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褚君浩 谦谦君子 浩博院士

2016-05-18

民主与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红外科普物理

本刊特约记者

褚君浩,1945年3月20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红外物理学家、著名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现担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2004年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奖、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被授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他是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红外物理博士,发现了最完整的用于研制红外探测器的碲镉汞本征光吸收光谱;获得最具有直接物理意义的碲镉汞禁带宽度和组分、温度的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褚-徐-汤);建立了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褚君浩在红外物理、窄禁带半导体以及铁电薄膜等极化材料器件物理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的创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半导体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红外物理和技术应用的发展做出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省部级科学奖项12次,发表SCI学报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8部,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引用,并被大篇幅写进美国、英国、荷兰、前苏联等出版的科学手册和专著中。

来北京开会的间隙,褚院士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言谈之中,他总是面带微笑,谦虚地回答各种问题。虽已届古稀之年,却依旧精力充沛,致力于最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可以说,褚君浩的人生实现了科研与科普的完美结合,是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典范。

“物理迷”成为第一位

红外物理博士

褚君浩的父亲褚绍唐先生是我国第一位地理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原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史地系,1951年华东师大建校时即到华东师大地理系工作, 1980年创设我国第一个地理教育硕士点。

1953年,8岁的褚君浩随父母从虹口区搬家到华东师大,在师大附小读四年级。在褚君浩的童年记忆中,下丽娃河游泳,爬上第五宿舍尖顶讲故事……这些片段如金子般闪闪发光,师大校园的人文底蕴,知识分子家庭环境的宽松、多元和鼓励探索的气氛,都有利于他自由自在地成长。

受父亲影响,褚君浩从小喜欢看家里订阅的《科学画报》《科学大众》等科普杂志和科学家传记,时不时做些小发明,制作简便的吸尘器、将两块凸透镜做成望远镜……上中学后,褚君浩迷上了物理学。在徐汇中学念初三时,他从图书馆借阅《从近代物理学来看宇宙》《眼睛和太阳》以及天文学方面的教科书,高中时就阅读了《相对论ABC》和原子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只能读懂小部分,但对科研的兴趣已经在少年褚君浩心里萌动。他开始写论文探究一些问题,比如《相对-绝对观念的初步探讨》。

“我都很认真地做了笔记,虽然当时对这些理论只是表面上的理解,不过还是为后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

1962年高考时,褚君浩只填报了一个专业—物理,因为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念书,他连续填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华东师大物理系和上海师院物理系三个志愿,结果物理考了满分,但作文审题失误,总分被拉了下来,进了第三志愿—上海师院物理系。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非物理系不上!” 那时都是水平最高的老师来上课,在上海师院的4年,褚君浩听涂羽卿、沈德滋、束世杰、江浩、朱鸿鹗、阚仲元、潘大勋等名师授课,为他之后从事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上海师范学院的物理系毕业后,赶上“文革”的他在中学里做了10年物理老师。 不过这10年未能消磨掉他的科学意志。褚君浩不是那种甘于寂寞的人,闲暇时他仍坚持做一些研究,对理论物理不改初衷。

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在中科院院士严东生先生的推荐下,褚君浩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的研究生录取考试。

“我过去并不了解半导体材料学,也不能称得上喜欢这个专业,而且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半导体物理学, 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但正是这位“门外汉”,硬是凭借本科学习打下的基础自学了黄昆和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学》,在录取考试中的笔试环节取得90分的高分,顺利进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而当时笔试的第一名,一位在北京大学接受过半导体物理专业教育的学生,也只比褚君浩高了2分。

他师从著名红外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汤定元,开始了他在红外物理领域的科研生涯。1984年,褚君浩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红外物理博士。由于科研成绩突出,他博士毕业后留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任物理室副主任。

1983年,褚君浩在《红外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HgCdTe的文章。但几个月后,研究所里情报室的人找到这个年轻人,询问他为什么这篇文章的英文版会刊登在美国国防部所属的AD报告(美国国防部科技报告)上。褚君浩笑称自己当时“吓了一跳”,毕竟“文革”刚刚结束,自己如果主动向美国国防部方面投稿的话,可能会惹来“里通外国”的嫌疑。

“好在情报室的人也只是在和我开个玩笑,看我紧张了才告知,红外物理研究是美国极为关注的领域,这篇文章是美国方面主动翻译并刊登的。”

此后30多年,褚君浩在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之路上越走越远。他先后承担国家“973”、“攀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项目等12项科研任务。他的研究结果被美国依里诺依大学编入软件包,被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英国菲力浦研究实验室等30多家单位作为碲镉汞材料器件和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依据。碲镉汞带间跃迁本征吸收光谱等20项研究结果作为标准数据和关系式,被写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Landoldt-Boerstein(《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和函数关系》)。1997年起,他被特邀为该书“含Hg化合物部分”修订负责人。他的研究结果还被大段引入美国《固体光学常数手册》、英国《窄禁带镉基化合物的性质》、荷兰《混晶半导体光学性质》、前苏联《半导体光谱和电子结构》等著作。美国《材料学会通报》《现代薄膜和表面技术》杂志分别发表专文介绍这些成果。

