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之歌
——记齐鲁石化建厂的岁月

2016-05-27丁圣光范晓光

中国石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齐鲁石化炼油厂管线

□ 丁圣光 范晓光



创业之歌
——记齐鲁石化建厂的岁月

□ 丁圣光 范晓光

编者按:2016年,正值齐鲁石化建厂50周年。50年来,齐鲁石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后,齐鲁石化老一辈建设者仍对企业建设和发展初期的人和事历历在目。本期《记忆》栏目带读者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让那段激情岁月成为激励大家前进的永恒记忆。

这是一组上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全国年加工原油11.6万吨,12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加起来年产量8万吨,尚不足当时中国年需要量的10%!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奄奄一息,山东的石油化工工业更是一片空白。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切需要石油!

1959年,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诞生了!1961年8月,李四光作出了一个使东部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的结论:山东东营地区蕴藏着丰厚的油气资源!果然,3年之后,我国又一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在山东大地诞生!

然而,被人们喻为地下“黑金”的石油只是一种天然资源,它不能发动汽车,不能直接变成能源。要想使其发挥作用,必须上马后续加工企业——石油炼制及各种精细化工。

由于具有天然资源优势和在国民经济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决定在山东筹建炼油厂,进而发展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

历史将幸运降临到齐鲁大地……

从荒山野坡艰难起步

20世纪60年代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辛店镇,镇郊大虎山下有个桃花峪,是莲花山脉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坳,筹建炼油厂的厂址就选在这里。

1965年8月,从大庆油田、兰州化工厂、四川设计院等石油化工企业调集来的数百名精兵强将,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壮志雄心,从四面八方赶赴桃花峪。

尽管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绝不可能建在繁华市区,必定在郊外,但是,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他们愣住了:所谓桃花峪不过是一个乱石遍布、沟壑纵横、古墓成群、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既没有厂房、食堂,也没有水电设施。就连一条通畅的上山路和一棵乘凉的树都无法找到,哪里有什么“桃花”啊!

在这样的地方搞化工建设,岂不是要从拔野草开始?

此时,山东省委领导一个长途电话打到临淄县领导办公室:尽最大努力,为炼油厂建设提供一切方便!临淄县的领导赶到现场,帮助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有省委领导撑腰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大伙儿的心里总算有了底。

炼油厂建设工程公司副经理谢天华一行12人先期驻扎,做施工准备。随后,书记胡涵秋、指挥董鸿斌率设计人员、施工队伍、生产工人陆续赶赴现场。没有食堂,大家捡来3块大石头,在荒山坡上埋锅造饭;没有宿舍,他们搭起帐篷,在乱石遍布的荒野露宿;没有道路,硬是一铲一锹地开出了简易的路来;没有水电设施,自己立杆架线,安装管线。

短短15天,这个过沟无桥、上山无路的荒山坡竟实现了“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附近的居民惊讶地目睹着这神奇的变化,啧啧称奇——真是一伙儿不要命的奇人!

一个青年技术员走在上工的路上,顺口念出一首打油诗:

大虎山下建炼厂,施工场地野茫茫;

沟壑横贯无桥过,羊肠小道车难上;

锅碗瓢盆震天唱,天当被褥地当床;

战天斗地十五天,“三通一平”易羊肠。

当年的这位作者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首打油诗和那段历史一起,被郑重地记录在齐鲁石化的史册里。

舞台搭好,大幕打开,好戏终于可以开演了。

□ 齐鲁石化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建设炼油厂。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重压下

1966年夏天,正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之时,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几乎同时铺天盖地地开始了。革命的狂澜迅速波及到正在繁忙施工的桃花峪。一批批打着“革命”旗号的“造反派”来到现场,寻找以胡涵秋为首的工地负责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一时间,“帽子”满天飞,“棍子”胡乱打。一批批老干部“靠边站”,有的进了“牛棚”。

人们困惑了,不知所措:这炼油厂到底是建还是不建?

不久,山东省委领导明确表示:建设炼油厂,我们响应的是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不但不能搞乱,而且要以大庆人的精神大干快上!

