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汽车文化》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2016-05-23朱艳丽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朱艳丽

[摘要]《汽车文化》课程是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汽车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汽车的热爱、强化学生对各大汽车品牌的了解、品牌间的关联及对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的兴趣。它不仅感染学生的汽车文化情结,还会提高学生的汽车欣赏和鉴别能力,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汽车文化 教材改编 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56-01

汽车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130年,汽车产业显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领先产业。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汽车文化和汽车技术的进步。汽车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汽车文化的关注度的提高和汽车技术的发展进步,直接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相应的汽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所有企业都注重企业文化的熏染,汽车行业也不例外,汽车文化渐渐深入人们的内心,人们对汽车文化颇感兴趣。

一、编写教材的必要性

汽车进入家庭后,提高了家庭的幸福指数,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汽车保养、汽车维修等售后服务颇受人们关注,因此,高职学校汽车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是具备汽车专业技术和汽车售后服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内涵有深入理解,时时了解最新汽车资讯,关注汽车新闻和车展信息。加强对汽车专业学生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汽车情结,培养其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培养汽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汽车文化》课程是其他类汽车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它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对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文件的研究、教学课件的制作、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讨,最终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并编写出适应本院学生需求的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过程和思路

(一)汽车行业和企业进行项目调研,掌握行业需求,形成教学进度计划和课程标准改革意见。

(二)收集教材所需素材,依据调研结果确定具体典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

(三)完成教材的编写。

1.进一步完善本课程内容体系,在学生和企业中进行调研和统计,寻找出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前沿性研究课题,更好地挑选、梳理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构建出指导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方法体系,积累汽车文化材料,选取汽车文化先进内容。

2.制订新的教学进度计划和课程标准后,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和课程标准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积累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3.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模块进行划分,以具体的教学任务来引领教学,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学习任务。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主要有课程标准、新颖的教材、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等。在一年内构建出适合高职汽车专业学生需求的优秀的教材。

三、本教材编写的创新之处

教材的特色与创新如下:

(一)本教材的素材选取,紧跟汽车产业发展步伐,采用最新的图片、数据,区别于其他教材的“一成不变”。

(二)本教材从汽车基础知识、汽车能源、未来汽车发展等角度,对汽车结构、外形演变、新能源、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加以介绍,区别于其他教材的“只是单一的介绍汽车构造知识和品牌介绍”。

(三)本教材特别加入了“中国汽车市场主打车型的对比”这一章节,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汽车市场各主打品牌车型的了解。

(四)本教材的“汽车魅力”章节,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汽车运动、汽车电影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培养学生的爱车情节。首次对汽车类专业媒体进行介绍,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服务。

通过对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完善了课程标准、构建了课程体系、明确了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积累和整合了教学资源,更好地适应了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编写,让学生熟悉各汽车公司各品牌的文化内涵,通过本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建设,针对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培养了学生的汽车文化底蕴,培育了学生的汽车情节,使之对汽车充满好奇,突出品牌文化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汽车文化内涵及对汽车的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提高了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2002

(01):7-21.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郭福春.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

[4]张颖,李利杰,孙统达.高职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