2000年,美国Kluwer Academic/Plenum出版社计划出版《微科学丛书》时,主编之一、曾任美国II-VI族材料物理与化学讨论会主席的A.Sher先生推荐褚君浩撰写专著,并评价说:“在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领域,他们现在不仅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一些方面走到了前面。”

2005年,褚君浩撰写的《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中文版出版了,汤定元院士在序中评价这本书是“全面综述窄禁带半导体有关研究成果的国际上第一本专著”。那一年,褚君浩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国家荣誉第一

1986年2月至1988年11月,褚君浩作为洪堡研究员,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物理系进行窄禁带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研究。初到柯霍教授的实验室,他就遇到一个难题:有一台远红外激光器工作时,几乎连5分钟也稳定不了,德国博士生对此一筹莫展。褚君浩经过一连几天的观察、摸索,弄清了这台仪器的运作原理和运作方式,在一周内把仪器调节到可以连续稳定工作6至8个小时,令一向严谨的德国人非常佩服。寒冬时分,褚君浩做碲镉汞二维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由于太专注忘了调节实验室的暖气阀,连续几天下来冻着了,得了肺炎。可实验结果却很好,褚君浩兴奋得几乎忘却了病痛。

在褚君浩的心中,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德国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事的研究项目与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原来的研究密切相关。

“与国外相比,当时国内的研究条件很有限,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利用外国先进的实验设备,吸收他们先进的研究方法,那段时间的成果和经验对国内今后的研究是一次很好的积累。”

怀着对祖国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德国优厚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并没有打动他,当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召他回国时,褚君浩义无反顾地举家回国。回顾这些年的发展,他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要与国家荣誉、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从德国回来后,他担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至2003年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他带领下,该实验室在1997年和2002年国家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连续4次被评为国家A级实验室,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06年起他又担任华东师大教授,筹建了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维度信息处理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以推进华东师大信息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2008年,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筹建了上海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中心,华东师大是理事单位之一,建立了薄膜太阳电池实验室研究平台、测试平台,以及硅材料提纯研究平台和光伏电池上网逆变器研究平台等。

曾经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碲镉汞薄膜的光电跃迁和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研究”,处于红外光电子信息学科的科学前沿。褚君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这项研究,主要是研究碲镉汞半导体中的带间光吸收跃迁效应,以及带内、杂质、声子光跃迁、载流子输运和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研制的基本物理问题。多年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这个项目发表论文后被他人引用达180次,其中获得的碲镉汞带间跃迁本征吸收系数表达式等14项描述碲镉汞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结果,被写入了国际权威科学手册Landoldt-Boerstein(《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和函数关系》),成为碲镉汞材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

褚君浩认为科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而要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我的老师汤定元院士主张‘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在掌握科学规律后,就要把基础研究与器件设计相结合。”以这个项目而言,其研究结果是解决了材料设计、生长和表征以及器件设计和制备中的技术基础问题,从而研制成64×64元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列阵,研制成1024×1元的碲镉汞线列焦平面,继而又促进了2048×1元和128×128元碲镉汞焦平面器件的研制成功,都实现了红外成像。其中256×1元的碲镉汞线列焦平面还在卫星上获得实际应用,它所达到的器件水平在国际上继美国和法国之后位居第三。

近年来,褚君浩的研究团队又发现了电磁波与半导体/金属结构的光场耦合效应,研制了室温工作的高灵敏THz波段红外探测器;发现了铁电极化对半导体微纳结构载流子的调控,用于新型红外探测器研制。文章分别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和《Nature》子刊等刊物。

“科学研究能带给我们莫大的成就感,这是金钱无法买来的。”他常常告诉学生,自豪感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研究的每件材料样品只有一分钱硬币大小,这些样品装在袋子里。几年下来,他用完的样品袋有几百个,塞满了实验桌的抽屉。

“要想真正做好学问,首先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其次要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多问为什么;最重要的是必须脚踏实地,在积累中创新,从渐进到实现跨越性发展,这其中需要的是实干精神。”

他对学生的研究态度有严格的要求,其核心是踏实和严谨,他喜欢将研究工作比做挖井—选好地点,然后就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探究,直到挖出水来。

“我常给学生举这个例子,研究就像在挖井,只要确定这里有水就要一直挖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东挖一下,西挖一下,结果就是到处没水。当然在这口井挖到足够深的时候,认准方向去挖另一个井,说不定这两口井是相通的”。

这是他多年研究的心得,也是给学生们的指路明灯。这些年来,他已培养70多名博士,其中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名,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名、优秀奖2名。他也被赞誉为“挖井院士”。

“心系科普的院士”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科普工作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技术、新媒体、新内容来吸引读者,必须利用信息传播各种新技术手段实现多层次、广受众的传播方法,去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褚君浩并不满足于个人和其团队在科学研究上的原创性探索,他更热心于科学知识的社会普及,尤其注重科学家探索新知的精神在青年一代人中的培育和传承。他在科学研究之外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科普工作,平均每月做一场科普报告,在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撰写《能量》《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红外》等科普著作,主编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能源与环境》分册……被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