白如冰、杨得志等省委领导到工地视察,充分肯定了胜利炼油厂的建设成绩,肯定了炼油厂筹建班子的功绩,并对搞好炼油厂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建好炼油厂,向党中央献礼!

终于,在“天上无飞鸟、地上遍荒草,冬天寒风吹、夏天蚊虫咬”的荒沟秃岭上,一座座银塔竖起来了,一排排管线架起来了。缺少起重设备,这些笨重的铁家伙硬是靠人拉肩扛安装就位了;缺少供应,窝头就着咸菜加一碗白开水硬是顶下了半天的强力劳动!然而,在工地上,雄壮的口号却在昭示着高昂的士气;“干打垒”的土坯房里,爽朗的笑声在表达着他们由衷的欢乐。

胡涵秋每天在现场和工人一起吃一起干,大伙儿和他混熟了,就亲切地叫他“老胡头儿”。有一天,胡涵秋看到参加建设的民工躲在一旁就着咸菜吃地瓜煎饼、喝白开水,心里一揪一揪地疼。当即提议干部拿出省下的饭费,每顿饭为民工兄弟补助5分钱的菜汤。他含着泪说:“大家都是为了炼油厂建设,苦了我们自己也不能苦了兄弟们!”民工感动地说:“有老胡头儿这样的干部,让我们干啥都行!”

这是尊重,是理解,是信任。

有什么比得上理解、信任和尊重产生的凝聚力?有什么比得上这种凝聚力焕发出的巨大力量?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工友情在工地上传递,快干苦干的激情和热情在工地上传递。也许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得大虎山下的桃花峪在“文化大革命”的熊熊气焰下,反倒呈现出一派紧张忙碌、忙而不乱的“世外桃源”景象。

桃花峪,真成了“桃花源”。

“破四旧”创造的奇迹

联合装置是炼油厂的心脏。这套集合了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电化学精制等6套生产装置,及原油电脱盐、压缩空气站等相应辅助生产设施的装置,是我国炼油史上第一套集催化裂化于一体的大型装置。其基础工程施工是炼油厂建设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如今,石油化工装置的基础建设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而那时,最可行的就是用大锤钢钎打,用镐头挖、铁锹铲,靠“人海战术”搞“开膛剖腹、泥土搬家”的传统施工。按照这样的方法,即使日夜不停连轴转,最快也得半年,而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现在不是破‘四旧’吗?我们能不能也来破破‘旧方法、旧观念、旧思路、旧干法’这个‘四旧’?”工余饭后,大伙儿三三两两地议论着。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初的议论很快有了清晰的思路:以炸药爆破的方法爆扩地基,并为其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爆扩桩”。为慎重起见,他们决定进行先期试验。一个“爆扩桩”试验小组成立了。

很快,帐篷搭起来了,设备、材料找来了,一切就绪。试验正式开始。不少参加试验的职工,晚上寄宿在附近农村,下班后要走十多里的路程,每天起早摸黑。就是这样,即便刮风下雨,也没有一个迟到早退的,没有一个缺席误工的。

一天晚上,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倾盆大雨,水把试验棚包围了,电线被大风刮断了,试验棚东倒西歪,全场一片漆黑。正在值班的武玉珍和彭修全,一面采取应急措施保护试验棚,一面顶风冒雨,打着手电筒测量数据。衣服被雨水浇透了,眼睛也被雨水眯住了,但数据,一个不差地被抄录了下来。

在反复试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试验小组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改革基础土建工程施工工艺,大面积采用爆扩桩新技术的建议。

在试验小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仅用24天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联合装置380多个设备基础的爆扩任务。同时,他们还以408公斤炸药,爆扩成一个直径7米、体积170立方米的地下油罐。一块硬骨头终于被啃了下来。土建基础工程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工、物料和时间。

到群众中去寻求加快建设速度的新方法

随着设备源源不断地运抵现场,管线、设备安装全线展开。工艺管线、机泵设备的安装是炼油厂建设中的一场恶仗,不仅施工任务重,而且多工种交叉作业,难度很大。“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我们要到群众中去寻求加快建设速度的新方法。”领兵打仗多年的胡涵秋在会上这样说。

