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走进生命的学校

2016-05-14秦晓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变革教学方式

【摘 要】课程基地的建设应该和教改实验相得益彰,基地建设为课改提供契机、搭建平台,而课改则促进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我校基地建设有效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师发展,推进了课程建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体经验经由合作学习而得以分享的教育教学新常态正在形成。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68-02

【作者简介】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9)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正如一个人不能没有思想一样,一所学校不能没有精神。近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办走进生命的学校”这一核心价值追求。

对学生而言,路过他们生活中的人很多,而我们应该成为走进他们生命里的人。为此,我们“软硬兼施”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硬”的一手是推进“三馆两吧一街一中心”校园文化提升工程的建设;“软”的一手是踵武前贤、赓续文渊,重新凝练“一训”“三风”。为此,我们组织了30多个学生社团,开发了60多门校本课程,提供了200多个研究性选题,让学生广泛参与,发展个性;同时,利用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微电影节和好声音大赛、吉尼斯大赛等“五节两赛”,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自我的平台。学生的确得到了发展,也展示出了应有的活力和风采。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文化的重塑才是根本。于是,转变教学方式,改善师生关系,成为我们的战略选择。

2012年起,我校启动了“做学教”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以“自己做、一起学、教别人”的九字策略和“温故知新、以学定教、精讲多练”的三大铁律为纲,以许亚慧、王静等为典型示范,揭开了课改的序幕。这一教学方式让教师站到了学生背后,处于暗示和旁观的地位,看似是师生位置的变化,其实质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生态的改善。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基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着眼于构建安全、平等、发展的课堂,让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人,进入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场域,实现生命在场。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开始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意为“奔跑”。二者合一,我们认为,理想的课程就是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跑道上奔跑;换言之,就是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课程。

因此,更充分地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载体和多元的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便成了应有之义。我校于2012年开始筹建汉画像石馆,当时的出发点是与校史馆、中华文明馆联动建设,形成一个从学校到家乡到祖国三个层面的德育和学科课程资源体系。2013年通过申报,该项目被遴选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2015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课程基地建设优秀项目。将来,我们打算把它进一步升格为中学生博物馆。

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和“做学教”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相得益彰,基地建设为课改提供了契机、搭建了平台,而“做学教”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则促进了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具体来说,基地建设取得了以下成果。

1.丰富了教育资源。

以展览作为教学内容,把课堂“搬”到汉画像石馆,馆方作为“提供者”,学生作为“参与者”。在参观前,学生分头搜集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参观时,学生讲解员根据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把展览内容与他们正在学习的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融合起来;最后通过学生的观后学习汇报完成教学。此类方式,能真正做到课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多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均围绕汉文化特别是汉画像石做文章。无论是“栋梁”雕塑,还是艺体教学大楼腰封“剑舞图”,抑或是“孔子问道图”石屏风,乃至紫藤长廊、蝴蝶池桥廊雕刻,无不体现汉文化元素。

2.改善了学习方式。

读图时代、“互联网 ”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基地建立了拓片陈列室和数字资料库以及强大的动手实验创新工作室,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主要依靠书本和教师讲授的途径,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被克服。实践、探究、合作、对话、网络学习等更多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崇德尚义、群体优先、进取有为的文化自觉,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素养而使学生获益终身,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汉画像石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值得学生去探究和对话。比如,从历史的角度看,汉画像石能反映出汉代的经济、民风、民俗等历史方面的诸多元素。教材上只有学理,只呈现知识,毕竟不直观、不具体,而汉画像石则提供了一种具体可感的认知载体。比如,从美术的角度看,汉画像石中的版画技法、意象表现手法等很值得学习;再比如,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汉画像石的画面呈现打破了常规的时空概念,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促进了教师发展。

课程基地建设赋予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让教师与课程基地共同成长。教学实践活动是课程基地工作的切入口,随着课程基地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将有利于教师建立并强化目标意识、规划意识和推进意识。这些,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已有的“大家讲坛”“彭城名师讲堂”“名师在线”等平台,以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课改顺利实施。《铁笔丹青大汉气象》等一批校本教材的产生本身就是相关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实践、成长的结晶。

4.推进了课程建设。

我校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已经开发开设了“汉文化解读”“汉画像石艺术解读”“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汉代三绝”“汉代古乐舞”“汉代车马文化与制作”等十几种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依托基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斐然。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发“人文学科教学中的汉画”“汉代车马3D打印”“汉画像石考古”“汉服制作”“汉画像石故事新编”“汉画绘画”等校本课程。同时,将深入研究“做学教”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基地建设的互动方式,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体经验经由合作学习而得以分享的教育教学新常态。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变革教学方式
卷首语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