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困境的实证分析
——以《焦点访谈》2013~2015年节目为样本
2016-05-23刘天宇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刘天宇(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困境的实证分析
——以《焦点访谈》2013~2015年节目为样本
刘天宇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焦点访谈》作为央视一档老牌舆论监督节目,自开办以来,其在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舆论监督,得到了社会群众的广泛认可。然而近年来,不少观众发现《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力度越来越弱。本文使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思考《焦点访谈》舆论监督陷入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权力监督
一、引言
《焦点访谈》自创办以来,就凭借其自身舆论监督的功能定位,立足社会现实,揭露社会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然而近年来,曾经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代表的《焦点访谈》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对公权力的监督越来越少。
节目内容的改变也影响着《焦点访谈》的收视情况。面对逐渐下滑的节目收视率,2013年《焦点访谈》进行了改版:延长了节目时间,改变了节目形式,创新了节目包装,以期扭转节目收视率的下滑势头。但也有人质疑,《焦点访谈》的这次改版仅仅是一次节目形式的“改良”,而不是一次彻底的“改革”,对公权力所进行的舆论监督在节目里依然呈弱势,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分析《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困境。
在当代,大众媒体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通过客观、真实地揭露社会问题,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曝光,促使社会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自开播以来,《焦点访谈》立足于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并进行了有力的舆论监督,尤以对公权力的监督为重。而这种状况在近年来发生了改变。
二、研究问题和样本
对公权力的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核心,舆论监督通过对公权力行使中暴露的贪污腐败、滥用权力、作风不正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揭露和批判,来弥补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的空白,促进公权力的合理运行和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
《焦点访谈》曾在针对公权力所进行的监督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近年来,节目对公权力运行下的监督逐渐呈现弱势,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的比重却不断增加。为了研究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近年来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和对公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情况,笔者选取《焦点访谈》2013~2015年节目为样本,统计出舆论监督类节目占全年节目的比重和对权力进行监督的节目所占比重,思考《焦点访谈》自身舆论监督缺陷,并分析《焦点访谈》舆论监督陷入困境的原因。
三、定量分析结果
本文将舆论监督分为两种形式:
(一)硬监督
对掌握主要社会资源的有关权力部门,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团体、机构、公众人物等的行政行为、公职行为和公共行为所实施的监督。可理解为对公权力的监督。[1]
(二)软监督
软监督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除权力之外的问题的揭露和报道。由于《焦点访谈》在改版后一个节目中可能会包括两个社会话题,所以本文采用“凡在一期节目内出现一个舆论监督类型节目,就将其算作舆论监督类型节目”的标准。又因本文重点考察“硬监督”所占的比重,故当一期节目同时出现硬监督和软监督时,就将其视作硬监督类型节目。
本文还收集了3年《焦点访谈》的正面报道节目所占比重,以和舆论监督节目进行参照。正面报道是指对典型社会现象、个人的正面宣传性报道。本文将政策解读类型的节目视作中性报道,未算入正面报道中。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量化的统计数据可能会存在差异,特在此说明。
通过数据统计,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焦点访谈》播出的舆论监督类型节目数及所占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2013~2015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节目及正面报道节目数量及比例
表2 1998~2000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节目及正面报道节目数量及比例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暴露出的问题:
第一,“硬监督不够,软监督来凑。”批评社会非正义现象,追求社会公正,尤其是对政府、掌权者使用权力的监督,是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现实目标。媒体舆论监督虽然不能直接解决任何问题,但它固有的传播的广泛性和公开性,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与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形成互补,有力地遏制不公平、不正义现象。[2]但近年来,《焦点访谈》中对公权力进行硬监督的节目比重明显减少,这也让不少公众开始质疑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学者曾经对早期《焦点访谈》的各类节目期数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1]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早期《焦点访谈》中硬监督占全年的比重要远远高于软监督所占的比重。1998年,《焦点访谈》硬监督节目所占比重近40%,3年里硬监督占比最小的一年也有29%之多,而软监督所占比重仅仅占10%左右。早期的《焦点访谈》将监督重点放在对公权力的监督上,揭示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针砭时弊,力求通过有力的硬监督解决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但我们可以从表1发现,近年来《焦点访谈》中硬监督所占比重大幅度减小。自改版以来,每年硬监督节目所占比重分别为15.6%、12.7%、16.4%,占比最多的一年甚至还不及1999年的一半。但近年来《焦点访谈》全年舆论监督节目数却依旧保持40%左右的占比,这是因为《焦点访谈》将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了软监督上。改版3年来,软监督节目所占比重分别为26.1%、34.9%、18.5%,明显超过硬监督节目所占比重。“硬监督不够,软监督来凑”,当今的《焦点访谈》较少使用硬监督的题材批判公权力的运行漏洞,却用软监督取而代之,诸如造假、陋习、超载等民事题材的监督越来越多。《焦点访谈》开始渐渐忽略“硬监督”的职能,近年来在舆论监督上已经严重失位。
