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首位度分析及相关对策

2016-05-25王琛黄凯悦

北方经贸 2016年4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王琛 黄凯悦

摘要:城市首位度是首位城市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位衡量标准之一,可以准确反映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等情况。在概述城市首位度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前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新型城市化的需求以及城市更新途径的启示,对传统首位度评价体系和指标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为我国城市评价和提升首位度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城市首位度;评价体系;新型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4-0024-03

一、首位度的内涵与外延

(一)国外城市首位度研究

城市首位度(Urban primacy index)是城市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通过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杰斐逊指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规模排在第一位的城市,会对本国有重大影响。之后马歇尔(Marshal)通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对。杰斐逊提出首位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并认为首位度比较合理的指数是2.00。

Ades 和Glaeser (1995)认为城市首位度与政治稳定和集中的政治权力有关;Mehta(1996)提出城市首位度是一种衡量区域或国家人口大小的函数这一概念;Linsky(1996)研究发现面积小但密度高、人均收入低、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农业经济为主、有殖民的历史、人口增长率高的城市首位度一般较高。21世纪后国外学者对城市首位度的研究已经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Vernon Henderson(2000)提出首位城市为保持自身地位,而对区域内非首位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阻碍作用;Ronald L. Moomaw和Mohammed A. Alwosabi(2004)通过对亚洲和美洲的分析得出城市首位度和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规模以及产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城市首位度会与人均GDP和单位土地的人口密度呈负相关,也反映出首位度的提升要求更高级的公共服务。Robert M. Anthony(2013)开启新角度,探究城市历史和城市首位度的关系。

国外学者在研究首位度从最初的对人口规模的比较,不断发展到从经济、产业等其他方面去分析首位度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还提出了城市历史与首位度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非首位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但国外学者在衡量城市首位度时的方法较为单一,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首位度指标体系。

(二)国内城市首位度研究

国内对于城市首位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严重敏、宁越敏(1981)将首位度的概念首次引入中国,并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各个省区的首位度情况进行了分析;汪明峰(2000)计算了1984年至1997年各个省区主要城市的首位度指标,发现各个城市首位度的变化趋势逐步减小,依此推断我国省区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正在逐渐向均衡的位序演变。

2000年之后,学界对于城市首位度的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仅仅用于衡量城市发展规模的涵义,并且给予了首位度新的内涵。卢学法、申绘芳(2007) 对首位度的概念进行了深化,首次提出了经济首位度、产业首位度、科技首位度、人才首位度和文化首位度的概念。康俊杰(2010)提出了广义城市首位度,即一个城市在总体上或者在某一个领域内的发展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包括规模首位度、产业首位度、功能首位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三级评价体系的40个考核指标。张璇(2012)认为首位度除了关注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外,还需关注生态首位度,城市的生态功能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

莫拓(2014)在研究南宁城市首位度时,对广义首位度的内涵又进一步细分和延伸,增加了和谐首位度和全域首位度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比和谐城市竞争力指数来确定城市和谐首位度,衡量城市各方面发展是否协调。引入全域首位度对城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衡量,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这些意味着今后城市首位度研究必须要与新型城市化密切结合起来。

大多数国内学者在具体分析一个城市的首位度时,往往只选取了广义首位度中的几项指标来进行测量,关于指标选取的原因表述较为模糊,未能反映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运用于中小城市上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大,这也是今后研究城市首位度需要关注的部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及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现状和目标,首位度不仅是城市各项竞争力优于其他城市的程度,还包括城市各方面可提升的程度,能够凸显城市的所具有发展潜力,从而使当下首位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参考价值。

二、首位度分析指标

(一)首位度指标体系的发展

在传统首位度的评价分析中,所使用的载体是首位城市和居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数,得出的结果是两个城市人口的比值,再从该比值出发去推导城市体系结构,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群规模不断膨胀的今天仅仅以人口数来衡量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不能准确反映出两城市间的真实状况。

目前城市首位度的评价体系基本以广义首位度的内涵为基础,再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包括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科技文化首位度等方面。其中经济首位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某个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越高,表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在区域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功能首位度是对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一般划分为公共服务、生产、集散、创新和开放五大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人才,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城市科技和文化首位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厚和城市居民素质水平较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首位度所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深化,与城市发展有关的任何方面都可以纳入到首位度指标体系之中。

(二)我国城市提升首位度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保持健康良好,因而对城市首位度提升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非中心城市上,使得区域内中心城市独大的局面有所改观。在不同发展时期和经济背景下,各区域内的一些非首位城市通过对自身情况的分析,把握自身发展优势并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产业转型时期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处于有机会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城市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促进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许多面临发展瓶颈的资源型城市,想要提升自身首位度,需要关注经济首位度与产业首位度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把握机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珠三角地区产业一直专注于产品制造领域,被称作“世界工厂”。面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2005 年起,广东省政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采取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措施。该政策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发生了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现代服务业、新兴技术产业等替代原来的传统产业趋势明显。

