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体袖的内旋结构原理与制板方法

2016-05-17刘治君

纺织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扭力折线缝线

胡 毅, 刘治君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服装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合体袖的内旋结构原理与制板方法

胡 毅, 刘治君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服装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针对传统制版方法的合体袖不能满足人体手臂运动舒适度和美观度等问题,对人体臂弯内旋形态与袖型结构内旋力学要求进行分析,结合欧美时尚潮流对合体袖的造型要求和结构参数统计,采用立体裁剪实验验证等方法,将合体袖内旋结构与圆度、角度、弯度、前斜做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通过改变前后袖缝线的长度差,增大前袖缝线袖弯形态,结合归拔工艺还原前后袖缝线的长度与形态差,就能产生内旋扭力形成内旋的结构原理,从而得到合体一片袖、合体两片袖的内旋扭力设计原理和内旋结构的制版方法。该制版方法设计出的合体袖样板改进了传统合体袖的结构设计与版型,大大提高了合体袖的着装舒适度和美观度。

合体袖; 内旋结构; 扭力; 结构设计; 立体裁剪; 平面制板

合体型袖子是上装重要的组成部分,合体型外套、旗袍,一些宽松型大衣中都会配搭合体型袖[1]。长期以来,在进行合体袖型的结构设计时,有几个重要的结构点,即圆度、角度、前斜和袖弯等部分。圆度是指袖内外宽的肥度和前后宽的厚度,以及袖山头的饱满度[2];角度是指上臂袖身与衣身之间的离体角度;前斜是指袖身前倾形态,即袖中线、前袖折线、后袖折线三者的关系;袖弯是指前袖折线内凹、后袖折线外凸的袖身形态[3]。随着对欧美服装版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袖身的内旋结构越来越多地被业内人士关注。内旋结构能更好地处理人体上手臂与下手臂前倾的不同旋转角度,解决袖弯弧度的问题以及圆度与角度的矛盾,从而使袖型具有更好地合体度和活动性。本文针对内旋结构的形态、内旋扭力的力学成因、服装结构转化设计,以及内旋对角度、圆度、前斜、袖弯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立体裁剪进行实验验证,提出内旋结构设计的制板方法。

1 内旋结构原理

内旋结构是近年来在袖装结构设计中推出的概念,是指袖身的肘位水平截面与袖口水平截面垂直投影后2条椭圆形截面轴线产生的角度,袖口截面轴线相对于肘截面轴线向前内侧产生了一个向前内侧旋转的角度,如图1所示。

内旋结构的实质是处理袖身上下臂不同扭转角度问题,要对悬垂状态下的袖身产生不同角度的扭转,就需要制造不同位置的扭力才能发生旋转角度[4]。本文从内旋造型表现位置的受力情况进行逆向分析,分析内旋点的受力情况与施力点位置。

1.1 内旋的力学分析

图2示出基础袖型。假设袖山部分已满足合体型袖的圆度、角度、前斜3个要素。图中设定O点为袖腋下点,OO2为基础袖的底缝线,O1点为底缝线与肘围线的交点,A点为前袖折线与袖口线交点,B点为前袖折线与肘围线交点。

袖的内旋结构要求下臂部分水平向前内侧旋转,即将图中A点向前内侧作逆时针旋转,为方便分析A点的受力情况,对A点建立图3所示的空间坐标轴。此时,A点因悬挂状态只受到向上(即Y方向)的拉力。A点位置要向前内侧作逆时针旋转,需要对A点增加一个沿Z到-X方向的水平合力才能发生旋转,但是,因袖身呈悬垂状,无法产生Z到-X方向的水平合力,根据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对A点施加一个沿AO2方向的拉力,A点仍然可获得内旋扭力。

1.2 服装结构中的内旋扭力设计

在服装结构中,样片间的拉扯力或扭转力来自于长度差产生的拉扯、形态差产生的扭转[5],在进行内旋结构设计时,需要利用袖缝的长度差、袖缝轮廓线线条形态的差异,使其拼接后产生需要的、用于内旋结构的内旋扭力。

根据上述的力学分析,结合服装结构中的扭力设计,推导内旋结构的处理方法,得到AO2方向的拉力,可以用前肘围BO1的区域减短前袖缝线的长度,然后通过工艺拔开,补给前肘围BO1区域缩短的前袖缝线长度,与后袖缝缝合后,前袖会因前肘围BO1的区域长度紧张产生一个斜向的拉力作用于A点形成内旋。

