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6-05-14张厚玲
【摘 要】习语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提炼出来的最通俗、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丰富多彩的习语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授习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字】德育;习语教学;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47-02
【作者简介】张厚玲,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Thoms Hill Long (1979)在他的词典里简要地说明了英语习语的特征和种类,包括成语(set phrases)、格言(saying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谚语(colloquialisms)、俗语(proverbs)等。英语习语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言简意赅,文化内涵丰富,富有民族特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英语教师可借助于习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端正人生观,培养优良品德,培养思辨、创新和科学精神。在习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说教,而要通过具体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Shaaban(2005)提出了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的5个原则:分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明确阐释、教师以身作则、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利用习语进行文化渗透得到不少教师的肯定与践行,但寓德育于英语习语教学中鲜有所闻。英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利用习语教学进行德育自然渗透。鉴于此,笔者在教授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时,尝试在英语习语教学中开展德育“育人”。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英语习语,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冯德正(2015)认为:价值观通常不是直接呈现在教材中,而是“隐藏”于复杂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载体中。《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便于挖掘各种德育切入点。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例如,教材的前6个模块涉及校园生活、成长烦恼、健康饮食、神奇之谜、旅游探险、体育运动、宣传广告、科技发展、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中西文化、世界组织、幸福与健康等。这些教学内容既是语言知识的载体,也是情感态度、社会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的载体。笔者充分利用与这些素材有关的英语习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升华人文素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修养,既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又能得到精神洗礼,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开展模块六第三单元(简称M6U3,下同)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主题单元教学时,本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外国文化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习俗、传统,对文化差异性采取欣赏、包容、接受、借鉴等态度。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同时,不对外来文化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要有选择性地吸收,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人。
二、选取与单元主旨配套的习语,引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高中生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引导他们,加强道德自觉的修养和学习,成为一个高尚、有道德的人;要懂得现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初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将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与国家利益。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具有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较强的自理生活能力。作为求知者,学生还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单元主旨配套的习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模块六第二单元(简称M6U2,下同)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的 Reading板块前,笔者利用下面两个习语Everyone is the master of his own fortune./To strive,to seek,to find and not to yield.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幸福,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升华习语的内容。此外,通过单元的Word Power板块呈现的部分习语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幸福。因幸福感常与个人情感起伏变化相关,为引导学生正确地控制自我的情绪,我采用与“sad,happy,angry”等关键词有关的一些习语,用投影呈现例句,给学生提出了三个任务:(1)学生开展结对子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猜测习语意思的任务。(2)以结对子合作的形式表演、模拟出这些情绪变化的习语;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展开对话练习,如小商店里店员和顾客的对话,让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文明礼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3)小组先探讨并小结个人对幸福感的理解,然后利用习语来表述一段话。有小组合作谈论做铺垫,学生完成任务比较顺利。学生的发言很好地引导全班树立责任意识,力求做“做事踏实、勇于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三、通过阐述、讲解、告诫等方式,引导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
整个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在不断变化,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烦恼,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的引领。在教授M1U2 Growing pains的阅读板块时,考虑到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来自学习、老师、父母、同伴以及社会等层面的烦恼与困难,笔者给学生提供的习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等等。通过阐述和讲解,勉励学生应自强不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另外,在进行该单元的Word Power 板块教学时,笔者利用colloquialism(俗话,口语)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成长的烦恼。这些习语都体现出人际交往的“普世价值”:a wet blanket其实是一种隐性批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立场,让学生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可取;be all ears是一种显性褒评,教师要引导学生支持、效仿可取的行为;在成长的过程中,高中生要学会倾听(be all ears);要学会与同学分享,替同学的收获或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而不是泼冷水,令人扫兴(be a wet blanket);要善于克制自我的情绪,遇事不要过于急躁或者过于轻视(Its a piece of cake);等等。在处理这些俗语时,利用课件呈现例句(Task 1),让学生连线;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猜测意思(Task 2),并最后给出相关的英文解释;最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该怎样与班级同学相处(Task 3)。
四、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培养思辨创新能力与科学精神
Lipman(1995)指出,有效的道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Buchori(转引自冯德正,2015)认为,品格或道德教育要使得学生理解是非对错,在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引导下,在情感上认同正面价值,并自觉践行正面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教育学生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演讲、辩论知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思考、独立提出见解等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德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对一个具有现代社会文明素养公民的必然要求。
笔者在教授M5U2 The environment阅读板块时,引导学生辩证性地看待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暂时地来看待事物。下面的这些习语A man may talk like a wise man and act like a fool;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More haste, less speed等都可教育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辩证分析,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创新地解决问题。
总之,为了很好地在英语习语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上课记笔记外,还可通过小组探讨、设计比赛、创作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对习语的掌握。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与摘录,然后通过“我的微课我做主”的形式,自主选择习语并设计形式不一的活动开展5至8分钟的授课,专题探讨英语习语以及对个人人文素养提升的影响。
当然,利用习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方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蔷. 理解与实施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02).
[2]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LONG T H, eta1.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79.
[4]SHAABAN K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ESL/EFL Classroom[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05(02).
[5]冯德正.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道德教育:正面价值观的多媒态语篇结构[J].外语界,2015(05).
[6]LIPMAN M. Moral Education,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for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99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