关键时刻,一呼百应。大伙儿边吃饭边讨论,边走路边琢磨,短短十几天,就提出各种方案400多项,其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126项,有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效十几倍到几十倍。正是靠工人群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大胆破除旧施工工艺,积极采用“深度预制,电动集中控制和设备的综合整体吊装”等新的安装方法,齐鲁石化闯出了一条高速度、高水平的中国式炼油厂管线、设备安装之路。

“拔萝卜快了不洗泥”,建设速度快,施工质量能否保证?

“向毛主席保证,为革命干保险活儿”,这是建设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常减压工区的管带成排吊装一次成功,是5个专业队10个工种2000多名职工精雕细刻和“斤斤计较”的成果。在管排的施工预制中,他们先后召开6次综合性工人设计会和22次专业性会议,仔仔细细讨论施工吊装方案,最终从几个方案比较中,选用了两跨双层121.2米长、12米宽的最佳施工吊装方案。预制中,每一焊缝都严格检查保证质量,每一根管线内部都清扫得干干净净。

他们说:“在管线内留下一点杂物,就是给生产留下一处大的隐患;焊口上出现一个砂眼,就是在装置里埋上一颗定时炸弹。”

胜利就在前头

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儿疏忽和侥幸。

在铺设横梁时,青年工人刘长早发现有3根横梁误差3毫米,虽然他们已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又累又乏,恨不得倒头就睡,但还是坚持返工,推倒重来,直到误差完全达到标准。当验收人员宣布合格时,小刘一屁股坐在横梁下,任工友怎么拉,也站不起来了。

就凭着这样一股干劲儿,在这场管线预制、管带成排吊装的硬仗中,工人创出了3个高水平:一是管线深度预制率达到96.3%的高水平,84根5838米管线、64块法兰、428个弯头、1512道焊口全部在预制场完成;二是施工质量的高水平,所焊的焊口,110道经过试压、645道经过探伤检查,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向各工区碰头的340个尺寸准确无误;三是文明施工的高水平,整个工程无尾巴,现场实现了“工完料净场地清”。

“良工锻炼经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3000多名会战职工,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建厂方针,仅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土石方150万立方米,砖石砌体79000立方米,安装工艺管线146公里,工艺设备572台,机动设备697台;敷设电缆152公里,修建厂内铁路12公里。

1967年8月,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设备、自己组织开工生产的以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为主体的6套现代化生产装置及其系统配套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一年时间、一亿投资、建成一套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一次投产成功”的“四个一”建厂目标。

1967年9月1日,装置进油,9月30日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油品。

当第一列满载着成品油的列车鸣着长笛驶出厂区时,职工欢呼雀跃,前来祝贺的山东省领导、石油部领导和职工一起欢呼雀跃!热泪不约而同地从一张张脸上流下来,这是欢喜的眼泪,是激动的眼泪,是700多个日日夜夜的酸甜苦辣凝结的喜泪!

齐国故都,腾飞起一条充满生机的油龙,穿山越岭,俯瞰大地,披历史的锦鳞,驾时代的风云,辉煌,从这里开始。

从1966年第一套常减压装置兴建到1992年,胜利炼油厂共建成了27套装置。加工原油的能力也由开始的250万吨增长到800万吨,成为山东省唯一、全国屈指可数的特大型炼油企业之一。她改变了山东省石油加工行业的格局,为山东省石油加工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胜利炼油厂,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猜你喜欢

齐鲁石化炼油厂管线
美国环保署下令关闭加勒比炼油厂
德克萨斯州一些大型炼油厂可能需要数周时间重新启动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管线应用设计与实现
齐鲁石化的“共享经济”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齐鲁石化:稳中求进
心理辅导凝爱心——记齐鲁石化公司关以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高英芳
匀质地下管线大变形的控制微分方程及其近似解
传递“金钥匙” 引领新一代——齐鲁石化关工委以『传帮带』助力青工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