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的“鲶鱼效应”
2016-05-20佚名
佚名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只剩下不到5年时间。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以全方位、协调共进的驻村工作方式争取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党和政府践行对人民群众庄严承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
这里要谈到一个词:鲶鱼效应。有经验的渔夫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会故意放入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可以带动生性喜欢安静的沙丁鱼,从而锻炼了沙丁鱼的生存能力,确保了运输质量。
当前,一些贫困地区或受援助单位,已经习惯了等资金、等项目或者要资金、争项目的“输血式”扶贫方式。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这种路径依赖。因此,驻村干部最核心的任务,不是带去多少资金、项目,而是通过精准宣传、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实发挥鲶鱼效应,真正激活贫困地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老百姓的自我造血功能,建立起自我脱贫的体制机制。
如何发挥好驻村干部的鲶鱼效应?各地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宝贵经验,对驻村干部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精准的角色和责任要求,要“发动群众,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要 “精准施策,当好脱贫攻坚战斗员”,要“突出重点,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要“强化监管,当好工作落实监督员”。如果驻村干部能够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角色和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待。
发挥鲶鱼效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驻村干部要发挥鲶鱼效应,首先,得确保驻村干部是一条“鲶鱼”,具备当好宣传员、战斗员、指导员、监督员的能力和素质,具备该有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方法;其次,要让鲶鱼愿意和敢于激起效应,这就要求驻村干部不仅要身驻,还要心驻,这就要求驻村干部把驻村扶贫真正当成事业来做。
然而,当前很多选拔驻村干部的政策、通知,一方面强调了驻村扶贫的责任与职责;另一方面却措施简单,仅仅以其驻村经历作为优先提拔任用的条件。自愿报名驻村的干部,以想提拔晋升的年轻人居多,这虽非坏事,但功利性未免过强,年轻人资源调配能力的客观限制,以及经验的缺乏,又都未免让人对其能否真正把驻村扶贫、脱贫当成事业来做,以及驻村扶贫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长效产生担忧。
从“扶贫”到“脱贫”,再到 “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各地在目标、方略、任务、路径、步骤、举措、专项行动等方面,均体现了与时俱进和精准的一面。但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要真正让干部驻村这一优良传统发挥鲶鱼效应,设计好精准的体制机制,不仅是应有之义,更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