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知识在生产力结构中地位的演变及其辩证关系

2016-05-26刘启春陈建华

江汉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知识生产力

刘启春 陈建华

摘要: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知识在生产力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大相径庭。生产力中包含知识,知识具有生产力功能,二者辩证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经历由弱到强再到主导的漫长过程之后,知识逐渐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性因素和决定性要素,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智能化演进规律。因此,对知识与生产力辩证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知识;生产力;结构地位;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3-0052-05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仅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差异巨大,而且知识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迥然不同。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知识的生成史和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力的进化史。生产力中包含知识,知识具有生产力功能,二者辩证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经历漫长的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再到主导的过程之后,知识逐渐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性因素和决定性要素,人类智力(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智能化演进规律。

一、知识在生产力结构中地位的演变

知识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进步而相应变化。任何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进步,对于生产力来说,都与知识的创新息息相关,由此彰显了知识在创造和变革历史方面的巨大威力。然而,知识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性因素和决定性要素却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到主导的漫长过程。

1.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生产力结构中,知识的地位几乎忽略不计

远古农耕时期的知识进展迟缓、作用力极其有限,在生产力结构中居于较次要的地位,个人的经验、技能等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而且这些经验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与物质生产实践直接融为一体。由于交往方式闭塞,生产力经常只能在相对孤立的局面下进行,而且极易失传。因为“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进行……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因而,在农业社会中,知识几乎长期滞留在经验层面,且大都表现为低水平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这在劳动形式方面表现为体力劳动发挥决定性作用而脑力劳动所占比重相当有限:在劳动工具方面表现为主要依靠铁器、畜力等手工工具;在劳动对象方面表现为人类劳动主要作用于土地。在这种自然经济形式背景下,有限的劳动效率使得物质产品贫乏且生活水平低下,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靠天吃饭是生产生活的常态,劳动力和土地在生产力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2.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知识在生产力结构中的地位上升,但次于资本

进入近代以后,在砸碎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枷锁的基础上,人们从古代的科学成就和哲学思维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利益驱动的影响下,工业社会时期的人们对探寻自然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知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资料,使得社会面貌、结构等旧貌换新颜。当然,知识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的依赖。一方面,通过结合、渗透、物化的方式,知识广泛参与社会生产,知识的生产力功能被发掘、发挥。有助于促进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只有当劳动资料不仅在形式上被规定为固定资本,……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或者说,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知识在资本的扶持、支撑下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要被资本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工业社会,尽管知识的地位较之农业社会有所提高,也大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知识发挥作用的深度、广度、程度与频度都要受到资本的约束和控制。总体上说,工业社会生产力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以文化型产业工人为主体,生产以机电体系为劳动手段,主要劳动对象是金属、煤碳等非再生资源,在生产力结构中资本占据着主导地位,科学(知识)在生产中仅是一种外生力量,因而在生产力之中位居次要、服从地位,要服从资本的支配。

3.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地位显著提高而跃升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性因素和决定性要素

自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无论劳动本身或是劳动力素质等,都明显地呈现出日益知识化的趋势。大量的经济事实表明,科学知识对经济的贡献占绝对优势,传统产业越来越蕴含现代科技因素,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知识型产业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知识已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转变为内在的核心因素,使社会财富以原子裂变般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说工业社会以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主要依靠资本和自然资源,那么,前所未有的根本改变已经形成,组成产品的价值构成也不再是传统的体力劳动或自然资源,而是智力、信息资源等。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在生产力构成中超越了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地位,成为了主导性要素和直接的生产力。正如德鲁克所说,作为改造自然的支配力量,智力知识的威力和作用不仅已经展现出来,而且已成为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关键因素,智力资源将在未来社会里取代传统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而跃升为最重要的资源形式。

在生产力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领域,知识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生产力系统的自我扩张和生产力主导因素的更替,知识在社会生产中不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生产要素的排序中也愈来愈靠前、层次越来越高,逐渐取代资本等而跃升为主导地位。日积月累的知识不仅演变为一种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而且是最具创造性、最有价值的核心资源以及支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知识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所经历的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弱到强再到主导的历史演进路径,充分表明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智能化演进规律。

二、知识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不妨继续追问,决定生产力自身的又是什么力量或因素呢?其实,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愈来愈明显的把这一客观事实充分呈现出来,即:知识不仅是人类的最高权威,而且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力量,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推动作用,同时,知识也是人类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最后的天然分界线。

