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社会灾后的赈济特点
2016-05-16彭传怀
彭传怀
金代社会灾后的赈济特点
彭传怀
〔关键词〕赈济天灾金代普济院
〔内容提要〕 金代立国一百多年中,天灾人祸也多有发生,尤其面对自然灾害,金朝统治阶级对这些重大事故颇为重视,每当灾后多会采取各种挽救措施,以安抚一方受灾百姓,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这些灾后赈济措施呈现出诸多特点,当然也避免不了带有封建社会及时代的局限性。
金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金人在具有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繁衍生息,在人力改造适应自然的同时,金代社会发展也多有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史籍记载,这些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风霜雨雪冰冻、旱灾、虫灾(蝗虫)、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往往还会导致饥馑、疾病等社会灾难。每当天灾发生,金朝统治者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救灾赈济措施,以此降低这些灾难的危害,学界已经有多位学者对金代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采取的赈济措施进行过探讨①,也有学者对金代自然灾害发生时空分布及规律作了探讨,指出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有时候数灾并发,而且还表现出逐步蔓延、不断扩大的趋势②。面对频繁的灾害,金统治阶层采取的赈济措施也呈现出诸多方面特点,以下仅对此进行论述。
一、 采取的赈济措施灵活多样
金代统治的百余年间,自然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旱灾是金代发生频率最多的自然灾害,共发生69次,水灾53次,蝗灾35次,据《金史》的记载,金代共发生冰冻霜雪寒灾29次,而且还有其他灾害等多次发生③。面对突发的灾害,金朝官府会采取多种灵活的救灾政策。首先补给百姓急缺的衣物钱粮等物品,这样的例子《金史》中有多处记载。天会二年(1124年)十月,太宗下诏发宁江州粟,赈济“泰州民被水灾者”。官府的救济能力毕竟有限,为缓解当地的救灾压力,往往会迁徙灾民到其他地区就食。宣宗大安年间,“时耕稼既废,道殣相望,率琢州、定兴、新城户数千,就食东平”④。恢复灾民日常生活的后续措施有减免租税,政府借贷(钱粮,耕牛),修补公共设施(堤坝、房屋)等,例如,大定十二年正月,“以水旱免中都、西京、南京、河北、河东、山东、陕西去年租税”(《金史·食货志二》);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以千头牛赐陕西贫民⑤;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滹沱犯真定,“命发河北西路及河间、太原、冀州民夫二万八千,缮完其堤岸”⑥。官府力量不足时,会动员民间一切力量自救互救。对出资救灾者授予官职,或进行嘉奖,劝导鼓励富民及官吏出资救助灾民。《金史·章宗纪》记载,明昌二年(1191年)八月乙亥,“敕山东、河北阙食等处,许纳粟补官”;为了表彰酬赏救灾者,熙宗皇统四年(1144)十月,立借贷饥民酬赏格⑦。
二、 设立长期稳定的赈灾机构
当自然灾害发生后,临时采取各种补救赈济措施外,还有一些长期赈灾机构的设立,这从统治阶级层面给日后的防灾救灾提供了制度保障。“金代除各级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时,直接管理赈济事宜外,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管理赈灾、救济事务,有提刑司(后称按察司)、普济院、惠民司等。”⑧例如,始设于海陵王时期的惠民司(惠民局),章宗、宣宗、哀宗时期史料记载仍有惠民司的设置。《金史·哀宗纪下》记载,哀宗天兴二年八月“辛丑,设四隅和朵官及惠民司”,证明惠民司是常设机构。另有救灾机构常平仓等的机构设置。金明昌三年(1192年),设立常平仓,成为“永制”,说明金朝认识到了建立这样的常设机构的必要性。两年后,“天下常平仓总五百一十九处,见积粟三千七百八十六万三千余石,可备官兵五年之食,米八百一十余万石,可备四年之用”⑨。这么多储备粮,在灾年保证了灾民和军队的粮食供应。金代还设有都水监,“掌川泽、津梁、舟楫、河渠之事”⑩,此外还设置巡河官等职,以保水利建设,这些常设机构可以集防灾救灾于一体。
三、 救灾之事有时期望借助神力
注释:
① 武玉环:《金代的防灾救灾措施述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武玉环:《论金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周峰:《金代的赈灾与救济》,《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刘玮玮:《辽金时期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与政府的防灾救灾措施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② 武玉环:《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刘玮玮:《辽金时期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与政府的防灾救灾措施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③ 刘玮玮:《辽金时期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与政府的防灾救灾措施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④《元遗山集》卷28《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阎凤梧:《全辽金文》(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下同,第3075页。
⑤ 《金史·哀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下同,第379页。
⑦ 《金史》卷4《熙宗纪》,第80页。
⑧ 周峰:《金代的赈灾与救济》,《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⑨《金史》卷50《食货志五》,第1121页。
⑩ 《金史》卷56《百官志二》,第1276页。
〔实习编辑、校对阴美琳〕
〔中图分类号〕K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76-02
〔作者简介〕彭传怀,男,1980年生,黑河学院助理研究员,邮编164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