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
2016-05-16柳馨雅张庆董文林
柳馨雅 张庆 董文林
教材分析
《春天在哪里》是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3第3步“添加文字”的教学内容。本课以设计与添加《春天在哪里》的歌词为任务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为图画添加文字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画图工具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绘图的基础知识,熟悉了微软系统自带画图工具的界面功能,掌握了基本的绘图工具,并能综合运用绘图工具创作作品。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同时也有较强的创作欲望,可以在微课视频以及帮助材料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新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图片中添加文字的方法;通过改变字体、字号及字体颜色的操作来美化图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了解并掌握在图片中添加文字的方法;在操作中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探索和拓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兴趣先导,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欣赏多幅以春天为主题的计算机绘画作品,从而引出课题——根据歌词寻找图画中的春天,并根据需要“添加文字”。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角色还未能完全从小学转换过来,所以选取《春天在哪里》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能使教学情境和提示语言轻松有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师:我们要先掌握添加文字的方法,才能为美丽的图画添加合适的歌词。
学生观看微视频演示主体任务的制作过程要点:①在画图软件中添加素材图片。②演示添加设置文字方法,包括定位、输入、修饰等。
注意:在文字完全设置好前,不要点击文字区域以外的地方,否则不能再次编辑刚才的文字区域。
任务一:牛刀小试露锋芒
师:跟着老师的步调,你也来试试为图画添上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视频,也可以在QQ群里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视频内容,完成任务一。
任务二:举一反三显身手
师:同学们,不要停下你的脚步,继续寻找春天吧!
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学生在图片的合适位置继续为其添加歌词。
设计意图:由于教学内容对学生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所以先让学生根据视频提示初步掌握添加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然后带领他们从最简单的选择文字工具到美化文字,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解剖知识要点,为后续的自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于操作中常见的错误,我们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让其在自学过程中能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及修正方法。
3.知识巩固,自主创新
师:在歌曲的感染下,很多同学对春天也是感想万千吧!请选取你喜欢的图片,在合适的位置添加上你对春天的感想并进行适当修饰。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提示选取合适素材进行创作。
设计意图:这既能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其创作热情和兴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学素养,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4.总结反思,自测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途有趣吗?在美丽的图片中添加文字你学会了吗?(引导学生反思)我们一起去做个测试吧,让老师了解一下你学得怎么样。
学生观看微视频,并根据提示打开“反馈平台”,完成相关测验及作业上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自测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所学内容,并提交最终作品。
自测题涉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重点回顾。利用客观题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和操作技巧。二是作品上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拓展任务并上传最终作品。教师可以通过批改拓展作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技术方面借助问卷星平台来实现,学生在该平台上实名制答题后,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后台查看答题以及数据分析情况。
● 教学反思
第一,本节微课主要通过兴趣先导、情境引入,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知识巩固、自主创新,总结反思、自测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完成引入、新授、巩固、创新、反思的过程,四个环节层层递进,能够达到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的学习体验。
第二,由于学生对全新的知识点难免有畏难情绪,因此,整个知识讲授遵循先模仿后创新的教学思路。先以简单的任务入手,分解剖析技术要点,让学生通过模仿初步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巧,消除陌生感;然后通过提示让学生继续尝试,举一反三地完成知识巩固;最后提供主题和相关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完成创作。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求助网络工具等多种方式来辅助自身学习,使其始终置身于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各种工具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在任务设置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同时巧妙地将文学、审美等素养融入其中,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设计亮点
1.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实际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学生的情感角色还未能完全从小学转换过来,所以我们创设的“春天在哪里”情境源于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轻松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一步步学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教学流程符合认知规律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画图中添加文字,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所以我们采取了先模仿后创作的教学方法。在模仿环节,带领学生从最简单的选择文字工具到美化文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配合巩固练习,促进技能的熟练掌握;在创作环节,则放开学生手脚,让其围绕主题自由创作。
(3)学生作品的多样性
在拓展任务中,我们只给定了主题,让学生写出对春天的感想。这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其创作出各种各样关于春天的作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学素养,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2.技术支持
(1)微视频——别出心裁
在视觉效果上,不拘泥于固定思维,大胆使用Prezi软件,通过缩放动作和快捷动作生成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打破了传统PowerPoint的单线条时序。采用系统性与结构性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演示,以路线的呈现方式从一个画面过渡到另一个画面,再配合旋转等动作更有视觉冲击力。
在内容呈现上,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锤炼微视频中的指导语,如“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春天吧”“别着急,跟着我一起学吧”等。学生观看视频,仿佛是在与教师零距离对话,显得格外亲切自然,更能加深对知识学习的好感。整个微课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缩减教师繁冗的语音介绍,代之以精练的文字伴随悠扬的音乐来提示和指导学生。
(2)网络反馈——灵活多样
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在学习中的渗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使用了问卷星这一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终端进行答题和提交作品,教师也可以在后台实时查看学生的答题和作品提交情况。二是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一间教室或一台计算机,还可以通过QQ群、互联网进行讨论,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