1.3 合体袖内旋结构的立体裁剪实验

1.3.1 两片袖内旋造型立体裁剪

因内旋结构是对袖身下臂形态进行的结构设计研究,因此,在进行立体裁剪时袖山形态设定为一般圆装袖造型。通过平面制版得到两片袖基础样板[6],如图4所示。袖笼弧线长(LAH)为LAH前=21.5 cm,LAH后=22.5 cm,袖肥为33 cm,袖口为24 cm,假缝后用于立体裁剪。

根据AO2方向上提产生A点内旋扭力的推论,在前袖弯内侧设计省道,在前肘围AO2区域捏出1个0.5 cm的省道,制造大小袖前袖缝的长度差,再将大小袖缝假缝[7],图5示出内旋造型产生的立体裁剪验证。

布样展平后,大袖前缝上产生了一个扭力省,如图6所示。该省需要作省道转移,转移至袖中轴线,袖口增大的尺寸从后袖缝去掉,如图7所示。

1.3.2 一片袖内旋造型立体裁剪

图8示出合体一片袖常用基础样板[8]。袖笼弧线长为LAH前=21.5 cm,LAH后=22.5 cm,袖肥为33 cm,袖口为24 cm。立体裁剪时先固定袖山头至胸、背宽部位;然后将前后低点进行错位产生前后袖缝拼接后扭力,将后袖低点上提0.5 cm固定,后袖折线会发生前斜,将前袖低点下降0.5 cm固定,前袖折线会产生前倾,图9示出前后袖低点调整示意图。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能产生错位扭力,还能使一片袖袖身达到更好的前斜效果。将前袖缝线短出的量在肘弯区域拔长后与后袖缝假缝,得到了合体一片袖内旋结构。

2 内旋结构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内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做袖身下臂部位的结构设计,它与圆度、角度、袖弯等其他几个结构要素也有关联。

2.1 内旋结构与袖角度及圆度关系分析

袖的内旋结构要求袖身与衣身有离体空间才能满足内旋扣进量,该离体空间由角度要素决定(见图5)。袖角度越大,袖山高越低,相同袖山吃势条件下袖肥则越大,袖身宽松度越大,穿着时袖子舒适度越高,可活动性也越好[9]。也就是说内旋袖结构要求袖子有角度,且角度比直身袖角度更大,角度增加则袖山高变短,袖肥增大后袖圆度则更容易做足,因此,内旋结构会使得合体型袖的袖角度变大,袖圆度增加,更有利于袖子穿着的舒适度和活动性的提高。

2.2 内旋结构对袖弯的影响

在实验中可看到,通过AO2方向的拉力使得袖下臂得到一个内旋扭力的同时,袖弯的圆顺度会因内侧扭力而产生链状起伏,同时,AO2方向上提的拉力也会导致前袖折线在前肘弯处出现余浮量,导致袖弯不圆顺[10],因此,在满足袖弯的结构形态圆顺、长度合适情况下,内旋结构设计时不能简单地从袖口位置减掉前袖缝的长度而产生扭力。需要在前肘围BO2的区域设计省道,并通过省道转移的结构设计处理掉这个省量。通过归拔工艺拔开前袖弯,拔平前袖缝弯度,将袖弯量推至前袖折线位置,产生圆顺的内旋袖弯。

3 合体袖内旋结构平面制板方法

通过对内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立体裁剪验证,可将内旋结构制版原理进行归纳得到内旋结构的样板制作方法。

3.1 两片袖的内旋结构平面制板方法

图10示出两片袖的内旋结构样板。制版时,由于袖山角度的要求,袖山高取值应比一般直身袖袖山高减小1~1.5 cm,袖圆度是款式造型与舒适性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用袖肥决定袖山高的结构设计方法更佳。在设计大小袖前袖缝线结构时,直接将大袖前袖缝的袖弯弧度增大,并在大袖前袖口缩短0.8~1 cm拔开量,通过大袖前缝线的弧线形变和拔量产生内旋扭力。

3.2 一片袖的内旋结构平面制板方法

图11示出一片袖的内旋结构样板。制版时,可以下降后袖低点,上抬前袖低点,造成2条缝边的错位扭力,从而使得袖底缝产生内旋扭力。后袖低点下降量约为0.5 cm,前袖低点上抬量可为0~0.5 cm,前袖低点位置不合适会导致袖前斜过大,此时,前后袖缝线长度会产生差值,后袖缝比前袖缝长出1 cm较为合适,1 cm的差值可以通过调整前袖缝袖口高低得到,再将前袖弯线拨开1 cm以达到前后袖缝线等长。

