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思想政治课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2016-05-19谭正桥��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上课时政治课布置

谭正桥 ��

预习就是学生在开始上新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通过预习,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在课堂要学什么,能带着问题去上课。学生通过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把学习由一个被动听课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在中职思想政治课中,预习这一教学环节还没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许多教师虽有预习要求但不够具体,缺乏指导,造成学生不重视,使预习成为空话。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预习呢?下面笔者尝试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来探讨有效预习的一些策略。

一、科学设置预习目标,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对于预习也是这样,预习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元化、具体的预习目标,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预习。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二是要重基础;三是宜小而少。

例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前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看课本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那学生看完了也不知道本节的重点和逻辑体系,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在看到一个主题时难以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核心。所以在本节的预习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知识框架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学生一看到这个预习要求就知道该干什么,并且这个预习作业量比较小,学生看完课本内容后基本能完成,在心理上也会比较乐意接受。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就能花费较少的精力给学生讲透本节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能事半功倍。

二、科学设置预习内容,提高预习效果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要布置可有可无的预习内容,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应着重考虑预习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预习内容的必要性是指要从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与新课之间的联系和分歧;预习内容的可行性是指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布置的预习作业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例如,在教学《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这节课前,考虑到中职生还没工作经历,要理解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会比较吃力,为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搜集历史伟人的人生价值;第二组搜集有关平凡人的人生价值。上课时,两个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展示之后让两个组的同学展开辩论——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如何统一的。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一是充分关注到教学内容的难点,让学生能在课前对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这个话题有所体会;二是因为现在的中职生都具备一定的上网搜索能力并且对网络也比较关注,布置这样的预习,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资料搜索能力;三是分成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及时检查和反馈预习结果,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教师不仅要把预习任务下发,还要加强预习结果的检查和反馈,把学生的预习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学生获得预习效果的信息反馈,从中了解自己的预习是否到位,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疏漏,分析原因,及时弥补漏洞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明确了学什么、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以及怎么学,学习就有了方向,学习就变得主动而积极。反馈的方式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让学生上交书面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写上评语,集体评定,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引导全班学生;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抽查方式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有预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开展自评或互评,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疏漏,分析原因,及时调整预习工作,有效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上课时政治课布置
往期答案选登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康康日记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睡着只需半秒钟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