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6-05-26杨沛金晓明张艳艳
杨沛 金晓明 张艳艳
[摘 要]我国出版业正面临着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对传统出版行业复合型人才及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探讨在出版业转型背景下,目前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出版业转型 市场化 数字化 人才培养
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技术发展使中国出版业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在出版转型背景下,出版主体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飞快发展与广泛普及催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及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及电子书籍的便利性,传统出版流程向数字、网络出版转型,出版业发展已进入大文化、大出版、大传播时代,需要新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然而,目前我国编辑出版人才的高校培养体制、课程设置、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师知识能力水平、社会实践等并不能满足出版业的需求,因此急需培养人才,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
一、新时期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特点
(一)出版业的集团化、市场化提升了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市场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出版产业成为出版市场的主要部分,出版企业成为市场主体[2]。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出版业必须大力推进集团化建设,形成一批跨地区发展、多媒体经营、具有实力的大型出版和发行集团。市场化经营首先要对出版单位进行制度改革,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经营。目前,大部分的出版单位已改制成企业单位,使出版业走向市场,因此出版单位非常重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类的综合型出版人才。出版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困难重重,因为出版产品与普通产品不同,它不是通过固定、简单的技术和标准生产,而是靠“编辑独特的眼光”,即出版产品与编辑的主观意愿有一定的关系。出版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传统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等方式,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将出版物转化成能体现其最大价值的商品。随着中国出版业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出版业必将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应重视对版权贸易、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二)出版业的数字化提升了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
出版业的数字化使出版业产生了新的产业格局,使传统出版业由图书、期刊、报纸供货商向数字服务商转变,由单一纸质出版向多媒体出版转变,形成了多渠道的立体传播,使传统出版业的自身身份及功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3]。《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融合,努力发展数字出版、印刷、发行等新兴业态,努力实现数字出版转型。然而,现有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需求的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出版行业的需求,分析编辑出版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传统培养模式比较,其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学习基础理论,且更加重视培养实践技能,在具备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求编辑至少熟悉一个领域的专业背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在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的转型背景下,对复合型出版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跟进,这是出版业面临社会发展的一次机遇与挑战,需要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出版业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求[4]。
(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出版业转型的背景下,应对出版专业人才提出高层次、复合型的要求,但我国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尚存在较多问题,难以较好地适应出版发展的需求。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出版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指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人文素养和科学架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和能力、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多方面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5]。由于出版物的专业性特点,出版单位在选题策划、编辑、复制、发行等环节特别重视专业学科人才。随着出版业的产业化及数字化,出版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被社会逐渐认可,出版单位不仅需要对出版、发行各环节整合有能力的出版人才,还需要培养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又掌握网络数字出版技术并善于市场经营管理类的人才。根据出版专业的跨学科性、实践性以及出版领域的广泛性,传统出版、新型出版势必与市场形成强劲的互动,出版行业需要大量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现有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及不足
(一)现有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针对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版单位对具有专业背景的出版人才的需求要比单一的编辑出版人才更为重要,出版人才的选题策划、编辑、复制、发行等能力可以短期内培养出来,而符合出版方向的专业背景知识、技能却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目前,很多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自1983年新华书店总店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办图书发行学专业后,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开始专业化。自1984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高校相继设立编辑学专业后,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老牌高校扩充原有的课程;另一种是新设立的专业多突出数字出版教学[6]。
2.针对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编辑出版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决定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适当调整课程,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也可设置实践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出版业务的操作技能。 鉴于出版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社会、高校不断摸索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实践技能等都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摸索与目前出版背景下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3.针对毕业生学历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非常重视对出版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14所高校出版硕士学位的招生资格,因此有设置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一方面既要广纳编辑出版专业以外的人才,严格把关学生的入学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编辑出版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使之与现代出版行业接轨。
(二)培养与需求的滞后
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上,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在短时期内很难体现市场供需的要求,导致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需求而出现的一系列人才培养体系急需改善的问题。