4 结 论

综上所述,袖子的内旋结构主要借用样片间的扭力形成内旋,无论是那种袖型,只要根据内旋部位的受力需求,再根据袖造型创建出扭力就能构建出内旋的结构。通过实例验证了内旋扭力的创建方法,对于两片袖,内旋扭力是通过大袖前缝线的弧线形变和拔量产生;对于一片袖,内旋扭力是通过下降后袖低点,上抬前袖低点,形成错位形态产生内旋扭力。在内旋形态的塑造中,归拔工艺是呈现内旋袖弯造型的必要辅助手段,前后袖缝线产生的长度差以及袖缝线形态差异必须经由工艺归拔进行还原才能做出内旋形态和优美的袖弯。该制版方法改进了传统合体袖的结构设计与版型,使合体袖版型更符合手臂形态,能做到袖身更立体、视觉显瘦,穿用时手臂前后运动更自如的效果。

FZXB

[1] 吴俊, 蔡阳勇. 女装合体袖结构设计的实验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2): 35-40. WU Jun, CAI Yangyong.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patten design of women′s fitted sleeve[J]. 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8(2): 35-40.

[2] 石春乐, 刘冠彬, 张文斌. 袖山高与衣袖造型的配伍关系研究[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3):

284-287. SHI Chunle, LIU Guanbin, ZHANG Wenbin.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using angle in sleeve structure design[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 284-287.

[3] 姚怡, 黄华珍. 服装袖子纸样结构参数设计[J]. 国际纺织导报, 2008(6): 66-68. YAO Yi, HUANG Huazhen. The design of structural parameter of garment sleeve pattern[J]. International Textile Leader, 2008(6): 66-68.

[4] 姚忠妹, 张文斌, 张渭源. 袖山结构模型和结构设计方法的探讨[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9(6): 70-74. YAO Zhongmei, ZHANG Wenbin, ZHANG Weiyuan. Study on sleeve cap model and structure design method[J].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1999(6): 70-74.

[5] 戴玮, 张祖芳. 衣袖结构数学模型几何参数分析[J]. 纺织学报, 2002(4). 286-287. DAI Wei, ZHANG Zufang. Analysi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in mathematic model for sleeve flat pattern[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2(4): 286-287.

[6] 吴俊. 女装结构设计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223-230. WU Jun. Women′s Cloth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0: 223-230.

[7] 余建英, 何旭宏.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191-203. YU Jianying, HE Xuhong. Data Analysis and SPSS Statistical Application[M]. Beijing: Posts & Telecom Press, 2004: 191-203.

[8] 陈冬梅. 合体女装两片袖的结构设计[J]. 山东纺织经济, 2011(5): 56-58. CHEN Dongmei. Women fit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wo sleeve[J]. Shandong Textile Economy, 2011(5): 56-58.

[9] 王方圆. 女装适体型袖子肘部造型研究[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2): 34-39. WANG Fangyuan. Research on the optimum-sized sleeve elbows modeling of women′s garments[J]. Journal of Zhejiang Textile & Fashion College, 2016(2): 34-39.

[10] 吴健春, 周建军. 基于人体工效学的衣袖结构设计研究[J]. 纺织导报, 2008(7): 152-153. ZHOU Jianchun, ZHOU Jianjun. Study of sleeve pattern design based on human ergonomics[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08(7): 152-153.

Principle of internal rot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attern making for fit-sleeve

HU Yi, LIU Zhijun

(Department of Garment,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The fit-sleeve achieved from the conventional pattern-making methods couldn′t satisfy the human arm motion comfort and aesthetic.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orsion used in the state of internal rotation and the pattern make of the designs of internal rotation were analyzed. Combined fashion trends of Europe with the data structure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rotation state, roundness, angles, cambered angles and the front slopes of the sleeves, were made by draping experiment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torsion of internal rotation for fit-sleeves with one-piece or two-piece can be generated by changing the length of the front sleeve line, and increasing the front sleeve line curve, and the blocking process is to combined restore the length and form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physical designs and models, the new pattern-making is formed, which improves the conventional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version of the fit-sleeve, and increases the clothing comfort and beauty.

fit sleeve; internal rotation; torsion; structure design; draping; pattern making

10.13475/j.fzxb.20160202805

2016-02-26

2016-07-06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ZB0325)

胡毅(1980—),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版型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E-mail: 7935695@qq.com。

TS 941.2

A

猜你喜欢

扭力折线缝线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一种橡胶扭力半轴组件
后扭力梁轮心刚度有限元分析
解信赖域子问题的多折线算法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某乘用车扭力梁衬套刚度的仿真研究
易泳移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干燥方法的研究探讨
折线
折线图案
缝线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