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阜新代海墓地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2016-05-16李晓健,王立新

北方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拉哈高台下层



辽宁阜新代海墓地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李晓健王立新

〔关键词〕代海墓地葬俗文化因素过渡性遗存陶器

〔内容提要〕从阜新代海墓地陶器和葬俗、葬式的分析入手,对该墓地的文化因素构成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发现:该墓地包含有邻近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以及小拉哈文化的成分,但又很难将其归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文化。因而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地域上的过渡性遗存,称为代海遗存。

阜新代海墓地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代海村,是一处青铜时代早期的墓地①。墓地大致位于医巫闾山以北偏西的地方,自然地理位置上处于辽西山地与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文化上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高台山文化分布区的交界地带。因此,它展现出来的文化因素比较复杂,尽管原报告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对其文化因素构成,原报告并未细致地分析比较,也未作出文化性质的定性判断。本文尝试对代海墓地的文化因素构成进行分析,以期对代海墓地的文化性质有更加明确的认知。

一、陶器分析

代海墓地墓葬(62座)中出土陶器136件(残损不可复原者除外),灰坑(30座)、灰沟(4条)中出土陶器20件,共计156件。从陶器的陶质、陶色、纹饰与器形特征看应属于同一类遗存。陶器多为夹砂陶,鬲以灰褐陶为主,壶、罐、钵以红陶为主且多施红陶衣。器类以鬲、钵、壶、罐为主,还有盂、豆、甗、鼎等,其中甗(7件)全部出土于灰坑中。通过与周边相关考古学文化陶器群的详细比较,可将代海墓地随葬陶器分为以下四组。各群陶器所占比重,我们在“表一”里进行了统计。

A组包括绝大多数鬲以及鼎、甗,是源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因素,约占18.58%。以泥质、夹砂的灰褐陶为主。

代海墓地中出土的鬲可分为鼓腹鬲、筒腹鬲和直腹鬲三种,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地②和范杖子墓地③出土同类陶器的特征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大甸子墓葬以筒腹鬲为主,占总数的3/5以上;代海墓地则是以鼓腹鬲为大宗,接近总数的2/3。其中代海M1∶1、M2∶3、M46∶1鼓腹鬲,均侈口高领、圆唇,腹略鼓,小平足跟,与大甸子墓葬M35B∶1的形制特征基本相同。M47∶3筒腹鬲也与大甸子墓葬中A型鬲④的典型形制非常相似。有些鼓腹鬲(如M37∶3)形制整体接近夏家店下层文化同类器,但领部更高、腹部略浅、腹壁稍直、裆部为钝角的特点,又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同类器有一定差别。这很可能是由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鼓腹鬲发展而来的一种器形,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直腹鬲的形制特点。M20∶2筒腹鬲腹壁略鼓,足与裆部的风格接近鼓腹鬲;M26∶4筒腹鬲系大敞口。它们的特征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常见的筒腹鬲形制有所不同,但从陶质、陶色、总体形态看,还应当是源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因素。

表一  各类器物占全部器物百分比表

注:百分比数值为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的近似值

图一 A组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对比图1、11.甗(代海H10∶2 大山前IT413⑧∶5) 2、3、5~10.鬲(代海M47∶3 代海M1∶1 代海M20∶2 代海M26∶4 代海M37∶3 大甸子M303∶1 大甸子M35B∶1 大甸子M759∶6) 4、12. 鼎(代海M3∶3、大山前IF18W∶1)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此组中的鼓腹鬲这类器物,有学者提出这应当是受燕山南麓大坨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类因素(如王立新⑤等)。不过,鉴于代海墓地所处地理位置与大坨头文化分布区之间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相隔,鼓腹鬲这类器物不仅见于多个已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或墓地,而且有一定数量,时间上也有一定延续性,已成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群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赞成将代海墓地出土鼓腹鬲归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

代海墓地所见鼎为泥质黑陶,形制接近于大山前IF18W∶1⑥。H10∶2甗的残余鬲部,为夹砂黑褐陶,实足根,通体饰绳纹,形制特征也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同类器相同(图一)。

B组包括部分直腹鬲、素面甗、罐、壶、钵、盂、豆,是源于高台山文化的因素,约占30.75%。均为夹砂陶,以施有红陶衣的红陶为主。其中M35∶1、M55∶1钵,侈口圆唇、弧腹、平底的形制十分接近于平安堡⑦三期的A型钵。而M3∶1、M40∶1钵带竖桥耳,M8∶1、M45∶1钵圈足底部有瘤凸,此类形制特点也习见于高台山文化陶器群。同时,夹砂红陶或红衣陶、带有竖桥耳、口沿内抹斜的壶、罐以及素面、夹砂红陶的甗,形制特征均与高台山文化同类陶器特征相同。

以往多数学者认为直腹鬲应属于高台山文化的典型器类,这是有道理的。只是高台山文化居住址中所见直腹鬲一般体形较大,属实用器。而代海墓地出土直腹鬲体形较小,可能与作为随葬品有关,且足与裆部已产生些微变异。墓葬里还出土两件深腹碗形的豆,与高台山文化常见豆类器的盘腹特征有一定区别,但这两件豆的陶质、陶色及总体形制特点还是比较接近后者,也可归入高台山文化因素(图二)。

