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萧山新农村社区教育带来的启示

2016-05-14张红延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萧山学院社区

张红延

2015年12月22日至27日,河南省社区教育考察团一行来到浙江省进行社区教育考察学习,期间参观了宁波继续教育学院、宁波老年大学、萧山社区学院等。浙江省社区教育的创新理念、科学的运行模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全国闻名的杭州萧山区新农村社区教育,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致富增收的能力以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使我们感触颇深,由此也对河南的农村社区教育展开了一些思考。现对萧山社区教育的考察学习做一梳理,以期对我省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启发。

一、浙江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有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共36个县、22个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省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经济总量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做到县(市、区)、乡镇社区教育全覆盖,城区有电大的,社区学院依托电大系统,没有电大的,政府兴办城区独立社区学院,乡镇社区分院(教育中心)依托乡镇成校,已有1289所,村级社区学校有1283所。创建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9个,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县7个。社区教育组织体系健全,县(市、区)政府基本上都有领导担任社区教育领导职务,形成了自下而上重视社区教育的良好局面。各县、乡镇通过多种社区教育途径对农民宣传城市化发展理念、依法维权理念,为推动社会治理、农民致富增收、村民和谐安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萧山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制度保障

浙江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都能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把社区教育当作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顶层设计中。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出台了《关于开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普遍开展社区教育。萧山区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及时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就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区委办和区政府办联合下发了《萧山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施意见》和《萧山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任务分解》。两个文件操作性很强,不仅详细规定了社区教育的具体目标、推进步骤、方法措施、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内容,还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各部门,真正调动起了各部门的力量,促进了萧山新农村社区教育氛围快速形成。

(二)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管理

由于农村教育体系发育并不完善,农民的学习需求不是那么强烈,新农村社区教育在组织结构上比城市社区教育更为复杂。所以,政府的外部推动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市在探索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杭州市市政府设立由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综合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工作;县(市、区)政府具体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创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县(市、区)政府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设立社区教育办公室;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负责统筹;学校、社区分别建立校外教育领导小组和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杭州市初步实现了“政府推动力、部门协作力、市场运作力、社区自治力、群众参与力”相结合的“五力合一”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萧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由区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文教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区31个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成员。通过这一组织,把全区各条战线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促进社区教育网络的良性运行。

萧山区在推进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以萧山社区学院为龙头,以7所社区分院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形成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于一体的,兼具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

1.社区学院

目前,国内社区学院主要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依托区(县)电大,整合区(县)内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的社区学院。第二种是城区独立社区学院。这类社区学院一般是利用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资产重组、改建改造等方式建立的,也有由政府投资兴建的。

萧山社区学院属于第一种类型,是在电大萧山学院、浙江东南专修学院的基础上,整合全区所有高等教育资源,并拓展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功能,由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并管理,并行运转,体现特色性与整合性的特点,实行统分结合的领导体制。萧山社区学院在建立之初,就把服务农村社区教育、培养现代农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与办学特色,因此被百姓誉为“萧山农民家门口的大学”。

萧山社区学院设立三个职能部门,分别是社区教育部、继续教育部和社区培训部。社区教育部主要负责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规划、推广和研究,以及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市民学校的业务指导;继续教育部主要负责协调各成校的学历教育,负责与普通高校的合作;社区培训部主要是开拓新的培训领域,与区人社局、民政局、农业局等单位联合,负责全区政策性培训的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工作落实等。同时,也组织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萧山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有四个途径:一是经常性经费,萧山建立了区财政和镇(街)财政“1+1”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拨款制度。二是社区教育项目经费。三是政府购买培训,比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四是自筹,以社区学历教育学费收入补贴公益培训,以长板养短板。

2.镇(街)社区教育中心

镇(街)社区教育机构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阵地和重要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的作用和指导村、社区和辖区内企业、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作用,是新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萧山区镇(街)社区教育机构有两种形式:社区分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分院是区域性的社区教育协调机构,设在城区街道和中心镇;社区教育中心是镇级社区教育机构,一般是一镇一中心。两者在行政上是平等机构。区域性中心镇辐射五六个乡镇,在中心镇建立社区分院,作为区域内社区教育活动的召集者。

社区分院(教育中心)与原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这些分院和学校都是“四独立”单位(即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编制、独立预算),在业务上,接受区社区学院的指导与管理。社区学院根据萧山区社区教育年度计划或区政府下达的培训指标,再根据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特长,分配落实培训计划,帮助社区教育中心解决业务问题,并对培训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

3.市民学校

市民学校,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网络的基础,是联系市民的最关键点。

萧山区建立的市民学校采取三级管理机制,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作为成员,区文明办为牵头单位,负责市民学校的管理、考核、并建立区市民学校教学工作协调小组,安排落实市民学校教育内容。各镇也建立相应的市民学校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教学工作。名村、社区建立市民学习领导小组,并由村书记任市民学校校长。每个行政村建市民学校1所,社区根据所辖区域大小建市民学习1-2所。各村市民学校在镇(街)社区分院(中心)指导下制订教学计划,负责招收学员、场地安排、设备维护、授课通知等工作。

不管是原先的新农民教育,还是目前的新市民教育,萧山社区教育都是抓老百姓感兴趣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课程,为市民打造了“10分钟学习圈”,让市民步行10分钟能到街道社区分院,骑车10分钟可到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与电大互相推动、合作共赢,打造办学共同体,实现教育融合,同时还与浙江四大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当地的全国百强企业高管搞高端培训,为企业家互相交流和提升素质搭建了良好平台。

