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2016-05-14曹丽翠
曹丽翠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新课程研究
一、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1.转变教学观与知识观
历史教师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转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就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要兼顾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及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养成,要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活动式、问题探究式、讲授引导式教学。
2.转变师生观和主体观
在教学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组成要素,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在课改前,教育界存在“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在课改后,谈论也日趋激烈,出现了“双体论”“过程主体论”等几种不同的观点。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教师不能将自己绝对化、权威化,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而要放下所谓的“架子”,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构建友好、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主动向学生请教,实现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效率。
3.转变人才观和评价观
正确的人才观和评价观对于有效教学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新课程改革后,改变了这种选拔和区分人才的方式,突出了评价的作用。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科学的人才观念和评价观念:在评价观上,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考查,又要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有定性评价,还要有共性评价;在人才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能把范围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只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人才。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实现从静态人才观向动态人才观的转变。
二、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上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由于教师长时间讲课,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有效集中,出现了分心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灌输知识,不仅使课堂气氛枯燥、无味,还降低了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过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过多。如果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硬塞给学生过多难以理解的知识,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还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学效率降低。高中历史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合,就会出现上述问题。
3.教学手段传统
传统教学手段就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没有多元化的教学因素,且讲课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组织性,历史知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也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
三、进行有效教学的建议
1.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从技能与知识、态度与情感、方法与过程等几方面考虑,结合历史课程来确定总体目标。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细化课标要求,制定出可测量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围绕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来制定,让学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第一个革命政权的意义。
首先,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考虑到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其次,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层次清晰,引导学生从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全过程来认识辛亥革命的作用。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并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契机。
2.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使用。历史教材是一种基础资源,教师在备课中,教材的内容是最准确、最清晰、最简洁、最基础的载体,是学生最方便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要以历史教材作为备课的核心。但教材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历史课程需求,科学、合理、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实现对教材的超越,引导学生学好历史。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扩展教学内容,引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在正式上课前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完成知识的扩展。例如,教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电影《南京!南京!》,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同身受,正视历史。
3.设计教学过程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但如果教学过程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营造一个具有真实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内容时,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情境:当时城里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教师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必然和具体要求,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理解和把握好这一历史事件。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历史知识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获得,教师要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和行为。
再次,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新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需要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出现垄断和专制的行为,要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可以设定论题“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让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加深学习印象。
最后,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教育需求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电视、电影、录像、录音、模型、实物、图片以及语言等,将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感人、形象、生动、具体,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工业革命”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影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不断改革,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一定要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历史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赵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7).
[3]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万川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J].速读·下旬,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