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切入,走出历史教学困惑
2016-05-19王晓勇
王晓勇
时任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发表演讲时说:“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是今天教育培养人的共识。然而从事九年级历史教学近十年来,无形的压力蒙在心头:师生都付出了很多,可在每次考试后总有太多的遗憾……这是倡导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一、构建历史立交桥,形成知识体系
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智慧是长期知识积累过程中发展起来相互联系的整体。平时我们对重点历史知识的讲解很到位,而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意识却有些淡化,导致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掌握的知识零碎,无章可寻。构建历史立交桥有利于识记、鉴别历史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摒弃把历史视作一堆杂乱无章的史料堆砌的旧观念,从而引导学生透过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例如,在世界史第一册结束后,学生很容易回忆起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俄日的改革、德意的国家统一的基础知识。然而透过这些重要事件,学生是否认识到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如果再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拉美独立革命等事件,便可以得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建立在对广大亚非拉地区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这些便构成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应该清晰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这需要教师平日有意识启迪、引导、渗透和规范,在组织学生研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二、捕捉学生兴奋点,激起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与情感交流的过程,一堂好课,不应是教师得心应手的独角戏,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融合程度。无论是师生合作学习,还是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解决,甚至是教师准确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学生都应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接受与进一步探寻的欲望。
例如,笔者在讲有关中国思想文化史这部分知识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多幅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然后通过对近代科学文化巨人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感情回旋于近代伟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中。一节看似枯燥的文化课,只要适合学生心理,就会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
三、慧眼洞察搭舞台,营造和谐氛围
如果把课堂比作学生们共有的家园,那么他们便是主人,而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只算是客人,每节课应是“主客”融洽交流的过程。客人的到来,让主人以极大的热情和愿望接收新信息;而主人的积极反应,便是客人的一种享受和期待。教师走进教室,用温和的目光环视每个角落,与一双双眼睛建立连接,然后以精练的语言讲解,再以鼓励的话语与学生共进自由学习的天地……于是,教室中少了死角,课堂中多了互相促进的和谐气氛。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留出10分钟,进行师生互动“挑战大舞台”。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掺杂着碎石的土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丰富的宝藏。”教师是不是一位教育勘探者,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沉睡的宝藏”呢?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挑战,面对一群追求非主流的新时代学生,我们历史教师要以一种创新的姿态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以一种更加人文的教育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从三维切入,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成为传继昨天、立足今天、创造未来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