(三)构建科学高效的立体化网络

建立与完善立体化社区教育网络是萧山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特点,是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运行的基础。萧山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分院和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纵向社区教育网络日趋完善。随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全区各部门、单位参与社区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横向的社区教育网络也逐渐形成。

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天网,整合全区社区教育资源的地网和遍布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志愿者组成的人网形成了“天地人三张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纵与横两条线,天地人三张网”的立体化社区教育网络。

区社区学院年初研讨谋划该做什么、怎么做,通过社区教育网络,协调分配目标任务,社区分院或教育中心各自确立自己的目标群体,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萧山,社区学院一般以学历教育和高层次职业资格培训为重点,镇社区教育中心以成人高中学历教育、后备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而市民学校则以思想道德、休闲娱乐等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培训为主。立体化社区教育网络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纵横贯通、资源共享,使社区教育机制科学高效运行。

(四)以大教育观为引领,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萧山通过建立纵横贯通的立体网络、构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普教、职教、成教、高教等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电大系统优势,提高社区教育的师资水平,补充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利用电大学生资源,建立一支朝气蓬勃、不断壮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同时,发挥电大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与国内高等院校联合举办远程学历教育等,开展了包括学历教育、后备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思想道德教育、休闲文化教育等,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各类教育和培训,发挥了社区教育的最大效能。

(五)围绕产业创品牌,项目建设促发展

萧山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而变化,把社区教育的重点由新农民教育向新市民教育转变,把新市民教育打造成为萧山社区教育的新品牌。注重围绕特色产业或特色文化,创建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使社区教育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得以创新,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萧山区围绕当地产业开展的品牌培训有很多,如:绿化、餐饮、营销、水果栽培、羽绒加工等特色培训,为当地农民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真正形成了一镇一产业、一镇一中心、一镇一品牌。

萧山社区教育以农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和湘湖大讲堂为载体,构建“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的教育模式。同时,社区学院或市民学校利用“数字化学习港”“万名农民进课堂”“做一个幸福的城乡人”“科普进万家”等项目建设,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地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由教育部门和社区学院牵头,各乡镇争相申办启动仪式,各分会场都要申报各自的活动项目,每个镇都有主题日,活动结束后还要接受上级评估。至今活动周已开展了15年,每年都在提升内涵、创新形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萧山区社区学院确立了教育科研课题化的工作机制,通过举办科研骨干培训、发布实验项目课题指南等形式,指导全区的社区教育研究。近年来,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出版了花木培训、绿化工、园林工等培训鉴定标准、果木栽培技术等特色教材11套。编写了包括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钓鱼养生、美发美容等内容的市民闲暇读本45套,极大的丰富了市民闲暇生活,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基本实现“用实用技术致富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用现代经营理念引导农民(培养商人)、用现代技术改造农民(培养工人)、用现代文明武装农民(培养市民)、用科学文化提升农民(培养文化人)的社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河南农村社区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等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要求,到“十三五”末期,全省转移就业规模将达到3100多万人。到2020年,建设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品牌基地。《规划》明确了目标,通过开展培训将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到2020年,力争使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一人、一技、一业”。抓好农民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但仅抓好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提高农民生存生活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抓好学习型新农村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才能加快河南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面对巨大的服务群体,河南的农村社区教育任重道远。

第一,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各级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加强全省社区教育工作的文件,制订目标任务、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指导一级,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各部门要有检查、督导、考核和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长期性、稳定性、持续性。让基层工作者工作有依据,经费有保障,事业有奔头,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建立全省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把社区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市(县)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中心)为骨干、居委会(行政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做到省级主导,市(县)、街道(乡镇)、居委会(行政村)三级联动。要成立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负责人,召集各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把各条战线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参与社区教育,对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进行工作指导、任务分配、资源统筹,促进社区教育网络的良性运行。要重点扶持乡(镇)社区学校和村级教学点的建设,落实乡(镇)社区学校教师编制和财政保障机制,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市(县)、政府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投入社区教育,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每年县、乡(镇)政府对社区学校的经费投入不少于10000元。

第三,抓好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农村社区学校按社区人口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原则上乡(镇)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不少于3 人。把赋闲在家的教师或社会能人、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做为兼职教师队伍的主体。加强社区教育专干的培训力度,更新其学习理念和工作理念,提高其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确立教育科研课题化的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既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正确的依据,又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服务水平,使社区教育工作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第四,搭建全省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平台,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尽快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建设。利用电大系统或其他网络资源或平台,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为基层和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或部分学习资源向居民免费开放使用。着重加强乡(镇)社区学校、农村教学点的数字化建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五,以项目为抓手,搞好全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项目建设,抓好全省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学校(社区学校)的评选工作,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提高社区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进全省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进一步深化。

第六,社区学院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对乡(镇)社区学校、农村社区教学点的工作指导。顺应城镇化发展形势,服务特色农业,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培训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面向城乡社区居民开展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好省级、市级“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节”等大型活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培育一批“终身学习之星”,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在乡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法制、科普、公民素养、人文艺术、体育保健、生活休闲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培育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河南农村社区教育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准自身定位,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享。除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还要常期开展与政府顶层设计契合度高的社区教育活动,使社区教育潜移默化地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农民综合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社区教育才会更有地位、更有作为,成为政府离不开、百姓热烈欢迎的民生工程。

猜你喜欢

萧山学院社区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回首向来萧瑟处
把萧山花边打造成一张文化金名片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