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为学生成人成才夯基

2016-05-28陈红陈瑛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渗透方式思想道德教育小学语文

陈红 陈瑛

摘 要: 小学德育即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使学生不但成人,而且成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思想道德教育 渗透方式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即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个人从教二十多年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探讨。

一、在揭示课题时渗透德育

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台湾从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祈使句、感叹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验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在剖析词句处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血肉之躯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谭老师要保护好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四、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当学生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同时也简单介绍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瑰丽的圆明园,也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五、在故事情节点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六、在巧设问题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潮水一样翻滚。教师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

七、在作文教学时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给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表达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八、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课外活动的设计除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外,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制作“我的成长册”等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渗透方式思想道德教育小学语文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