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2016-05-25何伟纯姜玉玲康江江王发曾
何伟纯 , 姜玉玲 , 康江江 , 王发曾
(1.河南大学a.环境与规划学院,b.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c.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4; 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何伟纯1a,1b,1c,2, 姜玉玲1a,1b, 康江江1a,1b,1c,2, 王发曾1a,1b,1c,2
(1.河南大学a.环境与规划学院,b.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c.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4; 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经济差异;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动力机制;河南省
0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1],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开始较早,成果丰硕,研究区域涉及欧州、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3],研究视角涉及全球贸易和区域政策等多个领域[4-5],研究方法多样。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相对较晚,研究尺度主要包括国家层面[6-7]、大区层面[8-12]和省域层面[13-21],研究方法主要有标准差[9-11]、变异系数[12-13]、基尼系数[14-16]、Theil指数[9-10]、因子分析法[17]、探索性空间分析法[20-23]等。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已有了较好基础,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经济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经济总量得到很大提升但人均占有量仍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且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从西北向东南的梯次差异[22],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已有研究多是从单一尺度针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而进行[23-27],主要集中于对市域或县域经济差异的描述以及对引起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缺乏从市域间差异和市域内差异的视角入手对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探讨与多维度分析。鉴于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Theil指数一阶分解、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基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对河南省区域经济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并对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定量阐释,以期为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空间单元
根据行政边界的划分,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作为划分的基础空间单元。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尺度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其中市域单元为河南省18个省辖市,县域单元为河南省各个县和市辖区。2004年漯河行政区划调整后郾城县撤县变区,将其归属于漯河市市辖区,因此,研究的基础空间单元包括河南省的108个县、17个市辖区和济源市,共计126个空间地域单元。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以2006—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河南省126个空间单元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对其中统计上有差别的个别数据通过市统计年鉴进行修正。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年末总人口(常住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评价区域经济差异的评价指标。年末人口选择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主要是因为户籍人口未考虑人口流动,可能会导致人均GDP偏高或者偏低,不能科学地反映实际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Theil指数分解。区域差异研究多采用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Theil指数等方法。相比前3种方法,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是可分解的,基尼系数适用于对现象进行因子分解,而Theil指数适用于对研究尺度进行分解。因此,选用Theil指数分解法研究河南省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差异。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地区个数;Yi为i地区的GDP占所在大区GDP的份额;Pi为i地区的总人口占所在大区的总人口的份额。T值越大说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Theil指数分解法将Theil指数分解成省辖市间的差异(组间差异)和省辖市内部差异(组内差异)两部分,公式为:
式中:Tw为省辖市内部经济差异;Tb为省辖市间差异;Yij和Pij分别为i城市j县(市辖区)的GDP和人口;Y和P分别为河南省所有地区总GDP和总人口。
2 结果分析
2.1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
在空间尺度上,运用Theil指数一阶分解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为省辖市间的差异和省辖市内部差异(图1)。2005—2014年河南省区域经济整体差异较大,但长期看来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其中,组内差异在2005—2014年间不断减小;组间差异在2005—2010年逐步上升,2010年以后开始减小,最后趋于稳定;总差异呈现出2005—2007年缓慢减小、2007—2010年逐步上升、2010—2014年逐渐下降的趋势。从贡献度上来看,2005—2014年组间差异贡献度从53%变为60%,组内差异从47%变为40%。由此可见,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主要由组间差异过大导致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组间差异的贡献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图1 2005—2014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Theil指数分解
2.1.1 组间经济差异。组间经济差异反映的是河南省内部各个省辖市之间的经济差异。由图1可知,河南省经济总差异在2010年之前下降缓慢,2010年之后下降比较明显,2010年是河南省经济差异变化的拐点。基于此,选取2005,2010,2014年3个时间截面,对河南省经济差异的组间差异展开分析(表1)。郑州、洛阳、焦作、许昌一直是组间正差异的最大贡献者,组间正差异区除三门峡、鹤壁等个别资源城市外,其余全部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地区;开封、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传统农区一直是组间负差异的最大贡献者,组间负差异地区在2005,2010年主要分布在豫东、豫西南及豫北的个别地区,2014年组间负差异区在空间上发生扩张,负差异区由原来的8个增加为11个,濮阳、鹤壁和平顶山等传统资源城市由组间正差异区变为组间负差异区。郑州和洛阳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以二者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的经济隆起区。2005,2010,2014年3个年份中,中原城市群地区占经济正差异区的比例分别为66.7%,70.0%,85.0%,中原城市群地区由于自身经济较为发达,提高了河南省经济的整体水平,是形成河南省经济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地区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发展先天条件较差,无明显优势产业,工业水平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一直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同时也是经济负差异区的主要贡献者。加上这些地区空间分布集中,形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凹陷区,是造成河南省经济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濮阳、鹤壁、平顶山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资源储量的限制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使得这些城市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明显下降,逐步由组间正差异区变为组间负差异区。
