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6-05-28宋宇
宋宇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提出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下是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堂教学中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和探索。
一、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
问题1(教师预设):请同学们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给三边标上字母a、b、c.
问题2(教师预设):请同学们量出a、b、c的大小并填空a+b_______c;a+c_______b;c+b_______a.
问题3(教师预设):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填空内容总结一下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是不是任意两边之和呢?如果是那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讨论、探究)
学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即“探索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结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
问题4(学生提问):任意给出三条线段的长度可以用这个结论判断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例题1:判断以下几组数据能否构成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2,3,4;(2)5,5,7;(3)3,4,5;(4)5,8,12.
学生1回答:可以。因为2+3>4;2+4>3;3+4>2,所以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2回答:可以。(同理)
学生3回答:可以。因为3+4>5,所以满足条件。那么其他两边之和呢?不需要说明吗?
学生3继续回答:老师我发现,只要计算出最短的两边之和就可以了。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教师:好,请大家依照他的方法试试看是不是只需要计算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就可以断定是否构成三角形?
那以后只需要计算最短的两边之和就行了。请大家集体回答最后一个是否可以构成三角形?
学生回答:不可以。因为3+5<9,不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经过这个活动,对这个结论学生是相当熟悉了。
三、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即“发展”问题。
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我们有同学提出了上面的问题,你们思考一下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在此处进行适当提示引导关于两边之差)
问题5(学生提问):老师刚刚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我想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此结论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学生既然提出也可以作为例题来讲解)
教师:我想这个问题不仅是你一个人想知道,那么那位同学能根据刚才我们给出的结论先猜一个结论吗?
四、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
学生4回答: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学生5补充: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既然同学们自己猜想出这个结论,那么你们不妨动手验证一下。
问题6(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的三边填空。
|a-b|_______c;|a-c|_______b;|c-b|_______a.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三边。
一般情况下:作差时我们用较大边减去较小边,所以可以去掉绝对值符号,即可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你能否根据三边之和的关系合理推导出三边之差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