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融合、新机会
2016-05-19刘彦
刘彦
摘要:立足于实践工作,对“互联网+”提出背景及电商大佬对“互联网+”的态度进行分析。同时,从重塑用户需求体验、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跨界竞争的普遍存在、政府政策、资金、资源支持等四个方面分析“互联网+”新融合背景下的主要驱动力,并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传统行业重构等角度分析分析新机会下“互联网+”的主要作用,旨在明确“互联网+”计划重要作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新融合;新机会;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72-02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和困难,例如投资增长乏力、新型消费热点匮乏、经济稳步增长难度较大等,导致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很多领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为此,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和升级,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
1 “互联网+”提出背景
2015年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意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促进其与现代化制造业的联系,从而促进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更好的指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市场。与产业互联网模式相比, “互联网+”发展视角更为独特、宽泛且深入[1]。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对应,其主要关注用户生活体验上的改善,并从传统产业入手,重点关注互联网技术在优化资源配置、生产流程、交易效率的实际作用。而“互联网+”则属于新型经济发展形态,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进而全面优化生产要素,并重新构建商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2电商大佬对“互联网+”的态度
腾讯CEO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将互联网平台作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行各业之间的跨界结合,从而高效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为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能够为赋予传统行业新的活力和力量,若在此时忽略互联网的实际作用, 将是巨大的损失。推行“互联网+”模式,能够迅速打破信息不对称现状对信息交流的影响,从而使交易活动更加节省人力、物力成本,为企业开放创新奠定基础。
“互联网+”计划提出后,阿里研究院在第一时间发表《“互联网+”:产业加权升级 重新定义信息化》[2]报告。在此报告中,阿里企业将“互联网+”主要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际大数据技术等)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过程。同时,阿里企业的这份报告中认为,“互联网+”与传统信息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或者说互联网能够对信息化进行重新定义。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本质上来看,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且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成为经济常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互联网技术深深烙印在生产生活领域的直接表现,也是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必然途径,能够显著促进运营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将互联网视为一种有效工具,通过“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使传统行业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见图1)[3],不断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整合,进而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重新塑造。
3新融合:“互联网+”主要驱动力分析
3.1重塑用户需求体验,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从需求驱动方面来看,“互联网+”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企业服务本身,这是由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需要不断减少成本支出,且日常运营维护需要不断提高实际工作效率,加之用户体验需要需要不断进行重塑和优化。在近20年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历程中,消费互联网模式使广大用户自身的主权意识不断被强化。现阶段,“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的模式早已发生转变,只有互联网才能让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达到信息对称,企业要将消费者真正需求作为发展动力,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服务,使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并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2013年,我国服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首次赶超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也就是说,忽视消费者需求,等于互联网主动与我国最有经济前景的领域脱离。
3.2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为商业领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能终端不断普及,且大量传感设备广泛应用,给“互联网+”的提出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其能够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得到大力发展。据2015年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总数量已经达到6.6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则达到5.94亿,宽带用户突破2亿[4]。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更多设备越来越能够适应移动设备的实际需求,使智能终端产品不断处于上升期。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模式不断成熟,并逐渐应用在商业领域,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主研发云计算服务系统,且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平台趋于完善。
3.3跨界竞争的普遍存在,扩宽两者融合渠道
在产业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是互联网行业往往主动参与到改造、整合传统行业活动中,还是传统行业积极主动拓宽思路与互联网产业融合,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势必存在激烈的跨界竞争关系。若是互联网行业往往主动参与到改造传统行业中,则需要重点对传统产业模式发展固有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采用低价策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市场,然后主导市场,并从中获利。若是传统行业积极主动与互联网产业进行融合,则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企业依托原有品牌的优势,为既定用户群体提供互联网化的商品或服务。未来20年内,究竟上述两种模式水能更加适应互联网发展浪潮,现阶段自然无从知晓,但是能肯定的是,谁能够在互联网价值链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未来将获得更大经济利益。
3.4政府政策、资金、资源支持,为“互联网+”计划实施带来驱动力
统媒体产业主要以提供大众化信息资源为主,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其要求传统媒体进行不断转变,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宗旨,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信息供给。2015年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互联网+”计划提出,表明国家和政府已经将“互联网+”提升为战略发展目标。报告中指出,要对一大批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主导产业,并开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5]。上述计划和设想的提出,均要充分体现出制造技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从而使其具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将信息技术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效助力剂,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综上,政府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为开展“互联网+”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4新机会:“互联网+”主要作用力分析
4.1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核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目前,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幅度不断扩大。从就业角度看,互联网企业能够为企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对拉动我国社会就业具有显著作用。在“互联网+”模式下,不仅能够对信息化、工业化两者的融合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还能为“四个同步”政策的合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按照麦肯锡的预测结果,至2025年底,互联网将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升0.3-1.0个百分点,意味着GDP增长总量的7-22%,也就是说互联网行业将带动1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增长量[6]。因此,在新常态下,“互联网+”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未来传统产业升级将依靠互联网的大力支持。
4.2促进传统行业重构,再造企业运营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作为一种工具,在我国经济建设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我国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一直存在,例如,“互联网+媒体”形成了“网络媒体”;“互联网+广告”形成了“网络广告”,“互联网+电信”形成“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则引领了电子商务的出现。从这个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越近的行业,越容易被重构,因此其融合程度越高,且开放程度越强。将“互联网+”计划逐步向传统行业进行有效渗透,传统企业自身的生产力将显著改变,对再造企业运营模式、企业战略目标及管理方式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模式还能够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并对产业链进行重整,使得企业拥有更多创新产品,转变信息化产品特征。
5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历经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构成。在未来发展路上,将传统产业发展与互联网进行“联姻”,必将对我国产业整合、重构带来巨大推动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充分利用“互联网+”,能够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变自身价值创造方式。为此,传统产业要不断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为传统行业重获新生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13(5):34-43.
[2]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22(4):14-21.
[3] 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9(12):47-57.
[4] 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15(5):5-9.
[5] 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34(10):25-38.
[6] 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9(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