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与中国桥梁梦之彩虹人生
2016-05-18张化本
张化本
他毕生为祖国和人民架桥,不仅架设有形的物质的桥,而且架设了一座座无形的精神的桥。
茅以升先生认为,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毕生为祖国和人民架桥,不仅架设有形的物质的桥,而且架设了一座座无形的、精神的桥。这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物质的、精神的桥,形成了他光辉灿烂的彩虹人生。
科普之桥
茅以升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解放前他曾在上海科学公司出版的《科学画报》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钱塘江桥建造的科普文章,深受读者欢迎。解放后,他被选为全国科普副主席,以他的影响力鼓励和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工作,他亲自动笔,写下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预见性。他在《明天的火车和铁路》中想象未来的火车每小时能跑200千米以上,从上海到北京的列车只要六七个钟头就能到达,车中有无线电传真电话设备,可以同全国各地通话。今天,我们的高铁不是验证了他的预言吗?他在《桥梁远景图》中预言,在亚洲和北美洲相隔85千米的白令海峡上,将能架设起一座桥,人们可以坐汽车跨越两大洲。虽然白令海峡大桥目前还只是个提案,但我国已于2008年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千米,不啻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白令海峡大桥的先驱和实验。茅以升先生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他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堪称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有一次毛主席见到他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他写的《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他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茅以升先生非常重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科普工作。他说:“爱孩子,就是爱祖国的明天。”“要培养儿童热爱科学,使他们从小得到启发,为祖国建设立新功。”。他至80多岁高龄还经常到学校和少年宫为孩子们作科普报告,听众累计达数万人。有一次,北京96中请茅以升来校作科学报告,不巧他生病进了医院,学校只好取消了原来的安排。没想到过了几天学校接到茅以升电话,他主动要求给学生作报告。学校怕他身体支持不住,要他讲几分钟即可,可是他却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半小时。茅以升家的客厅也是科普的场所。他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一次,几位中学教师在讲《中国的石拱桥》这篇课文时,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便写信向茅以升请教。他们原以为茅老年事已高,工作又忙,可能不会为这点事给他们回信。没想到茅以升不但很快回了信,还邀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并且把门牌号码、乘车路线都写得一清二楚。当老师们来到茅老家后,茅老热情地给大家讲了中国的石拱桥和桥梁史,还把自己精心积累的三大本剪贴资料借给大家参阅。茅以升家的客厅经常聚集着一批又一批的少先队员,孩子们亲切的称呼他“我们的茅爷爷”。1979年4月11日,《中国少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少先队员访问茅老的事情,并配发了一幅照片。照片上,孩子们簇拥在白发苍苍的茅爷爷身边,茅以升正在亲切地和孩子们交谈。
茅以升经常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启发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有一年“六一”儿童节,他在上海少年宫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发现孩子们特别爱听。于是他连夜写了一篇题为《从小得到的启发》的文章,发表在《儿童时代》杂志上。在文章中,他讲述了自己看到文德桥倒塌而立志造桥,为了锻炼记忆力而背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0位等等。北京育民小学三年级小学生樊晓晖深受启发,决心学习茅爷爷背诵圆周率,锻炼记忆力。一天,他和几名少先队员到茅爷爷家过科学队日,提出要和茅爷爷比赛谁先写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茅老欣然允诺。樊晓晖少年机敏,竟然比茅老快了几秒钟。可是当他拿到茅爷爷写的圆周率时,却发现写的是101位,他瞪着天真的双眼诧异地望着茅爷爷,不解其中含意。茅老亲切地把他搂到怀里笑着说:“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前进啊!”这番寓意深长的话打动了在场每个孩子的心。樊晓晖手捧茅爷爷的答卷说:“茅爷爷,把他留给我做个纪念吧,我要牢记您的话。”在茅老的启迪教育下,樊晓晖进步很快,还荣获了全国青少年发明奖。
友谊之桥
茅以升曾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务。作为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团结海内外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界人士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架设了一座座沟通、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茅以升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建设。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强调“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1982年5月,针对当时科技工作者中存在的问题,茅以升联合首都103位科学家签名,发出了“关于制定《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倡议书”,提出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时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时公正无私”等七条标准,得到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这些条款直到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
