,而消极情绪的每题平均得分则低于计分标准的中间值,表明大学生从总体来看幸福感比较高。可能原因是(1)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高,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和生活的质量。(2)有着构建积极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从而最终实现通过挖掘和培育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美德来创造幸福。(3)大学算是一个小型社会,特别是学生的人际交往是离不开社会的。在学校他们获得老师同学的整合感、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感、以及对社会实现潜能与发展的信任感。

(四)大学生幸福感在是否单亲、年级上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一和大四的幸福感差异显著,大一新生的幸福感比大四的幸福感度要高。大一新生带着“金榜题名”的喜悦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来到崭新的校园,其幸福感程度较高。同时,他们参加各种社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导致他们有很强的成功体验。对于分离、离校、对未知因素不确定同样引起焦虑,加剧幸福感的体会。

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感要更明显低于不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这说明了不是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总体上比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幸福感高。不完整的家庭有可能对学生心灵上造成难以克服的阴影,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其正常的情感表达,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五)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

本研究经过对大学生感恩倾向和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感恩倾向总体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感恩得分越高,幸福感得分也就越高,感恩程度越低,幸福感程度也越低,因此表明大学生感恩倾向与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的假设(3)得到了证实,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甘启颖(2009)等通过实验和调查的研究均表明:大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感恩对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各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恩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总体主观幸福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消极情感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主要原因为(1)感恩倾向较高的人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性情绪,容易将自己所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看作是一种恩赐,他们不会因为美好事物的出现视而不见,能够长时间的维持一种内心的幸福感。(2)感恩是一种人格特质,拥有感恩特质的人更容易注意到身边发生积极的事情,并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也更能够体验到幸福。(3)感恩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积极乐观地评价自己的生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

[参考文献]

[1]喻承甫,张卫.感恩及其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

[2]惠秋平.大学生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与感恩倾向的关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

[3]刘静.大学生感恩、非理性信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的关系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24-03

作者简介:韦海昌*韦海昌(1992-),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本科,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独立学院贫困学生感恩教育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ZZ039)。

猜你喜欢

感恩幸福感大学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幸福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