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课程领导力践行学校育人理念

2016-05-20尤小平

江苏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

【摘 要】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础是个性成长,而个性成长的基础是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学校的课程只有从统一走向选择,从单一走向丰富,为学生成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才有可能使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生命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理念的根本途径。践行“崇文求真”的育人理念,实现新时期“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素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是南京一中人的潜心追求,近年来南京一中通过课程引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关键词】崇文求真;崇文项目;学历案;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7-0047-03

【作者简介】尤小平,南京市第一中学(江苏南京,210001)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一、育人理念——做“崇文求真”的教育

“崇文求真”,是南京市第一中学108年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一中人始终坚守的办学使命,也是今天一中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崇文就是崇尚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求真就是追求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情怀。我们追求“崇文求真”的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是基于现实需要,即新课程的需要、社会新常态的需要、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崇文与求真的关系不仅是人文与科学的关系,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爱”与“能”的关系。人文精神可以用一个“爱”来高度概括,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要求: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这“三爱”,在南京一中历史上也是有渊源、有传统的。爱祖国,是一中的精神底色;爱学习,是一中的优良传统;爱劳动,是融进一中血脉里的。求真精神意味着科学精神,就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称为“能”或“能力”。

二、课程与课程领导力

施良方在他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介绍了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教育家泰勒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4个问题:一是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三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四是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因而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学校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和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动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与开发的目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涵盖六个维度:一是课程理念的领导力,二是课程规划的领导力,三是课程开发的领导力,四是课程实施的领导力,五是课程管理的领导力,六是课程评价的领导力。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三次超越

1.“崇文项目”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超越

2010年6月,学校决定与高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成立了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崇文项目”,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崇文项目”聘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院士级的一流科学家主导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并参与教育教学,给我们的学生当“导师”,试图将大学教育教学的理念前移至高中阶段,从而帮助学生在更加开阔的教育教学平台上逐步形成质疑的能力、批判的精神、健全的人格。

“崇文项目”主要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探索。第一是创新办学理念。引入“导师制”,其基本内涵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第二是培养创新型教师。我们希望借助“崇文项目”的实施,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路,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名特优”教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以实现师生共进的目标。第三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允许学生自主决定在特定的学习领域内是否进行深度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与途径进行学习。第四是探索培养策略。创新与高考,保持平常心探索;中学与大学,用良好习惯对接;课内与课外,打好基础再拔尖。第五是课程设置。“崇文项目”的课程分为基础核心课程、综合拓展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提高教学效率,压缩教学时间。综合拓展课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开发研究具有南京一中特色的“崇文课程”,即文明课程、文化课程、文艺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拓展形式可以创新,如在大学听讲座,每学期三天,菜单式自选听课一天,集中听课一天,到图书馆完成大学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天。校本选修课程不求一致,注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宽度拓展、深度挖掘。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自主设计,自我管理,构成以知识应用和研究活动为特征的课程。活动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建立相应的活动基地,拓展教学空间,分三年开设以品德意志、社会责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课程。最后,学校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教学实现了教育形态的超越

自新课程进入实验区以来,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只关注知识点是否教完,而忽视了代表学生学科素养的三维目标;只关注“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连接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纽带,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经历,直接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

在“崇文项目”三年探索的基础上,2013年12月,针对一中学生的特点,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旨在将课程碎片系统化。学校专门聘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领衔的教学改革专家指导组,培训指导教师根据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各学科课程纲要,并编制南京一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应习得的结果的描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是教材编写、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学的最重要依据。

学历案指教师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的学习过程而设计的专业方案。学历案是教师预设的、学生学习用的方案,是认知地图、学习计划、互动载体、定位系统。与传统的教案、学案和导学案不同,学历案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某一主题上的学习经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再学习”,经历“真学习”,以实现意义与价值的增长(经验增长)。学历案呈现的是某一学习片段的完整历程,包括学习主题、课时、依据、目标、评价任务、学习与指导过程、作业等要素。

“基于课程标准”是指从课程的视角来审视学历案,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设计出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专业方案,以培养学科素养为出发点组织学习经验,进而促进学生发展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针对当前班级教学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从课程视角设计新型的教学方案,引导教师对每位学生学习的充分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设计、对学习结果的持续监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出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

3.通过国家教育课题的研究实现课程高位发展的超越

2014年9月,学校设立研究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研究”。同年12月,此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教育一般课题。

我们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大致包括五大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情怀。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方法学习,进而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培养质疑、探究、批判等科学精神,最终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我们通过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丰富科学素养的内涵,寻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关支撑体系。

全校70%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更新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把科学素养教育落实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教学、崇文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性课程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与体验活动,研究科学素养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会多方式、多渠道学习,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提升科学情怀,使科学素养显著发展。

我们力图通过课题研究,完善南京一中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品质,促进科学素养发展教育校本化,构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学习模式,在目标制定、实施途径、评价体系、资源平台建设、教师素养要求等方面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相对完备的实践指导。把学校的竞争力在课程里打造出来,把教师的品牌栽培在课程里。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论科学素养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探讨如何提升高三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科学与教育
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
在学习中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