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知识传播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
2016-05-17王小立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200433
王小立(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0433)
百度“知道”知识传播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
王小立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200433)
〔摘要〕当前对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其资源共享服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百度“知道”知识传播进行系统动力学反馈分析,揭示了影响其知识传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采取各种政策、制度及措施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百度“知道”知识传播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之间的异同,剖析了百度“知道”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百度“知道”个人数字图书馆知识传播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动力学
〔分类号〕G251
〔引用文本格式〕王小立.百度“知道”知识传播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图书馆,2016(2):83-87
1 引言
个人数字图书馆(Personal Digital Library)是近年来产生的新事物,也是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量信息涌入互联网,特别是百度、谷歌等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出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服务的主要来源。但是图书馆并没有像W. Lancaster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只留下几个保存过去的印刷资源的机构”[1],而是进一步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科技相结合,在此背景下,以个人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发展。
个人数字图书馆当前还处在初始阶段,在Web2.0技术的支撑下,其资源共享服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用户为中心、吸引用户参与、关注用户体验”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出现了运作比较成功的知识传播网络平台,这必将对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要对当前知识传播平台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在国内互联网市场,百度“知道”作为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分享平台,于2005年6月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大量用户。目前,百度“知道”与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相结合构成了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有效的知识传播激励和维系机制,对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文章将百度“知道”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个系统,梳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结构化分析的方式提炼出影响知识传播的各个因素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借鉴,以期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有所启示。
2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及服务模式
2.1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个人数字图书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定义。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银犬、朱庆华为代表,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为个人提供个性化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延伸[2]。第二种观点以陈光祚为代表,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指“个人为了读书治学的目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将有关的网上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使之成为有组织的信息集合,以供自己个人有效利用的数字图书馆”[3]。其中,第二种观点充分反映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被国内众多研究者所认可。
2.2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在网络技术逐步普及并改变人们信息获取习惯的背景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受重视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实现了个人知识的个性化、数字化管理[4]。吴慰慈曾指出,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中介性是它的本质属性[5]。个人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理应继承图书馆作为知识共享、交流、传递中介的这一本质属性。再者,如果个人数字图书馆抛弃知识共享和交流这一重要功能,仅对分散的个人信息和知识进行管理,则个人数字图书馆就必然沦落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既浪费大量的软硬件资源,也扩大了知识鸿沟。因此,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应该是知识存储和共享、传递的中介,是为社会服务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不仅是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更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延伸,是知识的共享和交互管理平台[6]。
2.3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关于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David L. Hicks[7]强调个性化知识的共享能够提升知识管理水平。Neil[8]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在供个人使用的同时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共享,另外,在学术交流中为同行共享方面也深具价值。Christine L. Borgman[9]鼓励个人数字图书馆应加强元数据描述与组织,以便和公共图书馆进行数据交换。Yanfei Xu[10]指出个人数字图书馆在满足个人信息管理需求之上与他人共享形成社区,探讨了社区中资源共享的P2P网络拓扑结构。Nicholas G[11]论述了利用因特网的免费Web资源建立世界一流的个人数字图书馆。Cathy Marshall[12]指出个人数字图书馆应是对信息资源有效组织和检索的一种方式,需具有分享、安全、互动、可持续的特征。王军[13]讨论了个人数字图书馆之间元数据层次的共享。总的来说,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个性化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个人知识管理是其基本功能。二是提供社会服务强调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每个用户同时具备服务对象和资源创建者双重身份。三是注重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个人用户之间、个人数字图书馆与平台之间的交流。四是注重资源整合与公共图书馆互为补充。个人资源经过元数据组织后与公共图书馆进行交换和共享,相互补充丰富信息资源。