1.高等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如课程体系庞杂,学习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如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教师从出版行业改行任教,但是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之,目前出版单位的招聘主要是倾向于硕士毕业生,而高校则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2.继续教育。目前,出版业的继续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已有的出版编辑培训活动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及针对性,并且一些单位不重视继续教育,因此出版单位、行业协会、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继续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应具有横向、纵向的关联,使培训内容互补、连续,这样才能满足出版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三、出版转型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改变人才培养理念
在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出版转型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更应具有市场把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具备出版文化精神,这是编辑出版业必备的人才培养理念。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出版方式已不能满足目前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应从思想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当前,数字出版势头很好,因为数字出版改变了出版部门的编辑流程、发行方式等,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阅读方式。对此,国内相关高校通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的建设,邀请业界专家参与高校课程设置,以保证高校出版专业的质量,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和思想文化素养。
(二)优化师资结构
出版转型背景下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是重要的途径。首先,高校年轻教师占主体,他们缺乏丰富的教学能力,因此应重视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职称评定和晋升等机制,多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使教师的学历层次与本专业相结合。如教师的进修、实践与社会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高校与培训机构应采用讲座、进修、培训、脱产学习等继续教育的方式,尽可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使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行业协会也应积极配合,介绍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学校兼职及举办讲座、论坛等,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到出版企业授课,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总之,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高校师资结构,使之学会灵活地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即 “请进来”与“走出去”[7]。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政产学研”是一项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对生产、学习、科研、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对于编辑出版行业来说,在政府参与下将高校和出版企业两种资源联合起来,提高学校专业学科设置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对接,使三方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在政策引导及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政府对政策起主导作用,鼓励、推动企业和高校紧密合作,使出版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在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高校应该与社会衔接,与出版单位合作,与相关技术企业联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定向输送出版专业人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借鉴德国的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借鉴部分高校创办的校园出版社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商学院一贯秉承 “边干边学”的优良传统,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出版单位或相关部门学习,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此外,人才的培养改革应落实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使高校毕业生尽快具有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对于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要做出严格要求。出版企业应向人才敞开胸怀,与学校进行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以满足学校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人才的需要。
总之,要开辟新途径,加强教研、产研相结合。在“政产学研”体系中,政府、学校、企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要制定政策,保证教研、产研的正常开展;学校要注重人才的理论及技能培养;企业要有效利用人才不断创新,使三方均产生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有效、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培养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构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体系
在当前出版转型背景下,出版业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出版流程重塑再造,新型出版业较传统出版业的传播力、影响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劲动力,并随着读者的物质生活满足而催发的更高的精神生活享受的需求,以及科技网络带来的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出版业急需一大批既具有出版专业素养,又具有市场营销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可以引导出版社在职人员或具有其他专业学科背景的人才进入高校攻读编辑出版专业,同时,高校硕士教学的编辑出版专业应该在行业参与、特色培养以及社会监督、项目运作等方面更为专业化,在制度建设、培养方案、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当有更充分的准备[8]。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职业能力需要的知识体系。对于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复合型,具体包括编辑出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实务知识、数字出版知识、实践技能、案例分析、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知识等内容。
四、结 语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编辑出版领域,集团化、市场化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对编辑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社会及高校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有所改变。出版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逐步紧密融合,高校应把握行业发展动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体系,为出版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大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落实国家文化战略和促进国家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与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使出版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文姣,罗尧成,陈敬良.出版业转型背景下传统出版社的人才需求[J].新闻传播,2015(10):10-11.
[2] 林书兵,陈藩庚.独立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J].现代出版,2014(2):31-34.
[3] 梁春芳.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J].中国出版,2010(11):55-58.
[4] 沈秀. 行业需求视角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9):79-81.
[5] 范文婷,王留.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研究[J].新闻与出版,2014(10):178-180.
[6] 申玲玲,闫伟华.出版转型背景下高校出版编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编辑,2016(1):83-86.
[7] 戴前虎.浅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编辑之友,2010(8):100-102.
[8] 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J].出版科学,2012(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