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途径初探
2016-05-28秦灵辉
秦灵辉
摘 要: 如何找到农村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是长期困扰农村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指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丰富写作内容;培养学生“站着说说心里话,坐下抒抒真感情”等方面入手,对作文教学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教学途径
一、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首先对阅读不感兴趣,其次是没有时间,再次是读书学习都带有功利性,和学习考试有关的书多读一些,没关系的就少读甚至不读。有些对汉语不感兴趣,热衷于一些外来语,这虽与学校教育无多大关系,但与整个社会和时代有关。其实,汉语是一种很美的语言,只不过它很难经过归纳一板一眼地教给学生,所以,关键是让学生阅读,大量阅读。文化,往往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的,这种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精髓极其宝贵,不对这些文化进行阅读,怎么形成新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更何况,目前虽然社会上各类图书众多,各书店、各图书馆的图书琳琅满目、汗牛充栋,社会与生活丰富多彩,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只能整天在学校和家这“两点一线”上运动,成了书店、图书馆和多彩生活的匆匆过客。他们既无文化积累又无生活经验,怎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会写文章,写好文章,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条重要途径。那么,“读万卷书”该怎么读?“行万里路”该怎么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
(一)指导学生明确读什么。
人生漫漫,书海漫漫,人生短暂,选什么书,读什么书,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做什么人、写什么文的问题。我们要指导学生明确读什么书。
1.引导学生读一流的好书
一个人占有了一本书就等于占有了读书时间,也等于占有了读书者这个人。一流的好书能以最短暂的时间收到最好的效果。读水平不高的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让学生在精神上遭受伤害。社会将会怎样,取决于我们为社会培养出怎样的人,而读怎样的书,就会决定学生将做怎样的人,教育以人为本,可见,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一流的好书。如,引导学生读像《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样的名著,读鲁迅、周作人、矛盾、郭沫若、老舍、巴金、朱自清等名家作品,读当代散文、小说精品等,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读一流好书的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一流好书时,指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静下心来弄明白什么是经典。因为,泛泛而读不如一点点地读,正如挖井一样,挖到底,才能见到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占领制高点,居高而临下。
3.引导学生读一点古典的书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繁荣的文化,古典文化中的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尤为璀璨。它与现代文化相比,具有语言简洁、洗练、优美的特点。现代文学史上一些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张爱玲、梁实秋等,他们很少或没有经过现代文化的教育,他们学习的基本上是古典文化,但他们一个个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能不归功于古典文化吗?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古典优秀书籍,每天读点唐诗宋词,每周学一篇古典美文,日积月累,不仅深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素材。
(二)指导学生怎么行。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给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教室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块极其狭窄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相反,要引导学生懂得“行万里路”,即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而走进大山,走近大海,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不入虎穴,难知虎穴之险;不临深渊,难知蛟龙之毒。余秋雨不经世纪探险,难以写出《千年一叹》、《文化苦旅》等世纪经典。同样,一个学生每天把自己关在室内也难以体会山川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我在指导中让学生走向山水,走进社会,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这样,学生平时说话就会有据可依,作文就会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抒。
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学习上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力求改变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教师)的阅读,给予学生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找出自我和自我话语权。对写作范文和阅读材料,尽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评价学生的说法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对作文题目,允许学生讨论,共同拟题,共同理出写作思路。有时,还允许学生给教师命题,教师当堂口头作文。这样,教师为学生确立了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作文,放开学生手脚,启发学生思维,广开学生言路,让学生认识到同一材料可有多种表达。引导学生实现求异与求同思维的统一,达到作文的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写出新颖独特、有大气的作文。特别是学生命题,教师口头作文,学生最易接受,因为学生碰到较难的作文题时,本身有畏难心理,自己命题让老师来写,可以试探一下老师(能不能写出来),甚至想征服老师(让老师也品味一下作文难写的尴尬),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挑战欲和征服欲。当然,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能把学生的命题作文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怎么选材、怎么构思、怎么演绎故事,学生会豁然开朗,心服口服,所以这种作文形式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不过,这种形式,我们也有一时确定不了写作角度的,此时,我们可以放下面子,与学生一起探讨,也可以带回办公室与其他老师一同研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学生也完全能够谅解与合作。
三、指导相互开展多种文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教会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就是说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体验,为作文提供丰富素材。
(一)采访参观,体验生活。
农村中学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甚至较为封闭,我提倡让学生走出去。为此,基本上每年我都组织学生采访班级内外,以至校外的先进典型,如自己所熟悉的某位家长、某位优秀的老师;还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人文景点,如柳子庙、浯溪公园等;组织学生去社区、文化展览馆参观,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这样,学生增加了社会阅历,扩大了写作视野,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举办讲座,促进写作。
为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我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各类专题讲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文学创作的顺利进行。如组织古诗赏析、名著阅读、佳作欣赏、现代诗阅读、现代散文鉴赏、现代小说鉴赏、散文写作、记叙文写作、短篇小说创作等知识讲座,并邀请语文组的同行指导。这一系列专题讲座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创作热情,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困惑。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非一曝十寒就能取得成效。在这个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唯有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学生才能走上作文成功之路,也只有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脚手架”,学生才能走进文学的殿堂。我相信,只要坚持做下去,锲而不舍,农村中学的学生登上文学殿堂的辉煌日子会在不远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