第二,正面报道比重大,主题报道抱团出现。1998~2000年间,《焦点访谈》中正面报道所占比重分别为11%、8%、8%;而在2013~2015年间,这个数字则达到了24.2%、41.1%、36.1%,甚至远远超过了硬监督所占的比重。
《“独臂总师”的铁甲传奇》、《众人抬起生命》、《赤溪村的扶贫路》、《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等节目中的正面报道题材种类很多,既有对身边好人好事、文明风尚的刻画,又有对各行业人才的描写;还有对地方政府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同时,每年的《焦点访谈》还以“专题”的节目形式进行正面报道,如“两会专题”、“中国人的活法专题”等,过多的正面报道对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比重造成了挤压。
作为党的喉舌,我国媒体具有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但作为以舆论监督立足的《焦点访谈》,监督和揭示真相是它的灵魂,如果不能真正发挥其舆论监督职能,就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任。
四、节目文本与叙述方式分析
《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的内容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舆论监督题材多重复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常陷于不断重复之中,同一个议题,重复监督。举例来说,《焦点访谈》监督社会大众的不文明行为,仅在2013年,就包括《疯狂的宝马》、《你省地铁票文明谁买单》、《我们怎样过马路》、《观风景不要煞风景》、《文明也是风景》等多期节目。这些节目既题材重复,又没有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深入反思,让人感觉是为了监督而监督,并未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体系的完善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节目语言问题多
在对重大灾难事故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焦点访谈》的节目话语常常出现问题,忽略社会公众对灾难事故背后的责任主体、深层次原因的探寻,而是更多地关注灾难事故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将悲歌唱成壮歌。例如,在对2015年6月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所进行的监督报道中,公众更想了解的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及责任方。但《焦点访谈》在当月做出的3期关于“东方之星”的节目中并未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探寻,反而是重点报道了救援人员如何克服困难在水下搜寻生还者、当地政府如何开展“一对一”帮扶遇难者家属。在一期题为《亲人已去 亲情犹存》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做出了总结:“(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失去的亲人已无法再回;但在他们最痛苦时期所感受到的亲情,必将长存于心。”[3]在救援还在进行、事故原因还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对地方政府“歌功颂德”,《焦点访谈》的这种将悲歌唱成壮歌的节目语言显得十分不妥。
(三)流于表面的舆论监督模式
经过20年的发展,《焦点访谈》已经在功能上成为中央政府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舆论监督模式。但作为中央政府舆论监督体系的一环,《焦点访谈》难以保持自身舆论监督的独立性,在对公权力的监督上显得无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有研究就认为《焦点访谈》是“政策打手而非制度完善者,仅仅是一档高级政府监督低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有没有违法犯法类的节目。”[4]在这样的舆论监督模式下,《焦点访谈》对公权力的运行监督最终只能流于表面了。
五、结语
近年来,《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陷入困境,具体体现在舆论监督类节目比重无法保证、硬监督比重过小、正面报道过多。
曾经被誉为“焦青天”的《焦点访谈》舆论监督锋芒为什么变得黯淡了?首先,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求在报道时要尽量做到“以正面报道为主”,这就在内容上限制了媒体的舆论监督行为;其次,作为一档立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会触碰到来自社会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这些利益集团很容易给节目的主动监督带来压力和阻碍;再次,《焦点访谈》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舆论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地位,却也可能是一种羁绊,让节目在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时失去独立性,监督不了深层次的问题;最后,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舆论监督,公众舆论场发生了变化,这给《焦点访谈》这样的传统舆论监督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媒体通过舆论监督,可以有效地揭示社会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对公权力腐败、不良作风作出批判和揭露;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体系的完善,并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有效纽带。近年来,《焦点访谈》在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上已经逐渐失位,这极大地影响了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让节目无法在网络时代下吸引受众的关注。作为一档老牌舆论监督栏目,如果依旧无法在舆论监督上取得突破,重新对公权力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督,《焦点访谈》或许还将在舆论监督的困境里越陷越深。
参考文献:
[1] 余伟利.对《焦点访谈》及其舆论监督节目的量化分析[J].电视研究,2002(9):44-46.
[2] 于春燕.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如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8(2):175-177.
[3] 焦点访谈.亲人已去,亲情犹存[EB/OL] . http://news.cntv. cn/2015/06/08/VIDE1433764616136811.shtml.
[4] 徐冶.《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25.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