表1 不同空间尺度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Theil指数
2.1.2 组内经济差异。组内经济差异是指省辖市内部各个县、市辖区之间的差异,是衡量省辖市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指标。济源市作为一个单独的空间单元,在计算时不考虑其内部经济差异。各省辖市内部经济差异及位序变化(表2)表明,2005—2014年,组内差异最大的地区分别是洛阳市和郑州市,且这两个城市人均GDP一直位于河南省前列,说明洛阳市和郑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一直表现出高水平的不均衡状态;漯河市一直是组内差异较小的地区,2005,2010年组内差异均位于第17名,2014年位于第16名,表明漯河市域内经济发展较为均衡,漯河市人均GDP各年也均在全省前列,说明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漯河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开封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的组内差异在河南省的位序持续降低,且人均GDP在省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这些地区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仍然是处于较低水平的均衡状态。2005—2014年间,组内差异增长较大的地区是焦作市、三门峡市,结合其人均GDP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是处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不均衡转化阶段;组内差异降低较大的地区是濮阳市、周口市,二者的人均GDP在各年份在全省均处于一般水平,说明濮阳市和周口市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正处于低水平不均衡向低水平均衡演化阶段。
表2 河南省各省辖市内部经济差异及位序变化
说明:位序变化均是相对于2005年的变化,正值表示位序上升,组内差异增大;负值表示位序下降,组内差异减小。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关联
2.2.1 全局空间自相关。以县域为基础空间单元,利用ArcGIS将人均GDP导入图层,计算2005—2014年全局Moran’sI(表3)。全局Moran’sI介于0.333~0.612之间,且Z,P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2005—2014年河南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
表3 2005—2014年河南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Moran’s I指数及检验
图2 河南省县域人均分析
3 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
3.1 影响因子的选取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政府政策、产业份额以及市场规模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28]。基于此,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1)、地方财政收入(X2)、地方财政支出(X3)、工业生产总值(X4)、二三产业比重(X5)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 6项指标,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3.2 多元线性回归
为了综合准确地评价各个因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取2005,2010,2014年3个时间截面县域单元的人均GDP为因变量(Y),同时期的6个影响因子为自变量(X),运用SPSS 19.0中逐步回归法(stepwise)进行回归分析,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拟合优度R2,F值、显著性水平Sig,t统计值均通过了检验,回归结果为:
Y2005=2.367+0.337X4+1.575X5。t=5.624,4.693,5.030,R2=0.587,F=87.242,Sig=0.000。
Y2010=4.621+2.877X5。
t=239.786,17.356,R2=0.708,F=301.219,Sig=0.000。
Y2014=3.729+0.249X1+0.279X2+0.201X4+0.681X5。
t=10.337,3.290,3.439,-6.854,3.989,R2=
0.623,F=205.193,Sig=0.000。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2005,2010,2014年3个年份中二、三产业比重(X5)均对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其中,2005年二、三产业比重(X5)和工业总产值(X4)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且二、三产业比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于工业总产值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2010年只有二、三产业比重(X5)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在这一年份该项指标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最为显著。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额(X1)、地方财政收入(X2)、工业总产值(X4)和二、三产业比重(X5)均通过检验,反映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财政支持以及区域内产业结构等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水平影响最不显著的因子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地方财政支出(X3),说明二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显著弱于另外几个因素。综上表明,工业发展水平与二、三产业比重是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样,政府的行政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政府的社会投资建设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
基于省辖市和县域两级空间单元,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年末总人口(常住人口),运用Theil指数一阶分解测算区域经济差异,揭示了河南省2005—2014年省辖市间的经济差异和省辖市内的经济差异变动情况。同时选择人均GDP为基本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河南省县域尺度上经济空间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河南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力进行了探索。(1)2005—2014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小幅度减小,再缓慢增大,最后逐步减小的趋势,各个年份省辖市间的差异均大于省辖市内的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现象越来越显著。(2)从组间差异可以看出,2005—2014年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是组间正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组间负差异区基本分布于豫东平原和豫西南地区。河南省的经济差异由豫西和豫东之间的差异转向了中原城市群地区与非中原城市群地区之间的差异。(3)2005—2014年省辖市内的经济差异最大的是洛阳市,最小的是漯河市,经济差异变化较为明显的有濮阳市、焦作市、周口市、三门峡市。其中,焦作市、三门峡市内部经济差异不断增大,濮阳市和周口市内部经济差异不断减小。(4)河南省县域单元人均GDP一直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北地区,并逐渐向西扩张;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豫西南地区冷点中心逐渐形成,热点区和冷点区在空间上分异明显。(5)选取2005,2010,2014年3个时间截面,对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二、三产业比重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影响次之。
[1]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 Fingleton B. 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of Markov Chain Model:An Application to Converge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59(3):385-403.