茅以升致力于在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架设桥梁。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美学生亲属联谊会”,茅以升被推选为会长。1957年5月10日,联谊会在北京饭店举行晚会,历年留美回国的同学和当时留美学生的亲属1000余人出席晚会。周总理和各位副总理、各部部长都莅临晚会。晚会由茅以升主持。周总理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在美国的中国专家学者回祖国服务,提出了“来去自由、不分先后”“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精神。讲话后,周总理又与茅以升作了长时间的谈话。这次大会后,茅以升领导联谊会做了大量工作,有四五十位在美留学的中国专家学者回到了祖国。茅以升觉得人数还不够多。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回专家,茅以升又向周总理建议:苏联专家走了,我们中国专家在美国的很多,我们可以请他们回来,他们可以比苏联专家做得更好。周总理听了很赞成,叫他和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讨论提个计划出来。后来计划做出来了,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只好停了下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迎来了春天。1979年,茅以升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美国。在美国匹兹堡华人协会欢迎会上,茅以升充满感情地回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介绍了国内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呼吁在美国的科学界同仁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他说:“我们准备架起一座桥梁,一头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界,一头是美国科学技术界的中国同胞,我们愿意搭这样一座桥梁,让各位在桥上走过。”茅以升的讲话在美国华人科技同仁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好友、美籍华人教授赵曾珏说:“我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今后一定多去祖国讲学,共同振兴中华。”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被誉为“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的林同炎教授,曾在茅以升担任校长的唐山交通大学学习,在桥梁及结构力学方面深受茅以升影响。此次访美,茅以升应邀到林同炎家中做客。林同炎念念不忘培育自己成才的祖国和唐山交大。茅以升对他说:“你的名字为‘同棪,何不改为‘同炎?你现身在美国,而心向祖国,炎黄子孙饮水思源,‘同炎二字可以表达你的心,岂不更妙?”林同炎欣然接受,当即改名。后来,林同炎多次回国访问、讲学。他关心祖国建设,曾提议开发上海浦东,将浦东浦西打成一片,吸引外资,发展工商企业、先进科技,使上海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现代化的世界一流城市。茅以升深表赞赏,大加鼓励。在茅以升的支持下,林同炎前后写就开发浦东各项计划建议书七次之多。这些建议书对国家开发浦东的决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茅以升逝世后不久,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林同炎在纪念茅老的文章中说:“茅老在天之灵,闻此大好讯息,定然欣慰欢乐也。”
为祖国统一“大桥”的建设尽绵薄之力,一直是茅以升先生魂牵梦萦的一桩心事。1948年,他作为中国工程师协会会长,曾在台湾主持年会。其后为解决台湾光复后人才短缺的问题又介绍了一些专业人士去台湾。两岸隔断数十年,他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亲访台湾,以自己的影响为架设祖国统一的大桥做出贡献。1981年,中国共产党向台湾当局发出了祖国统一的号召,茅以升深受鼓舞。他在《人民日报》上呼吁在祖国和平统一大桥动工之前,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先修一座引桥,促进祖国统一的大桥早日建成,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一年在九三学社中央举行的中秋茶话会上,他望着一轮明月感慨地说:“明年要到台湾去过中秋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美好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但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正在实现着他的遗愿。自2000年以来,基金会与台湾有关方面开展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动,每年组团互访,兢兢业业地为祖国统一大桥架设着引桥。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海内外科技人员架桥,为祖国统一架桥,也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但是却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他曾说过一段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尔,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欲,曰奋斗。”茅以升正是以自己奋斗的一生,实现着中国的桥梁梦。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也将激励我们每一个人,为实现中国梦而毕生奋斗。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原参政议政部部长)
责任编辑 孟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