2.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需求

在结合城市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首位度也需要考虑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结合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特征,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城乡统筹与城市治理等方面来着手。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城市功能首位度和居民生活质量首位度。近年来,无锡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在提升首位度的过程中,突出智慧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转型,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打造魅力宜居城市,大力推进“一城一岛一带”重点功能区建设,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全域首位度,改变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模式,着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郴州在提升全域首位度上,重点建设“大十字”城镇群,把“大十字”城镇群作为郴州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增长极,成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榜样城市。

3.城市更新途径的启示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中的城市更新具有不同的动因机制、开发模式、权力关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环境、社会效应。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更新的途径更多地采用打造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以及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等新多元化的更新形式。

(1)重视生态首位度。当下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总是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等环境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显示出生态首位度对城市的重要性,缺少生态建设的城市发展是有失偏颇的。以怀化为例:怀化市正致力于打造武陵山片区生态首位城市,放大怀化在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绿心”效应,通过一系列生态建设,怀化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味、对外形象也有所提升。

(2)关注文化首位度。世界性体育和文化活动也是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如2010年举办亚运会的广州和2011年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深圳,利用文化首位度扩大城市及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新型城市化下首位度评价体系

诸如上述的非首位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崛起,在提升首位度上有了新发展,但仍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如何合理提升城市首位度,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人民生活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可以看到的是,每个城市都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外部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寻求一条适合的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对城市首位度的分析必须要全面透彻。

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把城市化的质量作为重点进行发展。结合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和城市发展潜力的评估,对城市首位度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整理归纳为以下评价体系: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市场理论是最有争议的一个领域。由于资本工具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多变性,导致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很不一致。根据多数人的理解,资本市场,是指长期资金市场,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借贷业务,它是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在我国称作长期资金市场。它由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共同组成。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又统称为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活跃、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组成部分,[1]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本市场是转让资本财产(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物品)的市场,实际上就是资本生产要素市场,显然,资本市场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交易关系或融通活动的总和。关于资本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是以融通长期资金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关系的总和。与此相适应,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还包括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及其他一切筹措和运用中长期资金的市场和中介机构。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主要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三大子市场所组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不仅包括短期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长期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人才智力资本市场(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不仅包括有形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无形资本市场(主要是高科技和专利市场);特别是要发展产权市场,这是进行资本经营的关键。最后,还有学者指出,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别称,货币市场以及银行信贷市场也应包括在其中,笔者倾向于多数人的看法,认为超过一年以上的融资和投资活动都属于资本市场范畴。

二、资本市场的特征

一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广泛。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证券交易中介机构、证券咨询服务机构、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等。

二是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资本市场交易的对象是特殊的商品,是一种由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在内的金融商品。人们购买证券的目的在于获得超过当初投入资金的额外利益,即证券的价值在于能够带来投资利益。

三是市场投资各类的多样性。为了繁荣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是多样化、灵活化的,既可以进行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票指数交易等。

四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随着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趋势逐步加大,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证券市场,无论是交易规则、交易对象的趋同性,还是证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的对外开放,均表明各国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五是管理严格,动作规范。[2] 完善的资本市场都拥有独立、健全的证券管理法规,实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体制,并借重于政府与法律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证券市场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即从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和中介组织都实施严格的管理,达到切实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二,每一个环节都是明确的管理重点。在对发行市场的管理方面,管理的重点是“公开性”,管理当局要求发行公司必须如实公开自己的基本情况以利于公众监督。具体措施是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在对交易市场的管理方面,偏重于强调交易行为的公正。

三、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

(一)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从1990年11月至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有将近26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26年中,中国资本市场走完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将近一百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股市来说,当1990年中国成立两家交易所的时候,只有13只股票、13家上市公司,也就是上海老八股、深圳老五股。到2006年6月6日,已公布2005年业绩的中国上市公司已经是1 457家。在国债发行上,1981-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均达到千亿元,而2006年预算国债余额为35 568亿元。从以上的几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资源的调配,在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步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真正有证券法是从1999年7月开始的,在此之前12年间证券市场各参与要素的行为与本身的运行机制主要由有关条例进行规范,如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年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至199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由江泽民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颁布,实施日为1999年7月1日始,我国至此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法。《证券法》实施几年来,对于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目前来看,除了《证券法》之外,还有若干项关于证券的法规,以《证券法》为核心的证券法律体系正在形成。这样对规范证券市场,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对国企改制和上市公司的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国有企业投资资金由国家单一供给的状况,增强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多个出资者和所有者的监督,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面向市场改进管理,推进了国有企业生权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4]企业利用股票市场直接融资需要有良好的信誉和令投资者认可的经营效益,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样就可以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维护所有者的权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把一些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 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以实现企业资产所有者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以及促进广大投资者对投资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5]

资本市场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只有资本市场才能推动国有企业那套传统的、比较僵化的产权体制,从而使得国有资产可以有效的流动起来,从而使得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配置。所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平台,没有这种平台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很难到位。

