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比较研究

2016-05-16房浩楠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构图造型

摘要: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高密扑灰年画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瑰宝,在2006年被确认为我国首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本文将通过构图、造型两个方面对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艺术价值内涵,探讨其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密扑灰年画;构图;造型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之构图比较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在构图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画面呈现出一种欢乐热闹的氛围,然高密扑灰年画则用简单明了的画面构成,给欣赏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满和分组连续营造热闹场面

民间年画,一方面是为装饰环境用,因此在造型和构图上都必须满足农民的什么心理,对构图、形象、色彩都十分讲究。另一方面它是农民愿望的寄托和表达,在表现手法上也需要合乎农民的接受能力。

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一个特点就是“满”,它在一个平面内密密麻麻塞满人物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类的形象。这种“满”的形象既是满足了年画装饰性的需要,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充实、热闹的氛围。与文人画不同,它不讲究空灵、意境,也不需要欣赏者通过联想才能完成欣赏过程。它在咫尺的画面中,尽可能多的排满各种形象,带给欣赏者的感官感受是直接而醒目的。

分组连续是杨家埠画面结构的另一个特点,这种构图方式与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方式颇为相像。如杨家埠年画《民子山》,描述了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故事:“古佛寺朱洪武出世”,“众牧童聚会,朝拜朱元璋装皇帝”,“朱元璋杀犊而食,山神土地帮他欺主”,“刘伯温出山保主”等。这些构图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贯穿性,同时又分别构成独立的画面。年画《三顾茅庐》、《郭瞹拜寿》都是此种类型的代表作。

(二)高密扑灰年画以简抒空灵之气

高密扑灰年画在构图上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有明显的区别,它更加注重空灵意境的表达。高密扑灰年画的构图安排是根据不同的题材区别对待的,因为绘制必须有一定速度,也会有意减少背景的描绘。它大部分扑灰年画的构图特点是简洁空灵的,与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相似。尤其是“老抹画”,以墨色为主,以立轴形式,有的诗书画印俱备,题材多以儒家的“克己复礼、忠孝礼义”为主,体现了农耕社会传统儒家文化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初期的扑灰年画,不管是人物还是山,除了绘制方法的不同,绘画效果与真正的人物山水画布局和构图非常相似。

通过上述比较如果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画面主要是营造一种热闹的年味,那么高密扑灰年画便跟现代人心中的传统的年画意识不相符,这也是扑灰年画的初期作品的特点。虽后期在色彩上引入杨柳青的色彩,在色彩上有所鲜丽,但构图上始终呈现出留白较多文人画的影响。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之造型比较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大胆取舍,造型夸张

杨家埠年画大胆地夸张,大胆地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抛弃,象征吉庆的内容夸张突出,画面表现的主题开门见山,没有任何的掩饰。

在门神年画《神荼郁垒》中,画面背景被完全割舍,唯剩一个顶盔掼甲的将军,民间艺人将那粗壮的形象进一步夸张,身高不及四个头长,使画面构成长方形,虽与正常人比例相差甚远,但是画面毫无违和感,反而增添了画面的力量感、震慑力。

民间艺人流传的人物造型的画诀更为具体:“年画要好,头大身子小。眉眼清楚,头脸俊俏。……男子汉,四方脸。姑娘媳妇,瓜子脸。儿童娃娃,大圆脸。老头老婆,福笑脸。戏曲人物,化妆脸。青壮年,蚂蚱眼。姑娘媳妇,含情眼。老人要画丹凤眼。”画儿童要做到“粗胳膊、粗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不要脖,五官紧要向里凑,千万别把骨头露。”从这些民间艺人总结的经验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年画创作时需要注意的造型方法,比例特点,更能体味到广大农民的审美趣味。

(二)高密扑灰年画造型逸笔草草,执着传神

高密扑灰年画中以人物造型为主的题材占大多数,自宋代梁措发端减笔人物,创立意笔人物的审美追求,“描写飘逸”、“草草”的“减笔”风格”。在其作品《李白行吟图》中重视人物的精神状态,“全然是一派纵逸的行发,人物从头脸到足下几乎是一气呵成”,而背景全然忽略,不着一物,给人以禅意空灵之感和无尽的想象空间。文人画中这些意笔人物的美学思想同样在高密扑灰年画中显现出来,虽然不一定是艺人们自觉的产物,但是对于文人画的追慕肯定会使他们吸收并应用于年画的创作。

扑灰起稿就带有原始的审美情趣,以碳代笔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并且可以一扑数张。寥寥数笔的画面线条起笔,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心态。随之勾线着色,虽不如写意画那样洒脱飘动,水墨淋漓,但也带有写意性。《铁拐李》虽是早期作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写意的风采。

此外,高密扑灰年画在人物衣服的造型上采用咸菜磕花的手法,咸菜磕花这种装饰手段一定有它的创作灵感,这就是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山东盛产萝卜,几乎家家户户腌咸菜。萝卜成了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将其利用在艺术创作上也不奇怪。艺术与劳动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实践在艺术中的展现使艺术具有了生活气息也具有了生命力。咸菜磕花这种塑造手法,极尽灵活简单,如同盖印一样,是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这也是高密扑灰年画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画风。

三、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年画的创作经过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素养体现着创作主体的世代传承,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天上人间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通过对杨家埠跟高密年画的比较,深入挖掘其构图、造型的不同,将对两种年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冯翼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高密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中国年画珍品·杨家埠木版年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州: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4]沈泓.寻找逝去的年画:高密年画之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房浩楠(1989.9-),女,汉,山东潍坊,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外美术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图造型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