大学毕业后,褚君浩在上海梅陇中学当了10年物理老师。教学之余,边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边撰写科普文章和科普小读物。10年中学教师生涯,褚君浩养成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科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他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九天之上》《九天之下》《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20多篇科普文章,1976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科普著作《能量》。

1978年,他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后,更是积极组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1986年,在九三学社发起举办“科技与社会”论坛,策划组织了12场重要报告,请钱伟长、严东生、曹天钦等著名科学家为公众解疑释惑。这一系列科普讲座逐渐使褚君浩的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兴趣爱好,而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褚君浩发起举办“浦江学科交叉论坛”,邀请多学科专家介绍各自领域的前沿动态。该论坛现已连续举办14届,成为上海市科技系统民主党派的一个知名品牌。2012年,他又组织举办了“解读科学类诺贝尔奖”系列科普报告会以及“回望阿西莫夫、繁荣原创科普”研讨会等科普活动。除了组织科普论坛,褚君浩近年所做科普报告超过50余场,平均每个月做一场报告。

作为院士,作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负责人,褚君浩的工作日程一直安排得很满,但只要有单位邀请他去做科普报告,他总是来者不拒。

“没时间挤时间也要讲,科普读物使我从小树立了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是推动我走上科研道路的源动力之一。因此,我也很愿意多做些科普工作。这也是院士应尽的社会责任。科普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多层面、多视角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听众群体,需要量身制定科普报告。”

面对中小学生,他喜欢讲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面对社会大众,他聊科学常识,聊最新科技动态,解读公众对科学问题、社会现象的疑问;面对公务员、产业界人士以及各行业领军人士,讲高科技发展趋势,从光电信息获取联系到智慧城市建设,从光电能量转换联系到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城市建设,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及其与其他物质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去探讨新工业革命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他觉得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将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传播给他们,从而有利于决策制定的科学性。

他先后撰写《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红外》等科普著作,主编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能源与环境》分册、主编《战略型新兴产业科普丛书》,参与编写《彩图百科》《科学家庭》等系列科普图册,推出“上海市21世纪科普创作形象工程”—新型原创科普丛书《原来如此》……他领导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先后发表科普文章37000 余篇,组织参展或发表科普美术、摄影作品(包括网络作品)89200 多件,出版科普读物1100 多种,组织科普演讲、科普宣传和竞赛评比等活动5400 多场,获奖145项,成为上海市科普工作的中坚力量。

2013年1月17日,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首届颁奖典礼在沪举行,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省部级的专门科普奖项,褚君浩获“科普杰出人物奖”。接过奖杯的褚君浩说:“这份独一无二的科普奖,和科研工作一样,也带给我巨大的成就感。”

2013年4月,褚君浩被任命为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他说,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参政议政立新功

2002年,褚君浩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九三学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员会主委。2003年起,褚君浩连续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说起参政议政,褚君浩认为这与科研工作并不冲突,“我觉得很有劲,参政议政是让社会责任具体化,把科研环境的相关问题与它结合起来,既凸显特色又有现实意义,给我这个发表意见的权利,我就应该尽义务推动科研环境的改进,促进科技的发展。”

2009年褚君浩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后,为上海市建设提出系列建议。关于“低碳世博”,他建议发挥科技优势,利用核心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使上海世博会开成一届低碳的世博会。他的报告得到温家宝、李克强和韩正的批示。在“上海2010参事国是论坛”上,褚君浩做“科技创新促进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报告,指出“新技术是种子、政策是土壤”,呼吁大家关注新技术的生长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指出只有良好的政策土壤才能将优秀的技术种子孕育成更大的成果。

他积极宣传光电技术在能源、环保领域的研究进展,先后提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多项议案和建议,促成多项国家相关法案的修订与完善。2008年,他提出《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以促进太阳能应用的议案》;2009年,他提出的《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促进太阳能光伏电池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他提出的《关于修改矿产资源的议案》被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2011年,他提出的《关于制定低碳技术促进法的议案》被全国人大采纳。

在听取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要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褚君浩用红色铅笔重重地在上面画了一道杠,这与他提出的修改《电力法》、制定适应光伏和风电等分布式发电发展需要的政策之提议似乎“有些矛盾”。在他看来,“盲目扩张”4个字可能传达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会打击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心。他的一些议案提出后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给予了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局在书面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电力企业等多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又专门召开了《电力法》修改议案办理工作座谈会,当面向人大代表汇报办理工作,形成了书面材料—《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9号代表议案的初步处理意见》。接着,相应的促进太阳能应用的积极政策先后出台。

2015年12月11日,在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上,褚君浩荣获第二批“九三楷模”称号。

从踏入科研之门的那一刻起,褚君浩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物理科学事业。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创新是永恒不变的思想,勤奋是始终信奉的信念。作为一名战斗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在褚君浩的科学人生中,成功的心得是要认准方向,不懈努力。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永远没有终点。

责任编辑 尚国敏

猜你喜欢

红外科普物理
网红外卖
留言板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基于蓝牙转红外的遥控装置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马静坡 元像·宋陵
摄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