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指环王》的奇幻文学创始意义
2016-05-24李颖
李颖
[摘要]人们的视觉需要和现场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最早体现于文学作品之中,而脱胎于奇幻文学《指环王》的同名电影,是奇幻电影的代表,它要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能满足人们对视觉需求与人们内心丰富的想象。因此这一影片的推出,有力地促进了奇幻文学创造的出现与兴盛,并与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互文互绘、交融共进的依存关系。这一电影对文学的促进现象,是在其他文学作品类型中并不多见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奇幻电影;视觉需要;文学创造;代入感
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媒介的传播与发展分为等三阶段,即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近20年来,电脑技术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能力,制作了视觉类象和幻象,电影作为视觉类代表,为人们呈现种种可以想象得到的世界,甚至对文学传播产生了影响,一些人认为它会最终取代文学作品。本文就以电影《指环王》为例,论述电影对奇幻文学作品的产生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一、电影制作与文学作品的终极目标
电影虽然被认为是九大艺术的综合体,但这九大艺术并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电影的可视性,即其影像艺术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否则它就不叫电影了。在人的感性经验中,视觉经验占据着主导地位,80%左右的信息是由视觉得来的,人类对于视觉经验的重视,上升到对感性经验的重视和依赖,因而造成了对视觉需求追求的永恒性,[1]特别是进入读图时代,图像对于历史的讲述能力和作用远远大于文字。20世纪之初,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说过:“随着电影的出现和发展,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会取代印刷文化。”[2]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表述。他预言,世界将作为图像来被人们所把握和理解,并认为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一百多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社会等几种现代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人们的视觉需要及想象
对视觉的依赖,对图像的需求是人类永恒性的情结。[1]其实,近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社会,只是视觉消费的外在力量,即由于三者的推动力量,使人们有能力制作图像甚至是动态的图像,即电影,来向人们展示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还有隐藏在这三者之后更为深层的人类自身的视觉需要、心理需要以及其文化需要。其心理需要,就是由于蕴藏于人的观看欲望一涉入感。喜欢亲临现场,是人们的一种本能,但凡有事件发生,都会有人围观,这就是人们的临场心理。而电影,恰恰是利用人们这一心理,将人们拉到与故事发生地最近的距离,让观众坐着来欣赏。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观众距离故事越近,就越能产生良好的观影效果,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又出现3D电影,甚至是4D、5D等,所有的电影技术的提升,就是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作为一种抛物线,追求的是无限接近观众的现场心理,即“视觉需求”最大化,也带来心情快乐感最大化。
(二)文学作品的终极目标
小说、故事、传说、剧本等带有情节的文本的产生,最开始应该是人们对于自身经历的一种描述,然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绎、升华、改编,最后才是主观的撰写。这种主观撰写,是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一成不变的厌倦感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探索,即用故事来表述情感和希望,实现一种自我代入感。在追求视觉享受上,绝不是文学作品的优势,因为它也做不到,它只是用文字进行叙述,让人们从文学情节和事件中体会出主题思想,进而达到宣传、教育、感化以及娱乐、批评、传承等作用,最终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它与电影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者殊途同归。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自出现以来,对文学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魔幻电影与电影技术的要求
(一)图像时代的电影与文学作品
朱存先生曾在《图腾·图像·仿像》一文中,将视觉文化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形态:第一种原始图腾,载体是石器、彩陶,外在表现形态是崇拜物、仪式,以幻象为基本特征;第二种是古典时期,载体为金属、纸张、竹木、岩石等,表现形态为绘画、雕塑,以实像为特征;第三种是现代(后现代)时期的仿像,外在表现形态即为照片、电影、电视,以仿像为特征。[3]朱存的这个理论很好地阐述了人们对于亲历感的追求,就是那种代入感。但是,当下人们对于视觉和外在感觉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就是用电影、电视、电脑游戏来更加精彩地演绎故事,但是这种追求,必须有良好的、优秀的故事脚本作为支撑,将名著改编成电影,历来是电影人在剧本选择上最直接、最保险的一种方式,也是电影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张艺谋就曾说过,名著是导演制作出一部好影片的前提。但纵观电影百年史,对于名著或著作的改编,是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着直接关系的,从技术角度上说,如《飘》《雾都孤儿》《悲惨世界》等电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当时的电影制作技术就可以了。但有的名著的制作,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电影技术,无法呈现当时作品中所描述的场面,这就是奇幻文学,如中国的《封神榜》。就《指环王》而论,电影界认为这部著作是最应该拍成电影,但也无法拍摄的作品,就是因为以前的技术无法呈现它的情节和场面。
(二)奇幻电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科学变革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由此发展而来的以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为载体的视觉文化时代来临。影像文化全面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中心主义的全视机器已变成了日常生存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其中,电脑技术的发展给电影制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原来无法制作的场面,在当代人看来,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从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开始,到《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变形金刚》《阿凡达》等,这些影片场合宏大、形象逼真、画感真实,用过去的观影心理衡量,已经让观众分不清虚拟与实现了。现在对电影制作的要求不再是人们的技术,而是导演和制作团队的想象力,电影画面的呈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不到。电脑制作带来的后果,是电影可以满足人们的观影要求——最强列的视觉冲击。所以,电影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电影片型,就是科幻电影。这种电影类型中有一个分支,就是奇幻电影(亦可称为魔幻电影),其代表作品就是《指环王》。