[3] Fotopoulos G.European Union Regional Productivity Dynamics:A “Distribut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8,48(2):419-454.
[4] Bradshaw M J,Vartapetov K.A New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Russia[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3,44(6):403-429.
[5] Yamamoto D.Scales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in the USA,1955—2003[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1):79-103.
[6] 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2):234-246.
[7]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8] 谢磊,李景保,袁华斌,等.长江中游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4,34(4):19-39.
[9] 茹乐峰,张改素,丁志伟,等.我国西部地区市域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54-59.
[10] 盖美,张丽平,田成诗.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3,33(4):22-28.
[11] 李汝资,王文刚,宋玉祥.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28-32.
[12] 彭颖,陆玉麒.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10,24(5):97-102.
[13] 王少剑,王洋,赵亚博.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0):1184-1192.
[14] 廖翼,周发明,唐玉凤.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2):35-41.
[15] 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53-67.
[16] 彭飞,韩增林,马慧强.近15年来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12-17.
[17] 赵玉芝,董平.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12,26(1):87-91.
[18] 王芳,宋玉祥,王文刚.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1-7.
[19] 曹建军,刘永娟,陈金莲.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55-59.
[20] 关伟,朱海飞.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21] 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91-799.
[22] 彭宝玉,覃成林,阎燕.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23]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郑州都市区镇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29-35.
[24]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经济地理,2011,31(5):799-804.
[25] 彭宝玉,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时空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49.
[26] 雒海潮,苗长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62-68.
[27]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68-274.
[28] 董亚宁.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1):87-90.
Space-Tim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Dynamic Mechanism in Henan Province
He Weichun1a,1b,1c,2, Jiang Yuling1a,1b, Kang Jiangjiang1a,1b,1c,2, Wang Fazeng1a,1b,1c,2
(1a.CollegeofEnvironment&Planning, 1b.LaboratoryofGeospatialTechnologyfortheMiddle&LowerYellowRiverRegions, 1c.ResearchCenterofRegionalDevelopmentandPlanning,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4,China; 2.HenanThreeNew-typesCoordinatedDevelopmentCenter,Zhengzhou450046,China)
Taking counties (including counties, county-level cities and municipal districts) as the basic research unit, selecting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opulation by the end and averag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s the basic indicators, used Theil index,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analyse the temporal-spatial economic differences, pattern of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from 2005 to 2014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Firstly,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of Henan presents “First decrease, then increase, decrease again”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cities greater than the differences of cities. Secondly, the differences among cities show the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th other cities in Henan. Luoyang is always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inter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of cities, the smallest is Luohe. Puyang, Jiaozuo, Zhoukou, Sanmenxia change obviously in internal economy difference. Thirdly, the economic level of counties present obviously positive correlation from 2005 to 2014,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tis-OrdG*ifind that hot spot area and secondary hot spot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regions, cold spot area and secondary cold spot are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cold spots from scratch and gradually increase in southwest. Finall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government’s policy in the second.
economic difference; Theil index; ESDA; dynamic mechanism; Henan Province
2015-07-23;
2016-06-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4);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075)
何伟纯(1992-),男,河南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E-mail)Heweichun1219@163.com。
王发曾(1947-),男,河南开封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犯罪学研究,(E-mail)fzwang0306@sina.com。
F127
A
1003-2363(2016)04-0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