3 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动力学分析
系统动力学SD (System Dynamics)是由美国J. W. Forrester教授于1961年首次创立的,可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对社会、经济、生态等一类非线性、高阶次、多变量、多重反馈、复杂性系统问题进行综合研究[14]。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用户参与知识传播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存在着多重反馈、多重因果关系、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其中有些看似合理的政策、制度及措施实际上却可能适得其反,系统动力学分析有助于判断在各种政策、制度及措施作用下系统未来的走势。因此,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百度“知道”知识传播进行分析,不仅能清晰反映出知识传播与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还能够找到百度“知道”各种制度、措施成功的理论根源,为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提供借鉴。
3.1影响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的关键因素分析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百度“知道”是以“弱关系”链接起来的知识传播平台。用户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研究其知识传播相关因素必定以用户为中心。百度“知道”采用搜索引擎与“知识共享论坛社区”相结合的模式[15],用户根据平台中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提问者”和“回答者”。为了不断提高实际用户数量,扩大知识传播范围,网站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宣传、激励等手段挖掘潜在用户不断加入;另一种是提高现存用户忠诚度,减少用户流失。这也是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的有效途径。
3.1.1挖掘潜在用户
潜在用户是指没有使用经历但有使用可能的网民。通过宣传、激励等手段挖掘潜在用户是当前网站建设,特别是初创阶段常用的有效手段。百度“知道”网站中,对于“提问者”身份的参与者,自身需求是其最重要因素,而网站服务建设的关键还是吸引尽可能多的“回答者”参与。这和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中资源“索取者”(提问者)和“提供者”(回答者)的情况极其相似。因此,要关注“回答者”从潜在用户发展为真实用户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宣传因素,通过广告媒体进行宣传,这是网站建设初期最有效的手段;二是网站的社会影响力,网站的用户规模越大,越具有带动作用。
3.1.2保持现存用户
现存用户是指已经注册并使用的用户。提高现存用户忠诚度是减少用户流失的主要手段,也是保持网站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激发现存用户的忠诚度,百度“知道”采取了一系列值得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借鉴的措施。对于再次以“提问者”(索取者)身份参与的现存用户,影响其参与的因素除自身需求外,最关键的就是曾经问题解决的满意度。在百度“知道”平台,提问者的满意度与问题解决的速度以及准确度有直接关系。因此,百度“知道”在不断激励用户参与答题之外,逐步提高搜索、推送等技术,将问题尽可能准确地推送给能够回答该问题的用户,同时,还组织知识团队提高问题解答的准确度。对于以“回答者”(提供者)身份参与的现存用户,影响其参与的因素主要在于网站的激励措施。
3.2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梳理系统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是进行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关键,因果关系以反馈回路为其组成要素。其中,带“+”的箭头表示指向变量随原变量增减而相应增减,带“-”的箭头表示变量间关系与此相反。反馈回路的多少是系统复杂程度的标志,也是使得人们制定政策、制度及措施等积极的能动行为却导致消极效果的原因。
在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中,以用户为中心的关键影响因素已在上一节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文章从用户和知识传播两个层面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在用户层面以“实际用户数”为中心,影响其规模的关键变量主要有:宣传、网站社会影响力、用户忠诚度。另外,“提问者”的“提问满意度”对“用户忠诚度”影响较大,文章将“提问满意度”单独列出作为辅助变量。影响“提问满意度”的一些因素(相关技术、知识团队)被视为常量。在知识传播层面以代表知识总量的“结题帖数”为中心,影响其规模的关键变量有:新增提问量、新增回答量。其中,激励措施是影响“新增回答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将“激励度”作为辅助变量。激励措施是百度“知道”最重要的能动因素,也是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借鉴的关键所在。为了简化因果关系分析,具体激励措施将在后续章节进行分析,在此统一为“激励度”。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因果关系图
在图1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如下:
(1)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实际用户数。(正关系)
(2)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新增回答量→+实际用户数。(正关系)
(3)实际用户数→+结题帖数→新增提问量→+实际用户数。(复杂关系)
(4)实际用户数→+结题帖数→提问满意度→+用户忠诚度→+实际用户数。(复杂关系)
(5)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新增回答量→+提问满意度→+用户忠诚度→+实际用户数。(正关系)
(6)新增回答量→+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新增回答量。(正关系)
(7)新增回答量→+结题帖数→新增提问量→+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新增回答量。(复杂关系)
(8)新增回答量→+结题帖数→提问满意度→+用户忠诚度→+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新增回答量。(复杂关系)
(9)新增回答量→+提问满意度→+用户忠诚度→+实际用户数+网站社会影响力→+新增回答量。(正关系)
(10)结题帖数→提问满意度→+用户忠诚度→+实际用户数→结题帖数。(复杂关系)
3.3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成长上限”分析
