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6-05-19陈俞伊
陈俞伊
[摘 要]努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是语文老师的语文,更是每个学生的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的钥匙,开启学生聪明才智的大门。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从而获取学习经验。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和条件,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语文课堂;主体性;自主探索;勇于创新
在深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也必然面临一系列的改革。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予新的认识,对语文素质的培养做出了最新定位。语文课程功能必须遵照语文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还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激发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
1.教师要认真设计好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乱套睥发源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是否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留有发挥主动性的自由空间,并鼓励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法的选择都要充分的内容。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突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的学生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我发展,体现自我。教学本来就是种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老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以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在教师的教学监控下被告下被动学习,没有发挥主动性的余地。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氢我们要充分发挥的学生主体性。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学习合作小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兴趣、思维、修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学生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尊重、信任和关怀。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设立学习合作小组能够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合作小组是一种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依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等互补的原则将学生适当分组,一般四人一组,设组长一名,形成一个学习群体。合作学习小组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使得条件。当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由于竞争因素的刺激,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投入本组的合作学习,而在活动过程中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具体任务,在合作中各尽所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教师要积极营造愉快学习的课堂氛围
1.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与教学内容亲密接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而语文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声所。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让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2.设置悬念,学生积极寻求答案。我在讲《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恐龙吗?喜欢的同学能说说恐龙的样子吗?”一句话就让学生们来了兴趣,他们立刻滔滔不绝地讲恐龙体形笨重、凶猛异常。这时,我做神秘地告诉大家:“我知道世界上有一群恐龙非常可爱,并能飞向天空。”这时学生都露出惊异的神情,甚至有学生轻叹:“哇,太神了,笨重的恐龙怎么能飞上天空呢……”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抓住之后,再抛出问题:“你们想了解这一群恐龙吗?想揭开恐龙飞向天空的秘密吗?”同学们当然因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急于求解。而“了解恐龙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会飞翔,最终演变为今天的鸟类。”正是这一课的重要学习目标。在课前,设计这一目标时教师是主体,而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巧妙地将目标与学生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一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主动探求的问题,于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被引领到主体的位置上。
三、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1.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是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是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头脑中的反映。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而使学生受教育,并且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真正言听计从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使本应生动活泼的教学变得死气沉沉,使本应充满想象和创造愿望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孤陋寡闻。所以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师生间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学生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在教学中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变是同样的道理。
3.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做实践;学习《幸福是什么》时,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自己心目中幸福是什么;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先给学生一个“你们又为何而读书?”的话题,尔后在课堂上即兴演讲。这样,学生不但踊跃参加,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积极实践,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