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2016-05-28刘一鸣

考试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文学史

刘一鸣

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的起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伦敦的匿名出版宣告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特兰托城堡》的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以后这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现代传奇”色彩的新型文学形式逐渐流传开来。自此,哥特文学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哥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复仇、阴谋、暴力、凶杀、鬼魂出没等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岁月。在这一时期,人们的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步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转变;妇女的行为在受到严格规范的同时,开始有机会阅读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的前提下,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场……在这样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背景下,哥特文学以一种既反映矛盾又充满矛盾的姿态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在这样的情势下,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英国哥特小说由于廉价作者的过度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的低质量作品的问世而日渐衰落。但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1880年,哥特式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迎来了它的复兴。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主人公在布兰姆·斯多克(Bram Stoker)的“吸血鬼”(Dracula)中诞生。哥特文学再一次走入大众的视线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盛宠而不衰。随着广大读者对哥特式文学越来越多的了解与喜爱,哥特式成了流行的新风尚。

三、哥特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国内关于哥特小说的最早文字材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一些国内学者翻译、编译和自著的英国文学史著述。

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由林惠元译、林语堂校的《英国文学史》,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哥特文学字样。

50年代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基本上译自苏联的版本。“哥特”的译法也是在这一时期的译本中被确立的。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尼克斯特(苏)的《英国文学史纲》中,戴镏龄就将“Gothicnovel”翻译为“哥特式小说”。这本文学史指出“哥特式”小说实际上是要以怪诞的形式“反映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更重要的是,这部文学史著作对哥特小说的价值和影响进行了总结,提出它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对于后来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有其意义”。然而这样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发国内对这一小说类型的重新思考。

80年代以后,哈里·布拉迈尔斯的《英国文学简史》、桑普森的《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和安德鲁·桑德斯的《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被陆续翻译并介绍到国内。这些书中对哥特文学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哥特小说低俗、不入流的偏颇看法。当然也有老一代的中国文学史家对哥特文学持有不同的意见。如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文学史》对这类小说就只字不提。这种做法本身也许就代表了他们对哥特文学的不同观点。正如他在书的引论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所写的:“对于英国文学,外国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于英美研究者,他们总有自己的偏爱和独特的着重点……”

自90年代末开始,中国文学工作者们对于哥特文学的研究愈加重视,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哥特小说发展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对哥特文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四、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哥特文学可以说是一种幻想文学,内中包含的对神怪、凶杀、道德颠覆等方面的大胆描写正是人们面对各种力量无法厘清秩序时的心理反应。这样的情节设定以极端的形式突破了一般文学的创作理念,对所谓的清规戒律给予了强力的冲击。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唯美主义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哥特文学作品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引领人们探讨那些深层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战争和仇恨。而在追求毁灭,死亡的主线故事之下,大部分哥特小说的结尾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皆大欢喜,善恶终有报的主题。正如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所说的,哥特小说总是试图在想象世界中解决真实世界里的矛盾。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私欲膨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情感越来越淡漠。心理不健全,人格分裂的现象在日益增加。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更多关注,有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都在反映和揭示这样的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以哥特文学特有的对黑暗、奇幻、凶杀等情节的表现形式直击现实生活。通过荒诞的场景与故事描述,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让人们看到黑暗中微弱却不消亡的光芒。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屈不挠,永不认输,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纯正良心与命运抗争,在绝望中进行挣扎与奋斗的精神不正是当前社会所不断呼唤的正能量么?哥特文学作品的震慑力,能够使人类震撼、清醒。从这一点上来看,哥特文学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时代与现实意义。

亨利·詹姆斯曾说,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哺育出一支文学之花。哥特文学能产生并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猜你喜欢

哥特式哥特文学史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哥特式浪漫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