任何物理的、成长的系统终究都会受到其限制因素的制约,从而阻碍系统的进一步成长。在系统动力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成长上限”。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系统因果关系回路中,(1)-(5)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实际用户数”的多少反映了网站建设的规模。(6)-(10)是以知识传播为中心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新增回答量”和“结题帖数”构成了网站内知识内容的总体情况。回路(1)、(2)在网站初创阶段起主导地位,此时在增强回路的作用下,网站规模迅速扩大。当用户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成长受到了抑制,调节回路(3)、(4)开始起主导作用。用户规模的成长之所以停止,不是因为达到了真正的极限,而是在增强回路主导下导致网站内的知识量,即“结题帖数”迅速膨胀,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已得到解决,提问人数减少,如回路(3);或者人们的提问日益趋于专业、复杂,回答难度较大致使“提问满意度”下降导致现存用户出现流失,如回路(4)。需要说明的是,在回路(3)中新增提问减少的量不是下降为0,而是维持在一个适当的较低范围,因为新问题会不断出现,“结题帖数”对“新增提问量”的负作用不再起决定作用,回路(4)亦是如此,此时系统将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当网站的用户规模趋于稳定后,网站的用户服务工作的主要精力就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和政策措施提高“新增回答量”和“提问满意度”,如回路(5)。从知识传播的层面看,知识传播因果关系回路和用户因果关系回路是对应的,不同之处是代表知识总量的“结题帖数”因不断积累总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实际用户数”仅仅影响的是“结题帖数”的增长速度。
4 百度“知道”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
通过对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站初创阶段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宣传、激励等手段快速积累用户规模,而在稳定阶段则是通过用户制度(如积分制)、激励手段、相关技术等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1百度“知道”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比较
个人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是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用户自创的数字资源、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网络资源进行采集、存储、组织、管理,使之成为有组织的信息集合,通过推送、共享为社会服务[16-18]。百度“知道”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有着较大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共享个人掌握的知识资源为社会服务,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利用。从用户的层面看,百度“知道”中的“提问者”、“回答者”身份分别和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中的资源“索取者”、“提供者”身份相似;从知识传播的层面看,都是将个人掌握的知识资源供他人使用,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个人共享其资源来维系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从平台建设的层面看,两者都有创立、发展到逐步稳定的阶段。通过对百度“知道”知识传播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可以看出平台发展中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这与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的建设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预见,通过前期的快速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个人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也必将因为“提供者”共享热情的降低、新增共享资源的减少、“索取者”的满意度的下降而达到“成长上限”。此时,资源共享服务系统趋于稳定,为了维持系统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与百度“知道”类似的激励手段和政策措施。
4.2百度“知道”中一些可借鉴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百度“知道”知识传播进行系统动力学分析,不仅揭示了网站在各发展阶段起主导作用诸因素的影响行为,而且找到了维持网站发展的有力杠杆,这为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激励措施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减少了盲目性。通过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的一些重要启示:
(1)通过宣传、推荐、激励等手段迅速扩大用户规模是建设初期成败的关键。用户规模是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础,如果在一定时期内用户规模达不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增强回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如回路(1)(2)。另外,因为用户规模较小,提供共享的资源也必定少,资源“索取者”的需求满意度也会较低,从而导致现存用户流失以及社会影响力下降。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网站在成立没多久就夭折或被其它竞争对手打败,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没有在短期内聚集足够的人气。
(2)积分制是提高用户忠诚度、吸引用户参与的有效手段。在百度“知道”知识传播平台,积分制在维护用户规模、扩大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图书馆用户参与积分制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9, 20],积分制对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更是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通过积分制建立不同用户的身份等级,同时对应不同的用户服务权限;利用积分兑换虚拟荣誉或者实物奖励;通过积分区分用户等级参与线上、线下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另外,借鉴百度“知道”的方法,用户对于自身需要但还没有共享的资源可以通过赠送积分的方法激励其他用户进行共享。
(3)“社区化”是“以用户为中心、吸引用户参与、关注用户体验”理念实施的有效方式。百度“知道”将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或相同领域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形成各个社区化的知识团队,不仅满足了用户自身知识交流的需要,而且提高了问题回答的满意度。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可以充分借鉴此方法区分不同领域构建各个社区,给用户提供一个近似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该方法也便于对共享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另外,在社区的管理以及部分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管理方面,可以吸收一些等级高的用户参与进来,如BBS版主,这样不仅释放了管理压力,而且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感。
(4)注重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涉及的相关技术很多[21, 22],在其资源共享服务中,和用户体验联系最紧密的就是搜索技术和推送技术。对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服务用户,推送可以是双向的:对于“索取者”系统可以根据其寻找资源的描述向其推送近似的馆藏资源;对于“提供者”系统可以根据个人资料、使用记录数据等分析其可能的兴趣爱好、学术领域等,从而将他人的相似需求向其推送,使用户有种“私人定制”般的体验。另外,在其它技术方面如网络技术、存储技术、操作系统等,都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扩展性,并且要注重用户的个人体验。
5 结语
