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让廿八都木偶戏成为我的“独角戏”

2016-05-16口述金宗怀整理徐槊蔓江山市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6年8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独角戏木偶戏

口述/金宗怀 整理/徐槊蔓/江山市档案局

我叫金宗怀,1969年9月出生,是江山市廿八都镇枫溪村前山畈人。我出生在一个“木偶戏之家”,二舅公王加米师从廿八都木偶戏的“祖师级”人物黄小鹅、黄振松,父亲金春根与堂叔金庆廷也都会演木偶戏。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对提线木偶表演就非常感兴趣,一个人常常模仿着玩,后来也一直跟随父亲学习打鼓、唱木偶戏。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已经能单独演唱十多出折子戏了。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是在福建仙羊镇高洋村,当时我主要负责打鼓,由于第一次正式参与演出,不免有些紧张,生怕一不小心出错,让老艺人们笑话。幸运的是,老艺人都十分和蔼,一直亲切地鼓励我、指导我,我忐忑的心情才逐渐平复下来,与他们一同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演出。此后,一有上台演出机会,父亲就带我一同前往。1985年,我父亲带着我和福建浦城、江西广丰县的几位老艺人一同重建了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解散的木偶剧团,取名“团家班”,意为大家团结一致让木偶艺术重放光彩。

我除了跟父亲学习,还向小舅公王加怀学木偶戏,向堂叔金庆延学习司鼓等技艺。1988年,我父亲得了白内障,不方便再教导我,就让我拜福建省浦城县赣剧团的退休艺人周连兴(祖籍遂昌)为师。周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不仅细心教导我木偶戏中关于打司鼓、吹唢呐、拉二胡、做文场、做武场的方方面面技巧,还重视培养艺人的“德性”,时常教育我“做事先做人”,告诉我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比学一门手艺更重要。这样的理念对我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师从周连兴老师学艺的这段时间,他慈父般地关爱我,师兄们也很照顾我,大家志趣相投,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表演,这几年是我一生最快乐、最充实的时光。后来,我学有所成,就开始随父亲到浦城、广丰等地表演,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那个娱乐休闲方式十分匮乏的年代,提线木偶的表演深受大家喜爱。那时候为了看一场戏,村民不惜打起火把追十余公里山路,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不甘落后,演出现场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其受欢迎程度跟今天的明星演唱会差不多,而且每到演出之前,还会有很多“粉丝”跑来帮忙,十分热闹。我当时每天能赚十多块钱,每年至少要演100多场,收入比其他行业艺人高出一大截,非常风光。1992年,我还和福建浦城富岭艺人汤文源、江西洋口水南艺人刘文汗等合办了木偶剧团,在浙、闽、赣三省边界山区进行表演。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群众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观看木偶戏表演。就这样,提线木偶表演被渐渐挤出了市场,往日的热闹与繁华景象一去不返。2000年,每个艺人演出一天只能赚到20元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年也只能赚三四千元钱,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这点钱让艺人们难以养家糊口,大家纷纷转行。木偶戏不是一个人的戏,需要其他人配合,只剩我一个人也无法维持剧团。2003年,我的木偶剧团彻底停演,我只能偶尔给来廿八都参观的游客进行免费表演。

2010年,廿八都木偶戏的传承危机引起了江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廿八都木偶戏给予很大关注与支持。这使我有了更多表演木偶戏的机会,每个礼拜六、礼拜天我能在廿八都关帝庙广场进行固定表演,市、镇、乡、村也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演出邀请我参演,我还担任了廿八都民间坐唱班的老师,教学生学习木偶戏。另外,我又重新组建了廿八都木偶剧团,成为浙闽赣边界仅存的一个木偶剧团。

在实际操作中,我的木偶剧团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一是资金困难。现有的提线木偶用的时间久了,都已十分陈旧,很多已经损坏需要修复,但修复木偶需要裁缝、木雕师傅和专业染色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价格较为昂贵,至少需要资金近万元,成本我无力承受。二是老艺人相继辞世,难觅合适的年轻传人。我也曾经带过几个徒弟,但是都没有学成出师。这项艺术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兴趣,还要吃苦耐劳。我当年学习这种技艺的时候,每天天没亮就开始起床训练,周而复始,训练数年才有所收获,而现在愿意这样吃苦的年轻人太少了。三是传统剧目、唱腔、表演亟待整理。很多传统剧目都由老艺人口口相传,留存的剧本是手抄本,本子字迹潦草、存在错误,因而内容难以辨认。随着老艺人相继过世,许多廿八都木偶戏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目、唱腔、表演也将随之消失。

2009年,廿八都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廿八都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作为廿八都木偶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这一优秀民族艺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绝不会放弃它。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继续整理材料,编写剧本,传承戏剧。但是做这些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廿八都镇政府及文化、旅游各部门都已行动起来。开展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 各项宣传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加强报道力度;用摄影、摄像、刻制光盘等现代化手段,对廿八都木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加以整理记录;开办木偶戏学习培训班,争取培养一支年轻的传承队伍。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即将枯萎消失的木偶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廿八都木偶戏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

金宗怀(第一排左一)与老一辈木偶戏艺人合照

获奖证书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独角戏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木偶戏
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
话剧《乡村往事》的音响设计
脱欧不是英国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