C组包括少量的罐、钵、盂,是源于小拉哈文化的因素,约占8.33%,形制特征与小拉哈文化同类器相近。此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其中灰褐陶比例略高,约占该组陶器的61.54%。需要说明的是,该组的钵主要是小钵,其近底部略收的特点,类似于小拉哈文化中常见的假圈足器的底部特征。M28∶4、H25∶1盂近底部略收的特点,也与小拉哈文化二期⑧的B型平底杯形似。还有一类单耳罐,竖桥耳上端高于沿面,且器形不大,形制接近于小拉哈遗址H0001∶10、H2034∶3杯。而此类杯是小拉哈文化⑨中的典型器。推测代海墓地的此类单耳罐应系受小拉哈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器形(图三)。

图二 B组与高台山文化陶器对比图1、2、17、20. 甗(代海H2∶1 代海H10∶1 高丽寨 郝家庄) 3、18、19. 罐(代海M56∶2 平安堡H3057∶1 东高台山80T1M76∶1) 4~6、21~23. 壶(代海M61∶4 代海M30∶2 代海M61∶2 平顶山M107∶2 高台山第二次发掘M745∶1 东高台山80T1M111∶2) 7、13. 鼎(代海M1∶2 平安堡T103④∶7) 8、10、11、13、15. 钵(代海M55∶1 代海M3∶1 代海M45∶1 平安堡H3053∶6 平安堡T112④∶6) 9、14.豆(代海M61∶3 平安堡H3038∶4) 16. 圈足碗(东高台山M74∶2 )

D组包括部分直腹鬲、罐、壶、钵、盂,在同件器物上往往体现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因素,可称为融合性器群,约占33.33%。此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多见红陶,而灰褐陶的比例较低。如代海墓地M23∶2直腹鬲,口沿外侧有一个高于口沿的竖桥耳,这种竖桥耳作风主要流行于小拉哈文化,但直腹鬲器形本身又系高台山文化的因素。该组的钵口沿内抹斜、折腹的特点,与高台山文化的钵类器形制特点接近,但整体器形矮浅的特点又类似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钵类器。该组的壶系夹砂红陶,陶质、陶色接近于高台山文化同类器,但侈口、斜直领、鼓肩或鼓腹的形制特点又接近夏家店下层文化同类器。故而推测,此群中壶、钵的形制特征可能融合了上述两种文化同类器的特点。此组陶器中的盂,形制特征接近于小拉哈文化的同类器,但口沿内抹斜的作风,很可能是受到了高台山文化器形特点的影响(图四)。

图三 C组与小拉哈文化陶器对比图 1、4、5.罐(代海M61∶5 代海M23∶1 代海M30∶4) 2、7.小钵(代海M31∶5 代海M48∶1) 3、6.盂(代海H25∶1 代海M28∶4) 9、10、12.平底杯(小拉哈H3064∶3 小拉哈F2001∶1 小拉哈H3014∶3) 8、11、13、14.假圈足杯(小拉哈H3018∶1 小拉哈H0001∶10 小拉哈H1004∶1 小拉哈H2034∶3)

图四 D组陶器图 1、2.罐(代海M3∶2 代海M9∶2) 3、4、7.钵(代海M9∶1 代海M26∶1 代海M30∶1)5、6.鬲(代海M23∶2 代海M56∶4)  8~10. 壶(代海M57∶2 代海M55∶2 代海M26∶2)

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器物(占8.97%),如甑、H27∶3豆等,目前难以明确其文化因素的归属。

二、葬俗分析

代海墓地位于山的南坡,墓葬均为东北—西南走向,有成排现象但不甚明显,周围开挖有防水沟。该墓地已发掘墓葬62座,除2座男女合葬墓外其余均为单人墓。墓葬形制多为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些有壁龛及二层台。葬式以直肢葬为主,少量屈肢葬。随葬品组合以鬲、钵、壶(罐)为主,其中鬲多位于下肢处,钵、壶(罐)组合多位于“龛”中。与相关文化的比较见“表二”。

代海墓地在葬式上,直肢葬有55具,屈肢葬有7具。就目前材料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以直肢葬为主,没有发现屈肢葬,而高台山文化的墓葬绝大多数为屈肢葬。可见,墓葬的葬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文化属性上的差异。但以此归纳和判断文化属性显然并不全面。因此,本文以人骨葬式为线索来分析代海墓葬的葬俗差异,或许有助于深入探析该墓地在葬俗方面的文化因素构成。

