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地求生“计”

2016-05-20韩世雄

中国扶贫 2016年10期
关键词:坝子假肢生计

韩世雄

和平年代,地处滇南中越边境的坝子村却并不安宁,因为这里时不时会传出爆炸声。

“砰”地一声,遗留多年的地雷在坝子村田间地头炸响——外科大夫出身的吴胜飞在基层卫生部门工作的几十年中,这样的场景历历在目。

手术台就是他的战场,手术刀就是他的枪,为患者保住生命,解除痛苦,他义不容辞。但很多人因为伤情严重,不得不截肢。命虽保住了,家庭生活却难以为继。

坝子村距麻栗坡县城50多公里,蜿蜒的乡村公路两侧沟深林密,坡二、坡三、长地三个村民小组就归隐其中。因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在此开展的项目,吴胜飞经常要到这个村来。“这里是华山一条路,路断了,一两天都绕不出来。”已是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的吴胜飞说。

装上假肢站起来

在山青水秀的地方生活,本是一件惬意之事,但在地雷阴影笼罩的老山地区,却暗藏着巨大风险。

这个离边境只有2公里的小山村有97户397人。残留的地雷,让很多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107元,远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线。

这里的村民,只能望着满山的绿色,种着先人开垦出来的人均5分的薄田。很少有人动过开荒的念头,那些不知道藏身于何处的残留地雷是一道道不敢触碰的坎儿。

20多年间,当地百姓中有23人为生计上山踩响了地雷。有的是在自家田中做农活时踩中,有的在打猪草时走进了雷区。23人中,大部分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坝子村这样的山区,腿断了就意味着无法干农活,全家人的生计也就断了。看着满山山货和宝贝,村民们只能敬而远之,并不断地向自家年幼的孩子灌输警示的话语——千万不要到山上乱跑。

“上世纪90年代,我刚当医生的时候,触雷的农民比较多。但因为没有钱安装假肢,很多人都干不了农活,失去了收入来源。”吴胜飞说。

事情在2003年有了转机,当年云南省红十字会开始实施假肢康复项目,这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实施的第一个实质性民生项目,主要为因战争导致下肢截肢和贫困的截肢患者免费安装假肢并提供康复理疗服务。每当有人因踩雷炸伤时,省内各地县级红十字会可在第一时间向省红字会提出申请。

长地组村民李运忠就是受惠者之一。

2006年2月18日,李运忠在自家茶叶地干完农活,打算顺便砍些柴回家烧火做饭,结果右腿踩到了地雷。那个时候他28岁,家里的老二刚刚出生。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运忠仍记忆犹新。“当时就是感觉右腿麻了,并没有感觉到疼。”当他被抬到山下茶厂的时候还有知觉,后来就昏迷了。

在县人民医院,为李运忠做手术的大夫正是吴胜飞。“当时手术完后就报到了省假肢中心,8个月后装上了假肢。”

“我去昆明装上假肢后,练了4天才适应。”李运忠说,刚开始残肢和假肢接触的地方磨得很疼,后来适应了,日常生活和干农活同普通人几乎无异。

2004年年底,云南省红十字会又在麻栗坡县设立假肢康复项目维修站,就近为肢残人士服务,并辐射到全州八个市县。2005年至今,维修站共选送安装假肢1620人次,维修假肢1795人次1848只,回访致残病人2154人次。这些人群中,基本都是因为地雷导致伤残的贫困农民。

骆第海是一位肢残人士,也是这个假肢维修站的业务骨干。看到安装假肢的村民到县城一趟很不容易,他就索性每月骑着摩托车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们维修假肢。

“假肢项目的目的就是让所有肢残人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生活起来。”吴胜飞说。一条假肢,能给一个个贫困且受到战争创伤的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

生计项目助脱贫

假肢免费安装改变了很多坝子村民的命运,但很多人的生活依旧没有起色。 “坡三村有27户、114人,其中有9户被地雷炸伤。最近一次发生在2012年,村里的黄永志踩到了地雷。”坡三村村民小组长潘发亮告诉记者,只要出村走上一个小时,28号国界碑下面就是雷区。

年轻的时候,盘发亮在文山独立师当侦察兵,他用自己的参军经历告诫村民们要外出打工,不要到山上去。一旦触雷受伤,因为无法干重体力活,很多工厂又不招肢残人,自家的土地面积又少,几乎没有经济来源。

201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开始在云南选取首批项目村开展“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坝子村的坡二、坡三、长地三个村民组因为长期受战争的影响而被选为项目村。项目力图通过为每户提供6000元的生计资金,帮助他们实现生产发展方面的“小梦想”。

“6000元对村民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了,相当于正常农户半年的收入,更相当于缺少劳动力的农户两三年的收入。”吴胜飞说,项目成败的关键是要让农民知道生计项目是做什么的。这是县红十字会第一次开展扶贫项目,他们原本擅长的是救灾和救护。

为此,县红十字会同镇村干部一道组成工作组,深入到97户村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村民发展产业的意愿,并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评估。2015年3月份,资金准时到位,涌进了这个资金饥渴的边境村。

云南省红十字会项目负责人李啟玄说,坝子村发放的第一批资金是每户6000元,第二批则增加到7000-8000元,全村一共发放555453元。项目要求农户拿到生计金1个月内提供其所购买的生产资料票据和照片,后期需要技术帮助,还可找乡农技站协助。