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文章通过对当前比较成功的网络平台百度“知道”知识传播进行系统动力学反馈分析,揭示了其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制定政策、制度及措施的内在原因,为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的建设厘清了思路。复杂系统受多重因素的限制,系统动力学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通过比较百度“知道”知识传播与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之间的异同,从理论上梳理了可供个人数字图书馆借鉴的成功经验,对未来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实践中,个人数字图书馆还是新事物,其资源共享服务还面临着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来稿时间:2015年5月)
参考文献:
1. Lancaster. 电子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M]. 郑登理,陈珍成,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50
2. 张银犬,朱庆华.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 2008(3):18-21
3. 陈光祚.营造“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个人数字图书馆[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4):3, 72
4. 陈光祚.再论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 2007, 27(6):121-125
5. 吴慰慈, 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79-80
6. 张银犬, 朱庆华.网格环境下个人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策略[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3):56-59
7. David L. Hicks, Klaus Tochtermann. Personal Digital Librar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2001(7)
8. Neil Beagrie.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Personal Digital Libraries and Collections[J]. D-Lib Magazine, 2005(6):1-5
9. Christine L. Borgman. Personal digital libraries: Creating individual spaces for innovation[A] // NSF Workshop on Post 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Directions[C], 2003
10. Yanfei Xu. A P2P Based Personal Digital Library for Community[A] //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C]. PDCAT, 2005:796- 800
11. Nicholas G. TOMAIUOLO. The Web Library: Building a World Class Personal Library with Free Web Resources[M]. Online companion to the book. Frequently updated: last up-date 3-21-06[EB/OL].[2007-09-06]. http://www.ccsu.edu/library/tomaiuolon/ theweblibrary.htm
12. Cathy Marshall on Personal Digital Libraries[EB/OL]. [2007-09-06]. 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0418.html
13. 王军,齐华伟,常政. MyOpenDL:一个基于OAI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 情报学报, 2006(4):399-406
14. 王其潘.系统动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15. 毛丹.中文网络知识问答平台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J]. 图书馆学研究, 2009(6):79-81
16. 胡昌平,严炜炜.基于概念图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拓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36(6):37-40
17. 吴晶晶,黄如花.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52(12):13-16
18. 李诗平.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方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15):32-34
19. 李卓卓,张衍,许鹤平.从“最佳用户”到用户积分制:试论高校图书馆用户激励创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9):71-75
20. 任家乐,雷若寒.读者信用积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55(11):88-91
21. 陈春艳.试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J].情报杂志,2010(29):302-326
22. 黄义侠,张银犬.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关键技术[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1):56-59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of Baidu Knows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of Personal Digital Library——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ethod
Wang Xiaoli
( Department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Branch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
Abstract〔〕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digital library presently are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of it has potentially broad application.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feedback analysis of system dynamics to the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of Baidu Knows, and reveal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of it and the internal cause for the various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adopted. On this basis,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of Baidu Knows and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of personal digital librar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Baidu Knows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of personal digital library.
Keywords〔〕Baidu KnowsPersonal digital libraryKnowledge disseminationResource sharing serviceSystem dynamics
〔作者简介〕王小立(1983-),男,博士,研究方向: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