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产学耦合培养研究
2016-05-30路苹王晓琳于翠芳崔清泉
路苹 王晓琳 于翠芳 崔清泉
摘要:硕士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传统的硕士教育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因此,如何实现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探讨全日制专业金融硕士与MPACC(会计硕士)产学耦合培养对策,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产学耦合;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济、产业始终不能实现紧密结合,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极大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它是通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自2013年黑龙江省实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来,本省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耦合培养模式得到大量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金融硕士与MPACC培养为例,着重探讨高校与企业间如何实现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耦合培养方法,以供参考。
一、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协作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
硕士培养和产学衔接创新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让公众了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意义。其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通过税法修改、减税、补贴研究生实习经费,优先提交企业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从而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的必尽义务,从而使人才培养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环节。再次,把高校与企业合办的实验室作为优先布局对象,如金融实验室等。对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减免部分费用。最后,建立健全产学合作的管理机制,通过文件形式来约束校企双方,从而保证高校与企业的各自利益。此外,还应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宣传,可借助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全方位宣传,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同时,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着重强调该教育模式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与学术型学位有明显区别。
二、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间的耦合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国家对全日制金融专业硕士与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以及对应专业的特色,确定相应的全日制金融专业硕士与MPACC学位教育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确保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做好监管工作,加强对企业教育培训与研究领域的监督与考核。通过上述措施促使企业在确定长远战略发展规划时融入当前的市场需求,并将硕士培养作为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从而让企业主动参与到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中。这不仅能确保高校科研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能极大提升企业的理论研究能力,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和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机耦合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更看重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硕士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致培养出来的硕士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一名导师通常要带十几个研究生,其中,既有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传统的导师制度无法满足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的需要。笔者认为可推行“导师组制度”,打造优秀的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出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从校内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水平好的专职教授担任学生的第一导师。这有助于夯实学生会计或金融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另外,可邀请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高管人才担任金融专业兼职导师,或者直接由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企业专业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兼职导师。选聘兼职导师时不可过于看重学历,而要以是否有资深的行业实践经验与社会资源优势为主要标准。采用校内外导师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高。
由高校与企业导师共同确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共同探讨培养方案的实施问题。在知识传授方面,要以校内导师为主,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从而打牢学术理论基础。在实践指导方面,校外导师可介绍一些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导师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谈论等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适当提高实践部分的学分占比。此外,高校还要对工作突出,成绩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以充分调动导师的教学热情。
四、加强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教育培训的有机耦合
我省高校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背景等现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设置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结合企业对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实践课程的占比,从而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核心课包括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笔者认为应适当改进教学内容,英语要以商务英语为主,并和金融、会计知识相结合,以培养出更多国际化的高级会计人才。选修课设置应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开设税法、经济法、财务风险管理、审计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我需求选择一两门选修课。对于金融专业来说,也应参考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将必修课与金融背景相结合,并开设一些与学生职业前景相关的选修课,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在每个学期安排不同的实践环节,并设置实践学分,要求必须获得一定的实践学分后才有资格获取专业学位。
五、实现高校研究平台与企业实践基地间的有机耦合
高校可选择对高级会计或金融人才有需求的企业合作,共建相关产学联合培养基地。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将企业在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和高校的学术优势、理论研究优势等相结合,起到互补的作用。一方面,导师带领学生承接来自企业的相关课题或者负责为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可直接成立服务部门,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些专业服务,如财税咨询、专业培训等,以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另外,高校还要建立实验室与实验基地,并利用数据库与相关软件,模拟各种金融交易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有关金融机构的金融操作流程,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金融理论,熟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操作程序。
六、实现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耦合
从广义角度来讲,文化涵盖了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包括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从精神角度来讲,高校文化主要是追求学术探索方面的自由,而企业文化则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尽管二者在文化价值的追求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若二者能有效沟通,两种文化的冲突并不会造成相互影响。高校与企业的管理对象均是人,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企业则是高校人才的需求者与接纳者。二者联系紧密,可以产学合作为载体,在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过程中加深彼此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协作互信的文化。高校要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学术价值与企业的商业价值相结合,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高校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实践过程中要主动了解企业文化,把握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并尝试将其中的价值观与竞争观引入高校,确保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实现二者的统一,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人才。
总之,产学耦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很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这需要高校与企业加强沟通与协作,逐步构建起长效的专业型研究生产学耦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2,(5):38-40.
[2]邱玉兴,韩佳,袁博.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J].商业会计,2015,28,(6):116-118.
[3]李忠,熊玲,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2):8-12.
[4]郑连成.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初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37,(6):93 -94.
[5]刘军跃,黄伟九,杨晓蕊等.研究生教育与“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耦合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23,(2):155-157.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