代海墓地屈肢葬墓中,只有M39、M41、M50的葬俗整体上最接近高台山文化的葬俗,但M39、M41为带“龛”墓这一点,有别于高台山文化墓葬,而M50的陶器组合也非典型高台山文化特点。因此并不能将上述3座墓葬简单归入典型高台山文化特征的墓葬。直肢葬墓中,钵覆扣于壶(罐)上(37座)和鬲位于下肢处(24座)均不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葬俗,其余的M6、M23则共出有接近于小拉哈文化特点的随葬品。可见,在代海墓地中同样难以确定出典型夏家店下层文化特征的墓葬。从葬俗方面总体观察,除去难以判断文化特征的11座墓葬(包括2座人骨葬式不明的墓葬、7座无随葬品的墓葬以及2座器物无典型文化特征的墓葬),几乎所有墓葬都是在同座墓葬中既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葬俗特征,又有高台山文化的葬俗特征(表三)。

表二 代海墓地与邻近文化葬俗比较表

笔者对代海墓地的葬俗作了更具体的分析,希冀能够更全面地揭示葬俗中所隐含的文化属性信息(表四)。

我们发现,在个体面向上,代海墓地与大甸子墓地一样,能鉴定性别的个体中,女性基本面向身体左侧,男性面向身体右侧,除面向上的3具和面向不详的2具外,只有3个个体与此相反。因此,这种现象或许有助于我们推断未知个体的性别。而这种习俗在多大范围内存在,是否具有文化族属的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三 以墓主葬式为线索的葬俗特征统计表

此外,可以观察到在个体骨骼保存较好的仰身直肢葬(M2、M17、M20、M27、M30)中,个体的脚掌骨皆偏向同一侧,上肢骨也均有不同程度偏向同一侧的倾向;而仰身屈肢葬中的M39,个体面向左,下肢屈向左侧,右上肢也弯向身体左侧。这种现象还暗示出一种可能:一部分原报告中定为仰身葬的墓葬实际原为侧身葬,是由于敛葬时或敛葬后不久尸体发生翻仰才形成仰身葬的表象。还有,代海M9、M33、M42这三座墓报告归为俯身葬,其实也有可能是下葬过程中尸体翻转所造成的。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葬中,发现有尸体被捆缚的痕迹,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很可能就在于保证尸体的侧身直肢姿势。

随葬器物组合上,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大多随葬鬲,随葬器物主要位于壁龛中;高台山文化则是钵覆扣于壶上,置于下肢附近,尤其是足部;小拉哈文化墓葬很少,组合位置不清楚。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代海墓地有31座墓中随葬鬲,但26座主要位于下肢处,仅5座位于“壁龛”里,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陶器的放置特点。有40座墓中的钵覆扣于壶(罐)上,其中明确的有38座,除M42置于南墓壁附近外,余皆置于“龛”中,放置特点则明显有别于高台山文化的典型墓葬。因此,从器物组合及摆放位置上,代海墓地融合了两个文化的葬俗,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

表四 葬俗统计表

采用二层台的墓葬有13座,约占1/5,除M1、M62外均为带“龛”墓,且M2、M3、M4、M5仅在墓壁长侧底部留有两个不甚规整的狭长二层台。二层台这种结构,在邻近的高台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均有发现,但比例都不算高。因此它的存在,在文化特征上的意义并不明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代海墓地中具有明确文化属性的墓葬中,几乎均是在同座墓葬中同时包含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高台山文化两个文化的特征,体现出一种融合性遗存的特点。

三、结语

文化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陶器群构成角度来看, B组、D组器物的比例相当,A组略少,C组最少。从陶质、陶色上看,壶、豆风格以接近于高台山文化为主,鬲的风格以趋近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未有一组陶器或文化风格能够居于主导地位。故而代海墓地遗存实际上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在此交融、碰撞而形成的,充分说明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从葬俗上看,由于代海墓地同时受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高台山文化的影响,因而在人下肢处和壁龛里都放有随葬品。但从器物摆放位置上来看,鬲多位于下肢处,而壶(罐)钵组合则多位于龛中。这显然既有别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又不同于高台山文化墓葬陶器的放置特点。即使是受夏家店下层文化影响而出现的所谓“龛”,也形制多样,自身特色鲜明。因而,从葬俗上也很难将代海墓地划归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高台山文化二者中的任何一个。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JJD780004)。

注释:

①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代海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3年01月。下文所引该墓地资料凡出自此报告不再另注。

②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③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敖汉旗范杖子古墓群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⑤ 王立新、齐晓光、夏保国:《夏家店下层文化渊源刍论》,《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⑦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⑧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第1期。

⑩ 王立新、卜箕大:《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几个问题》,韩国檀国大学校中央博物馆编《博物馆纪要》(13),1998年。

〔责任编辑、校对田索菲〕

Study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Burial in Daihai, Fuxin

Li XiaojianWang Lixin

The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burial in Daihai ,Fuxin according to the burial custom and burial form. The culture contained the factors of th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Gaotaishan Culture and Xiaolaha Cultur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ay the culture should be of any one of the cultures mentioned above. Perhaps we should call it the Daihai Relics with its transitional local feature.

〔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29-08

〔作者简介〕李晓健,男,1990年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王立新,男,1966年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30012。

猜你喜欢

拉哈高台下层
抓(“欻chuǎ”)嘎拉哈
"神州一歘"
危如累卵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有借有还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