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地名的语音特征分析
2016-05-16方艳琼
方艳琼
摘 要 地名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业名词,和其他一般词汇一样,都是形、音、义的结合。本文通过对忠县3666个地名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忠县地名的音节构成、平仄构成和方言字特点,初步概括出了忠县地名的语音特征。
关键词 地名 忠县 语音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1音节分析
现代汉语词汇在其发展史上,逐以双音节、三音节以及多音节的形式逐渐取代以往的单音节,且双音节三音节趋势更为明显,在地名的音节构成上同样有所体现。在我国古代,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人们认知水平低下,所以早期的地名大多是以单音节地名为主的。如《史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说文解字》:“江,水。出蜀湔氏徼外崏山,入海。”“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据统计,《说文解字》所收9353个单字中,单音节地名就有近400个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频繁,单音节地名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逐步出现双音节地名和多音节地名,如“江”——“长江”,“河”——“黄河”。
通过对忠县3666个地名的音节构成整理分析,忠县地名的音节分类如下:
双音节地名:溶山,灯坝,小塆,瓦林,梁子
三音节地名:罗家岭,后坝村,双河口,瓦窑坝
四音节地名:朱家院子,十字垭口,核桃树塆
五音节及其以上地名:周家冲垭口,狮子包脚下
其中,忠县地名中双音节比例占7.58%,三音节比例占85.19%,四音节比例占6.81%,而五音节及其以上音节仅占0.42%。其中三音节比例是双音节及多音节比例总和的五倍多。从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忠县已不再有单音节地名,且三音节地名占了绝大多数,这正好符合了语言中词汇的发展规律,由双音节、三音节形式逐渐取代单音节。这也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已不再满足于原来粗略的程度,而是不断的细化、深化,对地域的划分也不断的细致,从而增加了地名的数量以及地名音节的数量。同时,经济性原则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所以多音节词汇也逐渐向三音节简化。三音节地名长度适中,念起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因为三音节地名也是由“专名+通名”构成的,除去一个通名后,双音节的专名念起来通顺简洁,不像双音节地名,除去通名后就剩下一个音节的专名,既表意不明确,读起来也不顺口。因此三音节地名具有区别性强和经济性强的特点,故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被延续下去。
2平仄构成
平仄泛指诗文的韵律,“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平声音感强烈,拉得长,送的远,仄声音感要弱,短促干脆。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古代汉语中的平仄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保留,平声、上声、去声都有,只是入声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殆尽了,但仄声念起来低层而压抑的感觉依然还在。
地名作为词汇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要求平仄的。同时人们在给地名命名时为了读起来顺口,表达的某个地方的意思明确,也会在地名格调上有所体现。忠县地名也不例外。
双音节地名:
平声是上扬的,读起来可以把音拖长,具有很响亮的效果,而仄声是下沉的,读起来比较短促,声音听起来却很干脆。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要想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必以平仄相间和平平相连最佳。这是因为平仄相间,抑扬顿挫,给人美感,平平相连读起来省力顺口,便于发音,但仄仄相连就会过于低沉,不够响亮,所以不论是在地名中还是在其他词汇中,都不喜欢用仄仄相连的格律。据统计,双音节中平平相连的地名由87个,占双音节地名的32.34%,平仄相间的161个,包括平仄63个,仄平98个,总共占了双音节地名的59.85%,而仄仄相连的只有21个,仅占了7.80%。也许在最初人名命名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考虑到平仄的格律搭配,也许这仅仅只是巧合,但也正好说明了平仄搭配所产生的音律美感对人们的生活有多么的重要。
3方言音特点
忠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中的下江方言①,和普通话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最明显的特点有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且带有儿化音,这样的特点在地名中也有表现,如:
很多人觉得地方方言的发音偏离了普通话的发音,因为它没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也没有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忠县地名的方言读音或许在非忠县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甚是拗口,但就是这种偏离普通话的发音才产生了忠县地名方言的特色。如果说它对原来的语音是一种偏离的话,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正的偏离,因为它的偏离使一些当地地名听起来更悦耳,说起来更顺口,更方便交际。当然这种读音的偏离相对现在推广的普通话而言是不规范的,但相信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种传媒工具的发展传播,标准读音终将会深入老百姓的交流中。
注释
① 西南官话以长江为界,分为上江方言和下江方言,因为忠县位于长江下游,也就是长江三峡一带,故属于下江方言。
参考文献
[1]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忠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忠县地名录[M].忠县县政府,1984.
[3] 忠县地名委员会.忠县地名录[M].忠县县政府,1993.
[4] 陈国生.重庆区县名的命名归类与命名特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
[5] 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06).
[6] 李永勃.略论地名的修辞[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