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习得“篇感”
2016-05-28曾三娣
曾三娣
【关键词】语文教学 篇感 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37-02
全国语文教育名家吴立岗说:“语感可分为词感、句感和篇感。”篇感指在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及谋篇布局有比较直接的感知、领悟和把握,亦指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性感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具备了篇感意识,就会在阅读整篇文章之时有意识地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独特匠心,并在习作过程中深入其境,对文章布局谋篇。但在日常教学中,不乏篇感缺失的例子,下面笔者就结合篇感缺失的教学实际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习得篇感。
一、教学案例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夜莺的歌声》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教师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顺着课文的各个段落进行讲解,课堂成了繁杂琐碎的字词句训练场。如教师将课文的某些句段从篇章中剥离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应试训练,遇到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等,教师就停下来引导学生理解、做笔记,但对于这篇结构完整、叙事丰富、人物形象刻画饱满的课文解读,却变成了“拆卸”字、词、句的过程。教师将文章整体阅读教学“零碎化”,导致学生对篇章缺乏基本的把握。当课文教完后,教师再来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却茫然不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没有指导学生把文章读熟、读透,而只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的解析上,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犹如盲人摸象,很难形成完整的篇章意识,影响了学生对阅读和习作的整体把握,其“概括”“构思”能力严重缺失。
二、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篇感”
(一)在预习中悟得“篇感”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从阅读层面讲,“篇感”有助于读者迅速进入文本,把握文章的核心脉络,概括出主要内容,形成阅读能力。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语文新课标要求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段落大意、理清写作脉络,到了中高年级则将字词预习转换为篇章预习。比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索溪峪的“野”》,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介绍了索溪峪的“野”,主要从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找文章段落中心句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初步建立整体的阅读意识。又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夜的工作》《北京的春节》《和田的维吾尔人》等课文文路清晰,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文章段落的中心句,形成篇感。这样教学,由于没有教师的干预,学生可以放松地思考,对篇章进行扎实地预习,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悟得”过程,对其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在复述中自得“篇感”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独立、高效的阅读者,语文教学就要为学生习得篇感服务,把培养篇感与培养词感、句感相提并重。不少公开课追求出奇制胜,有些老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往往省掉整体感知环节;为了体现训练的力度,许多语文课还添加了“小练笔”或者“拓展阅读”等环节。一整节课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扎实地阅读整篇课文。古人云:“记诵者,学问之舟也。”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朗朗上口的童诗、文质兼美的短文,学生还无法体会文章谋篇布局之美,教师无需刻意讲解,只要让学生熟读、背诵,以复述的形式习得篇感。低年级学生缺乏概括力和高度构思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重复性复述,通过复述的形式背诵、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课文《猴子种树》时几乎整堂课都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由于课文是一篇富有童趣又寓意深刻文章,学生易于理解,又乐于与同伴分享故事情节。教师在看似没有讲解和“感悟”的教学中,将生动的语言和篇感训练扎扎实实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语言储备和篇章感知。课堂教学还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篇章阅读,比如课文《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来写;老舍的《猫》是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可爱”两大方面写的;而“猫的性格古怪”又从三个方面来表现。类似这种脉络清晰的课文,只要学生进行篇章阅读之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清文路、复述记忆,形成篇章意识。
(三)设计语文作业要有篇感训练
从迁移写作层面上说,作者在阅读中形成的“篇感”可以在创作中从整体上谋篇布局,实现表达的层次性与完整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习得篇感的作业题目,如预习新课文,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或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读一组结构相似的文章,找出这组课文在结构上的异同;读完一本名着,写一写读后感或故事梗概……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课文由《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文章组成,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完课文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强化篇感意识。
三、在作文教学中习得篇感
(一)列提纲:把握篇感
教师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之所以习作难,有的是因为没有内容可写,有的却是有了材料,不知道怎么写。有材料却无法下笔,这正是学生缺乏布局谋篇的篇章构思能力的体现。列提纲就是对作文的整体进行构思,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之前形成整体布局意识。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我的理想》,要求学生写清楚三方面内容: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准备怎样实现理想?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三方面内容安排详略,列下习作提纲。有了提纲的指引,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能避免详略不分、轻重倒置或者文不对题的情况。教师采用这种训练方式指导学生习得篇感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学生刚开始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提纲,最后自主练习列提纲,这对学生逐步形成篇章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仿写:强化篇感
仿写,就是仿照原文的结构、思路进行模仿作文,学生通过仿写可以有效形成篇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挑选脉络简单、条理清晰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便于学生把握。比如老舍的文章《母鸡》写作思路明了:讨厌母鸡——(过渡)——不再讨厌母鸡。笔者让学生模仿这一具有独特视角的课文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降低了写作难度,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课文《金色的草地》结构鲜明,先介绍了草地的位置、样子,再写出作者喜欢草地的原因,一是草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二是草地会变色,结尾总写了作者的感受。学完课文,笔者提问道:“在校园或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这样给你带来快乐的地方?”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引导他们说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地方是哪里,那里是什么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那个地方(至少说两个原因),再让他们仿照课文写一篇作文。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材料的揣摩过程中对文章形成整体把握,促使篇感的形成。
总之,教师要将篇章意识贯穿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之中,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具有全局观念,使学生在读文、写作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篇感意识,进而提升其阅读和作文能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