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6-05-30宋莹莹王宏民宣丽萍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教育

宋莹莹++王宏民++宣丽萍

摘要:教育的发展环境也经历着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用人单位为主导的需求驱动。文章根据当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向,以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教育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进行多样式的教学机制,促进电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其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教育;卓越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教育的发展环境也经历着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用人单位为主导的需求驱动。

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采取多样性的培养方式,探索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活力,注重需求导向,注重特色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普通二表本科院校的我们应该“一手抓内涵、一手抓提升”的同时,坚持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机制、实验室开发利用、学风建设等提升内涵工作,切实促进本科教学不断向高质量教学方向发展。

一、电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教育的培养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知识的学习,为从事某项职业做准备。大学生的培养首先经历基础课程教学,之后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入学时对将来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的领域非常模糊,虽然在入学之初各专业院系都会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而且会有专业导论等课程的开设。但是这些专业的接触都是宏观的,属于指导性的,并没有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里。因此,明确学生的 学习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对学生毕业需求提出详尽的评价体系,而并非是原始简单的考试等手段,能够达到这样培养目标的须要根据以用人单位为主给出各项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技术指标以及严格的考核体系。在“三大”教育理念引领下的“一高一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建立起校企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参加国家级标志性大赛取得的成绩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一次就业率省内一流,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硕士生理论水平、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沿着市场导向,规格多样,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为主,确定、充实和完善培养计划,从而构建各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人才的培养要定位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宽入学口径的起点上,深化“3+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侧重理论应用,重实践、强技能。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设置

通过对学生学习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制定,接下来须要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电类学生在大学阶段会经历公共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等几个重要阶段的学习,而且电类课程又是理论结合实际比较强的专业,通常公共课教学是由学校独立的学院去完成的,比如数学课是由理学院,而外语是由外语学院分别承担,这些学院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讲授内容。有些内容对某些专业学生是很重要的,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微分方程求解对于电类学生学习信号与系统、电路等课程都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往往在授课时被教师和学生忽略。

因此,对于涉及专业课程知识的内容,专业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公共课阶段提出哪些不能够被忽略,甚至哪些知识点应该重点去讲解,专业教师应当适度地参与到公共课的大纲制定工作中去,另外对于如“积分与复变分析”课程是电类学生学习“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很重要的公共课,在授课中发现很多部门都将其作为考查课,并且多处知识点都不做讲解,致使学生到专业课学习阶段涉及到相关知识任课教师只能给学生重新讲解,这便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学习的重复。

(二)强化科研与教学相融合

教学给科研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能够引发科研的灵感,相反科研又能够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能够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懂得深入浅出的教学,使课堂生动。教学需要时间和精力,科研同样需要时间和精力,我们应该化解这种矛盾,既能够保证教学,又能够提供给科研时间和空间。

目前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阶段,一门课程需要一个教师或多个教师,每个教师每学期基本上都是采取给固定的一到两个班上课,由于师生比较少班级人数不多,这样精细化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专业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很多院系都采用这样的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灵活性不足,比如一旦授课教师有紧急情况出现,课程临时上不了,很难找到适合的教师去代课,即使代课也是讲授习题课,很难和教学进度接轨。而且一门课程会上15周或者18周,这样专业教师根本不会有时间去完成科研等工作,很难找到充足的时间去提高自己技能以及科研业务水平。

因此,可以借鉴采用多个教师组成上课小组,实行教师负责制,专门负责某几门课程的教学,大家都可以给学生上课。上课由小组内的教师自行安排,大家共同掌握课程情况,定期进行教学讨论,这样授课教师即使有事情,也不会耽误课程的进度,学生也不会有陌生感,而且能接触到更多的讲授风格。同时在不影响学生的情况下,给教师空间增大了,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科研与教学。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

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如大学生科研立项,素质教育立项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组成科研小组,不仅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目前学院实行导师制,教师会提前接触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而且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

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可以让学生以作品的形式等多样性的结课方法,同时由校外实习单位协助考核学生,而不是简单到单位参观,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优化教学内容,在授课中有些专业性的书籍使用了很多年,尤其是很多工具性的书籍更新较快,但教学中却出现了滞后,比如单片机的教学中还在讲授汇编语言,甚至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还出现利用已经淘汰的产品做毕业设计。工具软件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版本,这样很难做到同目前的形势接轨。因此,要结合科研中应用较先进的技术在教学上进行内容的调整。

三、多手段的教育教学

拓宽专业知识,手段求创新、求突破,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学导式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不断提高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逐步实现教学环节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有效利用教研室活动,积极主动地探讨、交流、丰富、完善教学改革,抓住校、院教学技能培训、竞赛等契机,学习和掌握新教法、新知识、新经验,结合开课报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等稳步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

(一)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

各专业要及早走访相关大中型企业,高标准地落实实习场所。在过去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做到进一步扩大范围,并采用校内外实习相结合,保证重点,提高效果。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检查小组。在毕业设计中继续贯彻“一个结合、两个提高、三个加强”的指导思想,确保做到一人一题,按章操作,严格管理,鼓励实物制作。“工程技能训练”课程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做到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与综合设计性实验紧密结合,与大工程背景紧密结合,使我院的这一特色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教学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重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开展课程优化整合,规范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提倡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法研究,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和购进适用的CAI课件,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以“示范课”“公开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切入点,采取随机听课、集中听课及教师相互听课、学生评价为手段,严抓“教学质量三级监控”,建立教师备课、听课、评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院上下都要立足岗位,围绕转型要求,开展科学研究,提升适应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师生员工的能力。完善运行机制,按照“以转型促科研、以科研促转型”的思想,健全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学术活动的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通过科技转型,进一步端正学术风气,增强全员学术意识和创新意识,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多样式毕业设计考核

毕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用时最长的环节,也是步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一环。抓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多样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企业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和考核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设计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养。通过近半年的查漏补缺,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 编辑/岳 凤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