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助力民生新闻

2016-05-16张佩玲

记者摇篮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民生新闻大数据

张佩玲

【摘 要】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蓬勃发展,为民生新闻提供了更丰富的呈现方式和传播路径,使民生新闻更具可信度、易读性、服务性和趣味性。面对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民生新闻中的大数据运用应该在强化独家性、扩大受众参与度等方面不懈努力。

【关键词】大数据 数据新闻 民生新闻 受众参与

大数据时代,有人说,数据就是灯,到底是火把还是灯塔,取决于数据的准确性和深度,以及我们读取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基于数据新闻的独具优势,它已经在民生新闻的报道实践中熠熠发光。

一、数据新闻青睐民生新闻

数据新闻是以新闻为核心,运用数据驱动生产的方式和可视化手段制作而成的。报道者往往会利用科学途径去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者进行不同领域的数据组合处理,发现对于受众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数据新闻的方式进行价值再现,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我国门户网站最早尝鲜数据新闻,比如网易的“数读”、搜狐的“数字之道”、腾讯的“数据控”等,是国内数据新闻的先行者。从他们的报道主题来看,民生新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报道重点。民生新闻所涉及的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内容,往往需要深入调查、浅显的解读和准确的预测来满足老百姓的阅读需求。而数据新闻主要以调查性、解释性、预测性报道见长,因此对民生新闻具有很强的补益性,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数据新闻助力,民生新闻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好

1.更简明。叙事的简单、直观、较强表达力是数据新闻的竞争优势所在。可以将庞大的数据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转化为简明的可视化表达,用简明的事实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事件,为读者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信息量增大了,新闻却更清晰明了,这是数据新闻的特点。

网易“数读”曾做过一期名为《中国药价普遍“虚高”,成本几何?》的选题,编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对比了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公共卫生总费用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出中国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世界上处于何种水平。同时,又查证了经合组织健康委员会和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的数据,对比出中国药品增值税收取之高,另外,又根据以前的媒体报道,论证出溢价幅度之大,最终完成了一张详细的中国药品“制度成本”图,让读者一目了然。

要做到化繁为简,强调的是对资料的挖掘,通过数据的勾连,多重维度产生多样化的数据指向,再通过可视化设计,产生各种神奇的效果,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思路来解读事件。

2.更可信。以数据挖掘为要素的数据新闻,让新闻有理有据,给新闻事业带来更具可信度的传播公信力和全球化视野。

腾讯“数据控”曾制作过《哪个省市看病最贵》,素材不是靠记者在各个地方的随机调查,而是采用卫生部的权威数据分析得出,权威可信。

网易“数读”的《为食物花钱:美国人开支程度小,中国负担重》,采用的是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这一统计数据涵盖了2012年全球84个国家(地区)的人均消费支出,具有很强的可信度。

3.更有趣、更实用。人们一谈到数据就觉得枯燥,而数据新闻通过可视化设计,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寻找到了另一种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的方式。

网易“数读”在《各国聊天表情喜好:法国浪漫,加拿大重口》的新闻报道中,采取了地图和图表相结合的手法,并加入聊天表情,使整个图片风格显得风趣幽默,读者在观看时会联想到自己常用的表情,产生亲近感。在《危险驾驶行为:明知风险却难杜绝》的数据新闻中,设计者利用交通警示灯转开新闻内容,不但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读者了解造成危险驾驶的原因,对读者可以起到教育警醒的作用。

知名数据可视化网站Flowingdata制作的《主要城市中人们在哪里跑步》,通过对运动APP上传的运动数据的分析,绘制出美国主要城市跑步爱好者的运动路线图。这样的数据呈现不仅具有趣味性,对于市民规划运动路线,甚至对未来城市规划时确保市民有适当的自行车道和运动路径都有一定的作用。[1]

搜狐“数字之道”聚焦国内民生,呈现方式较“草根化”、“娱乐化”;运用的色彩多样化,图表标题更多采用问句形式或对比形式,使新闻更加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三、民生新闻的数据运用方向

1.强调独家性。传统新闻报道往往争抢独家性,数据新闻也不能例外。最高层次是争取数据来源的独家性;其次是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体现数据提取和分析上的独家性,提取出的新闻观点要独家;再其次是可视化效果上的特色追求,用创新化的设计实现独家性。

2.注重故事性。数据新闻的完整生产流程应为:数据——过滤——可视化——故事,但多数国内媒体的探索大多数仅满足于对数据的展示,讲故事的意图并不明显,这就显得报道比较单薄,限制了数据新闻的影响力。要讲好故事,需要在叙事角度上增加故事性,纵深地对事件进行探究。

3.增强互动性。通过良好的互动能够优化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通过丰富的互动设计,可提升用户浏览数据新闻的参与感,让读者在众多信息中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知道的详情,决定怎样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这组数据的意义,如此,也就实现了定制信息的服务功能,读者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而是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消费者和参与者。

在互动中,数据新闻的生产者和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近,这有利于增强用户黏性,在双向互动中形成一个共享的数据平台。

4.提高服务性。数据新闻很好地体现了服务公众利益的作用,受众可以从数据新闻中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从数据中找到与自身的联系。所以,数据新闻最好既有宏观的数据解读,又能将镜头拉近,使读者可以通过搜索自己的学区、搜索自己的医生、搜索自己的邮编,然后找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这种个性化的数据解读,更易引发受众的反馈和分享。受众的评论构成了后续跟进报道的数据和改进工作的依据,受众的分享也扩大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洛杉矶时报》曾将报纸数据库内的犯罪报道进行整合处理,绘制出洛杉矶的《罪案地图》。地图里有上百个街区,用户可以随意点击地图来查看任意街区的历史犯罪情况,便于用户掌握自己所关心地区的犯罪情况。[2]

5.实现人才融合。数据新闻的制作需要记者、专家学者、可视化设计师、网络技术员甚至公众的协同参与。因此,传统媒体机构要脱离过去采编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只关注生产的单一模式,要加强与技术、设计、市场等部门的合作。记者编辑要参与到读者互动中、内容推广的流程中,同时让数据团队入驻新闻编辑部,行内也出现了数据新闻开发团体小型化的现象。今后,提高数据新闻记者跨领域的专业素养,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媒介素养,生产出更专业的民生数据新闻,将是业内努力的方向。[3]

(作者单位:家庭期刊集团《家庭》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报道详见Flowingdata网站,http:// flowingdata.com/2014/02/05/where-people-run/

[2] 方洁,胡杨,地理数据叙事:数据新闻报道的新趋势,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期

[3]李逸凡、薛国林,数据新闻的专业化审视,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8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民生新闻大数据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