三、从电影《指环王》看奇幻文学的兴起
电影自诞生以来,由于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翻拍,形成了对文学的冲击,进入到21世纪,阅读文学作品不再成为一种时髦或者是一种习惯,更多的人通过影视作品来感受文学名著思想,但是也淡化了原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由此,也造成大量文学创造不是为阅读而书写,而是为拍摄而书写。这种被动的迎合,势必会削减文学名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在奇幻文学那里,这种担忧似乎并不存在,这种文化类型为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奇幻电影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文学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生共进的。
(一)《指环王》对于奇幻文学的始创意义
电影《指环王》三部曲,是依据英国古英文的教授托尔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1954、1955年史诗式奇幻小说《指环王》出版。作品自问世以来,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托尔金也由此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后来,托尔金的牛津大学同窗挚友刘易斯创作了奇幻小说《纳尼亚传奇》以及J.K.罗琳《哈利·波特》都是受其影响。J.K.罗琳曾说,小说《指环王》是她最爱读的书之一,并在1997年写出了《哈利·波特》,全球总印数超过3亿册,在全世界创下了书籍销售新纪录,翻译成60种文字。在文学作品《指环王》和由其改编电影中,奇幻文学异军突起,最终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文学类型,在全世界如雨后春笋,迅速壮大。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认为的,没有《指环王》,则无法产生现代的奇幻文类这一文学类型,英国作家托尔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一部著作,将其推上了奇幻文学鼻祖的宝座。在现当代,许多东西方奇幻文学作品,或模仿《指环王》的情节和手法,或间接受其影响,如美国文学天才,15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帕奥里尼创作了他的奇幻小说《龙骑士》,后来也被拍成电影。包括中国在内,笔者认为,《盗墓笔记》等作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指环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指环王》被称为“最应该拍成电影,但又最不可能拍成的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开始,就陆续被搬上广播与影像媒体。“一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一戒禁锢众戒,黯然无光。魔多大地,黑影重重。”[4]这是托尔金先生写在《指环王》的扉页上的一句话。他无法想象,在50年后,《指环王》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就如书中那枚戒指对于普通人的魔力一样,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影视制作者。好莱坞传媒巨亨的职业敏感性,使他们迅速地将目光转向了奇幻文学,其中美国时代—华纳电影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新线公司历时7年,分别于2001、2002和2003年,相继推出《指环王》三部曲:《护戒使者》《双塔奇兵》和《王者归来》。三部电影作为连续的篇章,视觉震撼,效果一流,故事情节曲折,主题深厚,堪称几十年不遇的经典,所以一经问世,就高居电影票房前列;游戏开发公司又结合电影画面,开发出了《指环王之战》等多款游戏。《指环王》小说三部曲也和书中所描绘的“魔戒”一样,统领了奇幻文学。不仅在文学创造上,这部小说还影响了几十年来的西方世界流行文化,游戏、类型小说、音乐和电影许多衍生品,也受电影《指环王》影响,《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也都改拍成电影,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哈利·波特》一共制作了八部,也可谓是上乘之作。
(三)电影对奇幻文学的促进作用
虽然奇幻文学创作兴起,但并不完全是因这种类型文学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种文学类型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土壤,即电脑技术发展,可以实现文字文本的图像化展示或表达,更易于观众的理解和把握,既能让观众满足自己的视觉需要,又能把原来只存在于书中的描写,现实中无法看到的奇幻场景真实地呈现出来,让观众的想象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杰克逊将托尔金笔下的神秘莫测、空灵幽深、如梦似幻的中土世界,以及生活在中土世界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银幕上。电影所展示的画面,确实是文学作品无法提供给我们的,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一影视奇观的呈现,也让人们对原作有一种向往感,因此自从电影在中国上映后,原著在中国也迅速风靡起来,不仅是翻译作品,就连英文原本,也成为读者的追捧对象。从这个方面讲,奇幻电影比其他类电影更容易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更容易实现代入感。对于英美电影市场来说,制片者选择这种具有高人气的名著,看中的就是读者基础,但对于中国等东方世界来说,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文学作品《指环王》并没有引起读者的更多注意。但电影的放映,使中国观众立即注意到这种奇幻文学的开山之作。这也得益于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宣扬与推荐作用,由此也是电影可以促进文学创造兴旺的证明。
四、结语
以《指环王》为代表的奇幻电影及其掀起全球性热潮的文化现象,数码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是为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而其体现出来的消费文化的时代特征,也只是现代社会人们的所有消费观念的总体上的一个反映。究其火爆的内因,一是弥补了该类文学作品所无法体现出来的视觉奇观,适应了人类特有的视觉需要和临场感;二是满足人类的幻想心理和代入感,对心灵实现了安抚和慰藉,适合人类终极的心理追求和视觉追求,因而被人们普通接受。另一方面,此类电影的出现,又促进了奇幻文学的发展,呼唤有更多的作品出现,为电影制作提供更加优秀的剧本。
奇幻类电影与该类文学创造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哪种文学类型会如此受到同类电影的影响,也没有哪类电影是如此得益于文学作品。可以预料,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电影制作手法的推陈出新,奇幻文学和视觉文化的“共谋共生”关系会加大加深,在更深层次上融合;文字与影像之间互文互绘,水乳交融、我中有你的现象,也将在这个视觉文化年代不断地发展,给所有电影受众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 感性经验、视觉需求与视觉文化[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0/00/461276_479320415.shtml.
[2]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20-27.
[3] 朱存.图腾·图像·仿像[OL].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index/.
[4] [英]托尔.魔戒:魔戒再现[M].丁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