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2016-05-16佟杰韩育红

记者摇篮 2016年5期
关键词:采编接地气

佟杰 韩育红

【摘 要】当下,农村广播新闻节目存在着“不接地气”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农村广播新闻节目采编工作“不接地气”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对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接地气” 农村广播新闻 采编

农村广播新闻节目在广播节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进入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农村广播新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编辑部生产新闻”的情况,现场采访和报道方面“不接地气”,农村听众流失较多。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广播新闻节目“不接地气”的原因,试图对农村新闻节目采编如何才能“接地气”,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

一、农村广播新闻节目为何“不接地气”

1.“编多采少”,新闻记者现场报道少,编发新闻报道多。从目前一些农村广播新闻节目来看,很多内容都是对网络和报纸的编辑,主持人拿着报纸和网络上的新闻“说事”,本土的现场新闻内容偏少,尤其是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中采写的新闻较少,“新闻编辑”大于“新闻采写”。农村新闻记者不走农村,不访农民,不在新闻的“第一现场”,缺乏对“三农”的情况和问题体验、认知和思考,不把话筒对准农民,不聚焦农民的问题,不听农民的心声,是难以完成高品质的新闻报道的。现在很多记者,利用互联网和“两微一端”,完成“新闻加工和制作”,编辑部里“炮制新闻”,不仅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也违背了记者的职业精神。此外,时政新闻偏多,本土农村的新闻较少,对农村、农民和农业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呈现的新情况、新思路、新做法报道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新闻广播没有多少“农村人”和“农村事”。新闻记者不知道农民喜欢听什么,关心什么,自然报道就难以“接地气”。

2.农村广播新闻节目内容“三贴近”做得不够,新闻品质不高,影响听众积极性。目前农村新闻节目存在着“五多五少”的问题,即“时政新闻多, 政策解读少; 新闻报道多, 新闻评论少; 都市新闻多, 庄户新闻少; 新闻播报多, 录音报道少; 领导讲话多, 农民声音少”。这样的报道现实是难以“接地气”的,收听效果也不理想。新闻记者针对“三农”问题的采访少,自然就难以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秀的新闻稿件,站在新闻事件之外,去讲“农村人儿,农村事儿,农村理儿”,老百姓自然“不爱听”。农村新闻节目的内容存在的政策解读少的问题,说明记者对“三农政策”的关注不够,也没有进行相关的专家采访,难以给农民有针对性的政策解读;“庄户新闻少”,说明记者走进农家院、走近田间地头不够,没有蹲点、跟踪采访,不能充分反映和呈现农村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农民听众的声音“不响”,农村问题的呈现“不深”,农业发展的状貌“不清”,这样的新闻如何做到有价值、有内容、有品质?此外,农村新闻记者对“播听”之间认识不够,农民真正需要什么,什么能够对他们给予帮助,什么样的新闻能够反映他们的“心声”,他们的诉求是否在新闻中呈现?如果做新闻的人不了解这些,新闻报道又怎么能够做到“接地气”?此外,新闻报道单一,录音报道和“连线”等内容较少,从形式上看,也不够“接地气”。

二、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

1.“走农村”、“访农民”,新闻记者要始终在新闻的“第一现场”。要想让农村新闻节目受欢迎,一定要“走农村”。对于农村新闻记者而言,只有“鞋子上沾满泥巴”,深切地体验、感受、观察和发掘到农村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问题,才能找到农民听众喜欢和愿意收听的“痒点”;通过走访农民,了解农民所想、所求、所望,才能在其中找到新闻报道的有价值的“触点”。对于掌握的新闻线索,新闻记者一定要出现在“现场”,只有在新闻现场,才能充分、全面、准确报道,尤其是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新闻当事人,这也符合新闻报道的伦理。

2.多样化新闻报道方式,立体呈现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和变化,突出新闻报道的公共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对一些农村节目的考察,发现农村新闻报道的类型比较单一,消息较多,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新闻特写等类型偏少,甚至没有。不同类型的新闻写作,能使同一则新闻呈现出不一样的报道特色和风格,对听众而言,能从不同的新闻报道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针对农村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力求多样化和立体性,短消息的及时快速、深度新闻报道的入微细致、新闻特写的聚焦和放大、新闻评论的犀利深刻,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呈现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广播新闻的从业者要加强学习,熟悉多种广播新闻的写作,将消息、通讯、特写、专访、录音报道、评论报道形式,有机地融合在新闻报道中,丰富广播新闻的表达。除了报道类型的多样化,还要突出报道内容的“公共服务性”,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业生产需要,能够解决听众的实际问题,体现出广播新闻节目对农民听众的人文关怀,采写和制作这样的农村新闻节目,才能真正受到农民听众的欢迎。

3.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真正做到用“内容”吸引农民听众。新闻记者采写编评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品质。内容如何成为“王”?优质的内容来自新闻记者来自新闻现场的采访和报道,保证新闻的独家性和原创性;同时需要记者对新闻有独特的选取角度,并能深挖新闻价值,真正做到用新闻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作为农村新闻战线上的记者,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采编方法,不断创新节目的编辑和制作,使听众对内容有需求,对节目形式有喜爱,比如,“可以将新闻同期声作为引子,引出嘉宾的评论,通过嘉宾评论深度挖掘新闻信息,这是一种创新广播新闻节目的途径。”新闻不仅有“新鲜事”,更应该对“新政策”、“新规则”、“新趋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记者可通过专家连线和实地采访, “促使听众更加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收听的内容”。此外,广播新闻记者要运用新闻人的职业敏感和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对网络信息的使用要做好甄别。“有图未必有真相”、“有声未必是真相”,因此,在编辑和制作一些非采访性稿件,要对新闻的来源和信息做好核实。

结论

农村新闻采编工作要做到“接地气”,必须和农村亲近,必须和农民走近,必须和农业靠近,要深入基层,听农民心声,也要传递他们的声音,用他们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说他们的故事,让新闻采编从“泥土”中“长出来”,这样才能有“好故事”、“好新闻”,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采编接地气
浅谈校园广播记者新闻能力的提高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