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政府传播”课程的教学定位与建设模式探析
2016-05-14侯月娟
侯月娟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传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其教学定位与建设模式亟须立足当下社会环境及传媒环境进行新的探索和重构。本文从新媒体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出发,以“结构—定向”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政府传播”课程的教学定位与建设模式做以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传播;教学定位;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4-0037-02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发展走向深入的关键时期,更处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媒体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稳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一个新的途径和视角。基于此,“政府传播”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其教学定位与建设模式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建构。
本文试以“政府传播”课程为个案,立足新媒体发展的现实环境与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结构—定向”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政府传播”课程的教学定位与建设模式做出分析和研究。
一、“结构—定向”理论与“政府传播”的课程定位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时,其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结构—定向”理论的核心思想。因此,“政府传播”课程要实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构建学生合理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入手,有目标、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一)“结构—定向”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定向”理论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教学应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将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定向培养[1]。具体来说,一是结构化教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经验传递的人际交往过程,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对经验的掌握必须经过其自身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而形成相应的心理调节机制。也就是说,教学应当首先确立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为中心。二是定向化教学。要提高教学成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结构—定向”理论认为定向培养的作用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清楚知道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
(二)“政府传播”的课程定位
古往今来,统治者无不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施政理念、施政绩效来赢得“民心”,获取民众的认同和拥护。可以说,有效的政府传播有利于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及时化解各类危机。正是基于此,明确这门课程的建设定位显得尤其重要。
“政府传播”是中国政法大学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从连续几年的教学经历来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数量较多,他们在年级、专业以及选修目的上都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对学生选课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结构—定向”理论,将教师视为“学生心理结构的建立者和相关技能的定向培养者”,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政府传播”课程以独立于政府和媒体的第三方立场,秉持严谨、科学、规范的学术态度,从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宏观视角,引导学生搭建起政府“大传播”的心理格局和知识结构。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定向培养主要体现在教授学生关于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形象塑造、危机应对和国际传播、新媒体应用等实践领域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技巧上。
二、“政府传播”课程的建设模式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对通识课程的分析中曾经指出:“课程只是一个有形的骨架,其血肉和心脏必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相当难以估测的交互作用。”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识课建设的难点所在。笔者认为,“政府传播”课程的建设,应遵循“结构—定向”理论所阐释的规律,在引导学生构建起政府传播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基础上,从策略和手段层面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一)结构化:引导学生构建政府传播的心理结构
与知识结构
政府传播,从根本上说正是通过政治劝服等策略的运用,以传达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意图,在公众中达成共识进而实现社会认同。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传播的过程就是以政府为代表的传播主体对民众的说服过程。那么,“政府传播”课程的学习者,首先要构建起相应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才能进而具备对民众进行说服的策略和手段。
1.心理结构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政府的政治认知和价值判断。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传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证明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只有对其合法性提供强有力的佐证,才能最大程度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牢牢把握住控制国家的权力。笔者对“政府传播”课程的选课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范围访谈调研,结果发现,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关注度普遍偏低。有关资料显示,年轻人的“政治淡漠”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英国一项调查显示,仅8%的年轻人完全参与政治议程,超过半数受访年轻人对参与政治议题表示无兴趣。那么,“政府传播”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政府的政治认知。比如,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以及政府各个层级的部门设置,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定位和办事流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传播”课程在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政府的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政府行为的价值判断。《孟子·离娄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其中所说的民心之“心”,本质就是社会民众的政治心态,“是社会公众对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潜在的、自发的、不成系统但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这构成了公众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交融、新型公共领域以及新的政治参与途径都对每一位社会公民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那么,对本课程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设,需要特别注意将政治公正、政治和谐、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包容和政治效率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及政府进行科学、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2.知识结构化:以多学科视角搭建政府“大传播”的知识结构。“政府传播”的课程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搭建起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向学生简要、系统地介绍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并通过对案例、知识窗等方式的运用,强化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战性。比如,这门课程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中,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政治说服理论、政治修辞理论、政治认同理论是政治学领域的理论,公共外交理论则属于外交学的范畴,等等。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我们也注意选择不同学科领域的典型案例。以《政府危机传播》一章为例,我们运用了政治学领域里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美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个案,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美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三级体系及其运行流程,并与国内进行比照,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政府新媒体传播》一章中,我们通过介绍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媒介融合业务流程,让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二)定向化:从策略与手段层面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传播,正像在其他社会一样,包含了大量而多样的信息。但它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传播类型和传播媒体通常受到政府的控制”。那么,“政府传播”课程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就要着重从策略和手段层面来加强。
1.宏观层面:培养政府传播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西方,大众传媒一直是代议制民主国家试图牢牢控制的目标。NBC(美国广播公司)的资深记者皮特·阿内特因为在美伊战争中做了不利于美国的报道而被辞退,在政府利益与新闻职业原则之间,NBC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政府一致的立场。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是党的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是党的运转体系的一部分,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新闻宣传机构,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是国家开办的,报刊隶属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门或党群组织,没有私人拥有的传播媒介。因此,“政府传播”课程对学生的定向培养,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政府传播的规律,做政府传播的管理者和研究者。
2.微观层面:培养政府传播的参与者。“政府传播”的课程内容中,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危机应对、国际传播等是重点。教学过程中,我们邀请国务院新闻办等相关部委的负责人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有了直观、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学院还通过举办模拟新闻发布大赛,为学生提供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以《政府官员如何接受媒体采访》一节为例,课程共分“评估采访要求”“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期间的注意事项”“有效的电视出镜”四个环节讲授,详细列出实践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其中,“采访期间的注意事项”就要求学生掌握近20个注意事项,比如“一定要简洁。不要让重要的信息淹没在又长、细节又多的回答中。尽量用简短、清楚和叙述性的句子”,这种定向培养方式的效果比单调的书面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从“结构—定向”理论出发,立足目前高校在校学生的客观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构建起政府传播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并从宏观视野层面和微观策略层面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才能实现对“政府传播”这门课程的有效建设,达到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