(四)资本市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金融意识、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没有资本市场之前,资产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实物形态的概念。金融体系开始发展,在人们的资产中实物资产在逐步下降,金融资产在不断的提高。在没有资本市场的年代,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是银行所提供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储蓄存款。而金融的核心在于流动性,储蓄存款由于缺乏可流动性,可交换性,可流通性,所以没有很强的生命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提供了平台,从而使得居民的金融资产升级了,使得这种金融资产由银行来提供转变为由资本市场来提供。正是如此也使得中国人的金融意识、投资意识得到提高,人们的投资意识增强的同时风险意识随之而加强。

(五)中国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

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是一个不发达的市场,总体来说还是很不规范。因此,规范是当前中国市场面临的重要任务。[6]

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一)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中国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股权结构。国有控股公司不仅在上市公司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本占到公司股本的70%左右。由于国有股一般由国资部门行使股东权,其对公司享有的权利并非个人出资形成的经济授权而是一种行政授权,公司经营业绩与其个人经济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只行使“廉价股票权”,却对公司经营不承担任何责任。在国有资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化代表,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作为股份制企业,其外部形式或许更重于内在实质。一些上市公司的决策与监督机制不规范,董事长“一只手否定一片手”,股东大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国内没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司经理层主要由政府委派而非股东自由选择,这样就使得政府和公司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难以符合市场化要求,公司经理更多的是对作为控股股东的政府负责。政府凭借控股股东地位对公司施加干预和控制,使经理层不能站在企业家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公司的运行轨迹往往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公司经理层感受不到市场约束力和资本所有者的压力,以致一些公司股票上市后“一年绩优、二年绩差、三年亏损、四年ST”,成为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策源地。[7]

(二)股票定价扭曲

股票价格包括股票发行价格和股票交易价格,反映的是股票未来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是市场对股票的一种自然的评价结果。股票定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程度。只有在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股价,才能有效指导增量金融资源的分配和存量金融资源的调整,使金融资源流向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的公司。[7]《证券法》实施以来,管理层在改革股票发行制度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都没有触及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

(三)信息披露中违规行为频生

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证券管理层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则,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一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中屡屡出现虚假内容,少数上市公司和机构甚至利用掌握的内部信息或散布欺骗性信息联手进行市场操纵,谋取私利。1997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修订的《刑法》已经明确将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列为犯罪行为,但实际上对蓄意造假者往往是罚款了事,很少追究法律责任。可以说,惩处措施失之于宽,对造假者起不到应有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使造假者的违规收益大大高于违规成本,是信息披露中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四)市场退出制度迟迟不能付诸实施

当一家上市公司严重资不抵债,已不具备重组潜力和收购价值时,将其摘牌逐出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天经地义的制度安排。市场退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是并行不悖的,是维系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两个轮子。让劣质公司从市场退出,是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不仅可使公司经营管理者感觉到市场压力,进而勤勉尽责,而且有助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降低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一个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不高的市场,运行十年尚无一家公司被摘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正常的。[7]要完善资本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要建立规范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对绩效差的上市公司应限期改善业绩,对质量低劣的上市公司实行摘牌和市场清除制度,从体制上打破我国股市单向扩容的市场格局,形成双向开放、有进有出、不断调整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动态调整,不断吸纳优质公司上市,淘汰劣质公司,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资本市场的活力。[8]

(五)操纵市场行为比较严重

中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操纵市场、证券欺诈行为比发达国家市场还要明显。一方面由于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严重。庄家利用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影响股价操纵市场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六)资本市场发展的单一性

现行资本市场在政策的制定上,只考虑了股票市场的发展,而没有金融或者考虑其他品种的发展。比如说债券市场的发展。一个只有股票市场而没有债券市场的资本市场,不利于企业合理的调整其自身的资本结构,只会使企业一味的发展股票,通过外援式的股权来融资,不能使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七)企业和投资者行为扭曲

企业上市的原本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资本,从而提高整个资本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或者说企业通过上市来改变自身运行机制,来创造一种新的激励机制。但现在企业和投资者行为都严重扭曲,在股票市场高“泡沫”,高风险,高投机的环境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都抱着一种圈钱的心理,股票发行前一样,发行完线到手后又一个样。有的企业盲目扩张,单纯为了“做大”而进行所谓的资本运营,不仅影响主业的发展,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投资者,不论是个人散户还是机构大户,大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机构投资者根本无法入市。

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全球看,资本市场正以一种更方便、更简约、更直接的方式支持这千千万万企业的发展。如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并使之更规范的发展,系统调整、完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成为必然。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在资本市场法律监管的经验,在监管职能上、体系上、自律监管上做出更进一步努力,逐步形成一个完备、系统的法规系统,为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秩序提供强有力的调控,确保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朝着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平.浅谈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7.

[2] 刘义圣.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21.

[3] 刘义圣.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变迁与制度完善[J].当代经济研究,2004(7):62.

[4] 秦玉峰.管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 肖新成.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3):221.

[6] 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苑德军.博士谈发展资本市场:补充缺陷走新路[N].证券时报,2000-12-28.

[8] 周惠君,王辉胜.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5.

[责任编辑:高治平]

(转载于《商业研究》2008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课证岗赛”相融合下的教学方式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