1.生产力包涵知识

知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可以说,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运用于实践作用于生产力的历史。通过详尽地考察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蒸汽机、纺织机等近代科学技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858年手稿)》、《资本论》等论述中指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法满足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他们更渴望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自觉应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融入直接的生产过程,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由此,马克思提出“随着大王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劳动尽管在质的方面不可或缺,但在量的方面将逐渐变得微不足道,相反,知识尤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意识到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意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重视。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在当代,超越了纯粹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已经日益物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并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人是整个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目的性的存在。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与中介,生产力包含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必然使得实践中的自然因素、自然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本质上讲,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象世界的人化。在实践活动中,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从自然界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增进和加强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其结果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人类依次过渡到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发掘利用自然的漫长进程中,依靠世代积累的经验和日益改进的技术,人类的认知能力日趋提高并逐渐掌握了一系列自然规律,并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不仅塑造了自身,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人的本质,使自身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其结果是使人类逐渐或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这就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可见,生产力既包含认识自然的力量,也包括改造自然的能力,且这两种力量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当然也是互相促进的。如果把知识和智力排除在生产力范畴之外,仅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力量,显然有失偏颇。

人类的劳动决不是单纯使用体力的活动,而是既包括人的体力又包含人的脑力的活动。因为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而,劳动力就是人进行劳动的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在马克思看来,因为一般的“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创造价值的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体力劳动。由此,马克思意识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智力因素与体力因素共同发挥巨大作用,一般的社会知识将在更大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如前文所述,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具体劳动中的体力和智力的比重以及发挥的作用会有所区别,但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和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知识、智力因素在劳动力中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结构性要素来看,物质型的“硬”要素和智力型的“软”要素共同组成生产力结构。一般来说,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智力型的知识劳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形态,而且,物质型的“硬”质要素也越来越呈现出“软”化的特征,即,物质型要素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知识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强。

2.知识的生产力功能

知识的生产力功能,也即知识的实用功能,自近代以来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与威力。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把科学(知识)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认为科学(知识)在历史上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并认识到知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依靠自身的智慧,人类对知识的生产力功能不断挖掘,从而不断地塑造自身的能力、改变自己所面对的世界,将现实的世界予以人化。也就是说,知识尤其自然科学知识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的。近代以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被发挥到了极致,“在最近三百年中,随着基于普遍的、系统的概念框架的高度发达的科学不断地涌现出发现与发明,科学之社会影响的速度和力量一直以几何级数倍增”,最终导致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更多更大。正如弗兰克,梯利所言,“中世纪以后……坚定地相信人类理性的能力,……几乎一切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感兴趣,怀着热诚的乐观主义展开未来的时代在机械工艺、技术、医药以及政治和社会改革上令人吃惊的成就”。

一般来说,知识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相结合,通过渗透、融合或物化的方式来实现在物质生产力中的功能和作用。如知识向劳动者的渗透和融合主要是通过学习、教育来实现的;知识向劳动资料的渗透、融合与物化突出表现在劳动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方面,蒸汽机、纺织机、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无一不是各个时代人类最尖端的知识结晶;知识向劳动对象的渗透主要表现在深化和扩大劳动范围、创造新材料、拓展新用途以及促进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改善劳动组织、提高管理水平等。

自近代以来,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知识尤其科学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频率正在日益加快,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也相互渗透、融合。这不仅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推进了一大步,而且使人类的生存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转变,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乃至人际关系皆受到极大影响。

三、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仅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差异巨大,而且知识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也截然不同。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知识的生成史和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力的进化史。生产力中包含知识,知识具有生产力功能,二者是融为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生产力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科学,其生产力理论也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补充、丰富、发展和完善,在当代,我们必须立足于知识经济社会现实,动态地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当代生产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尤其在生产力要素方面,对知识与生产力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极大地拓展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视阈,把传统的劳动者、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行与时俱进的丰富、补充和发展。如前文所述,伴随生产力系统的自我扩张和历史上生产力主导因素的更替,知识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产要素中的排序也愈来愈前、层次越来越高,从而逐渐取代资本等跃升为主导要素,成为最具创造性、最有价值的核心资源以及支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以知识在生产力系统结构中地位的演进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意味着抓住了当代生产力变革的最本质的特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认识,

2.该研究有利于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对于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增进人类生产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任何社会形态都不能超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前提。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在新的生产力革命的前提背景下,尽快地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地研究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环境、新特征,揭示生产力领域尤其生产力要素所发生的新的结构变化。才能寻找到一条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道路。

其次,有助于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在人类日渐迈入知识社会的当代,以原子裂变般速度激增的知识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外延,彻底改变了生产力的内部结构,还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毋庸置疑,知识产权制度就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核心和主题。从根本上说,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各种角度都已经印证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载体。可以说,知识的商品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因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

最后,它是我们深入认识知识经济现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知识经济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知识在当今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一种以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有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形式。只有适应知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知识化社会建设,加强获取知识、吸收知识、交流知识的能力,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和培育新的产业,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之路,才能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后起国家追赶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两面夹击”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知识发展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知识化社会建设,探寻新常态下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知识型生产方式的变革,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研究、揭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新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力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胡静)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知识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