当地人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有来客,主人家都会热情地沏上一壶自家采的茶。主人点上火堆,将烧得炭黑的铸铁水壶放在熊熊的篝火中煮沸,茶叶放在特制的长把铸铁罐中,放到火炭边细致地烤制,当地人称之为烤茶。喝口老山茶,茶香沁心;细细品味,苦尽甘来。老山茶种植是老百姓最热衷的产业,也是农民们用生计项目资金发展最多的产业。

李运忠拿到6000元资金后,当即就花1700多元买了台炒茶机,又用2000元买了揉丝机,加工茶的效率因此提高了很多。但他还是想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光种茶孩子可能走不出这座大山”。

走进盘金美的家,两岁大的孩子正在盘金美母亲盘银桂的怀里撒娇,场面十分温馨。早在1993年,盘银桂就被地雷炸伤。家里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书读到初中毕业就不读了”。已经出嫁的她,又回到了娘家:一是照顾母亲,二是帮助家里干些农活。在盘金美看来,已经安装假肢的母亲,基本能够无障碍地帮着她带带孩子,照看菜园,喂喂家里养的猪和羊,这已经很不错了。

记者从村干部口中了解到,盘金美的丈夫是视力残疾人,婆婆也长期生病。家里能干农活的就只有盘金美和她父亲。这几天,她都在忙着采茶和照顾玉米地。领到6000元生计项目金后,她买了揉茶机、茶树苗和化肥。去年,2亩多茶园带给她家7000多元的收入。在吴胜飞的建议下,今年她家又种了2亩甘蔗,收入可期。

当走进坡二村村民邓玉刚家时,他正将一笸箩一笸箩的茶分层码放在架子上。刚刚的一场急雨,让他不得不将晾晒在平台上的茶叶转移到简易棚子里。生计项目为他提供了6000元的现金,自己又添了一点钱,购买了一台价值6000多元的揉茶机,替换效率较慢的人工。记者了解到,他家不仅种植了一两亩的茶叶,还主动收购周边村民的鲜叶来加工出售,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这个1976年出生的汉子,一个人要背负全家7口人的生计。之前他一直急需扩大生意所需的周转资金,6000元对其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地村干部说,当地精准扶贫的包扶单位县工商局曾经来他家调研过,建议他另建一栋房屋做厂房,这样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工艺和申请商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他家一侧的空地上,一栋房屋的主体完成,后续的材料和工钱还要靠这些日子收茶制茶的收益来维系。

同村的李艳荣也要靠收茶制茶来完成女儿的梦想,记者一进他家屋门就看到满满三排奖状。作为父亲骄傲的女儿在县一中读高三,模拟考试600多分的成绩,让李艳荣看到了希望,收茶制茶也更有信心。面对记者采访,他始终面带笑容,但就是不愿意告诉记者自家去年的收益情况。他将6000元钱全部投入茶叶收购中,大约可以收购1000斤。近段时间,他都会骑着自家的三轮摩托车,到岔路口收购村民采摘回来的鲜叶,每晚都要花费2000元的资金,并在自家加工成干茶。

坡二村道旁立着一块公示牌,显示坡二村在2007年成为全县的整村推进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但村道另外一侧的蒋云兰家,生活暂时还没有起色。记者看到,四处透风的木板房中摆着一张床,一张多人沙发,一台彩电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床的上方,挂着蓝色的塑料布,以防房顶漏雨打湿床榻。

她的婆婆瘫痪在床十多年,常年离不开人照料。两个儿子又在外地打工,临近年关才能回来。作为村里的妇女组长,蒋云兰感受最深的就是“躺在床上的婆婆焦虑,坐在这儿的媳妇也焦虑。”一个“孝”字,让她无法外出,无法通过打工为这个贫困的家庭贴补家用。

生计项目的实施,让她能有钱购买一台微耕机,栽下1000多棵杉树和一些茶树——劳力的欠缺让她选择将生计资金用来购买农机,并种植了较少耗费人工的杉树。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生计项目来了,农民的观念改变了。”吴胜飞说,“出去打工的人多了,也有人愿意拿茶出来卖了。”

小小火花燃起来

如今,一年时间已过,项目的成效需要科学的统计和评判。安德鲁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生计项目官员,曾多次到坝子村实地走访调研,并监督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他表示,项目的实施效果超过了他的设想,“中国100%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个结果,如果不是亲自去评估的话,连我自己都不会相信。”

为一个贫困村发50多万的现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个边境小村因此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三个村民小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72元,较上年增加565元。以坡二村民小组为例,该组发展茶叶90亩,甘蔗100亩、杉树200亩、草果90亩,鲜茶加工户3户、家禽家畜养殖18户,购买农用微耕机5台。

“这里的民风比较淳朴,让做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吴胜飞认为,农民的配合也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

“项目的成功得益于ICRC移植战地开展的成功经验,但最关键的是政府强有力地支持。”安德鲁认为,ICRC最主要的工作地点是在战争发生的地区、武装冲突发生的地区,例如阿富汗、加沙。但战地工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人的生命,而非减贫。

“在中国实施生计项目前,我们曾和中国红会沟通过,希望开展提供少量资金援助就能起到帮助的项目。ICRC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我们的事情。”安德鲁说,他们在中国挑选最贫穷和地雷受害者最多的地方开展生计项目试点,得到好的经验后,还会同政府和企业探讨增加捐款额,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安德鲁说:“我也认为6000元人民币对农户来说金额较少,但至少可以燃起一个小火花吧!”

猜你喜欢

坝子假肢生计
食药兼用野坝子
BY THE SEA
降狗记
几株月季
装上假肢的动物们
保山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辉煌历史成就
一个给动物做假肢的专家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假肢适配重心对线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