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及护理研究
2016-05-16邓光会
邓光会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 重庆永川 402160
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及护理研究
邓光会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 重庆永川 402160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对鼻饲反流误吸原因进行分析,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最终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进行分析后行针对性护理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吞咽困难情况,降低鼻饲反流误吸率,进而维护患者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老年梗死患者;吞咽困难;鼻饲反流误吸;护理
老年脑梗死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的几率较高,易产生呛咳现象,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在给予患者喂养时,若患者胃肠道功能较好,但存在吞咽困难问题,则对肠道喂养的方式进行应用[1]。实际情况中,采取肠道喂养的方式能够较好对患者的胃肠黏膜进行保护,维持患者的胃肠消化功能,避免在菌群失调的作用下出现肠源性感染问题,维护患者健康[2]。但是在给予肠道喂养时,若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鼻饲反流误吸现象,进而出现吸入性肺炎等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误吸原因进行合理分析,之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则能较好降低误吸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3]。本研究选取了100例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对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有32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龄为64-84岁,平均年龄为(74.0±9.5)岁;对照组中31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为63-83岁,平均年龄为(73.0±9.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给予病情观察、药物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对鼻饲反流误吸原因进行分析,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在鼻饲前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确保舒适性和正确度。依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胃管,并做好相应的固定工作。实时检测胃管的通畅情况,并做好更换工作。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避免出现胃潴留等问题。于鼻饲后给予口腔清洁,以更好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问题。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误吸率降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效:患者误吸率稍降低、临床症状稍改善、并发症发生率稍降低。无效:患者误吸率提高、临床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在采用针对性护理后护理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n(%)]
2.2 观察组在采用针对性护理后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观察和统计。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6.0%、护理满意度为94.0%;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8.0%、护理满意度为74.0%。由此可见,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更趋近于理想状态,对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进行分析后行针对性护理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吞咽困难情况,降低鼻饲反流误吸率,进而维护患者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出现鼻饲反流误吸的原因:①患者进食过程中体位不正确。②胃肠动力存在缺陷。③胃管未及时清洁。④鼻饲速度未合理控制。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的鼻饲反流误吸原因进行分析后行针对性护理能起到较好效果,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1]舒珍,董莹莹.老年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鼻饲反流误吸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4):59-60.
[2]徐书雯,罗姝旖,王宝萍等.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945-947.
[3]李红梅.老年脑梗死合并吞咽困难156例的康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46-5746.
R473
A
1672-5018 (2016 )07-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