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语文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思考

2016-05-14周晓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乡土文学

周晓音

摘要: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学语文课程,要在高职教育中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乡土语文能让高职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在丰厚的地方文化中汲取养料,为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注入内涵,使学生悦纳工作,创造精彩。

关键词:乡土语文;地方文化;高职教育;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05503

高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育人环境中,“大学语文”这门传统的课程如何改革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大学语文”要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使之快乐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因此,我们开始乡土语文的教学尝试。

一、寻找高职“大学语文”的地方文化视角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开设,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高职“大学语文”弱化的现象久已存在,一方面是“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减少,甚至难以进入必修课,只凭借一些语文教师的“坚守”,在公共选修课上开设一些与语文相关的文学欣赏、影视欣赏、应用写作课程。这种现象一是来自于一种缺陷的教育理念,认为高职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教会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忽略文学、文化在一个人身上促进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来自于教育本身的问题,应试教育已经使语文教育落下了病根,不少学生感觉语文是枯燥而不是新鲜、有趣和美好的,不爱学习语文。结果是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降和文化素养缺乏,一些学生在设计中思维局限,材料单薄;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贫乏,文字多有错误;一些学生缺少应有的职业人格。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在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无疑需要关注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价值观念、审美眼光、趣味修为,其中语文是一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

紧接而来的是如何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问题。我们要从教育的对象去思考,寻找“大学语文”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国发〔2014〕19号文件),在人才培养上,高职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的社会经济,他们应该是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在学习上,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非常投入,喜欢接触,喜欢动手,喜欢展示,而对于学科化的“大学语文”望而生畏。经过思考,我们在表现地方文化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了可以利用的东西。首先,名人名家表现地方文化的经典作品文字是规范的,审美的,文学的想象性能给学生职业发展插上翅膀,是可以进入教材的;二是描写的地方风景、风俗、人物,对于学生来说是亲切的,它不只是一个铅印的文字,而是可以感受得到,甚至触摸得到的;三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是有价值的,文学承载的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因为“文化是一定人的文化, 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 他既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适应和延续着某种特定的文化, 又能动地作用于文化环境, 创造和生产着新的文化”[2]。学生若能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吸收地方文化,进而在今后的就业创业中交流文化、创造文化,这样的学习自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始高职乡土“大学语文”的探索,编写并出版文学读本《品味浙江》,选编了61篇名人名家的文学作品,组成风骨卓立、江南烟雨、风俗画卷、千年一回、城市密码五个专题,在本校的高职学生中进行教学。

二、乡土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

我们在会展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又在全校开设了“跟我游——文学中的浙江”(乡土“大学语文”),都以《品味浙江》为教材。

1开放性教学活动拓展文化容量

大学语文的文化属性,使我们可以很好地组织这门课程,让更多的文化容纳进来。我们运用《品味浙江》作为教材,但是在课程的设计上是开放性的,一是会展专业增加“大学语文”(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王艳玲、杨巧云主编)教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读本,弥补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局限;二是每个学生制作PPT“我的家乡”,激情演讲家乡的人物、风光、风俗、美食,相互交流,变成了“教材+”;三是现场教学,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参观郁达夫纪念馆,游览西溪湿地,拓宽课堂。学生对现场教学活动特别感兴趣,往往表现得兴趣浓厚,交流热烈。同学说:实践活动“使我们更贴近生活中的文学,文学来源于生活,感动来源于观察”。学生对自己直接接触到的东西印象是深刻的,这份感动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2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效益

我们不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教学的施授对象进行训练,而是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跟我游”这个“我”,既是老师,又是作家,还是学生,“我的家乡”就是由同学主讲主导。为了演讲,每个同学都要搜集材料,制作PPT,走上讲台进行交流,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做得很快乐,文字组织、口头表达得到训练,提高了自信。一位同学说:“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每个人上台讲述自己的家乡,来到大学已经是第二学年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上台讲述,向其他人介绍自己,这对于大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利于增长自我的信心。……积极、自信勇敢地面对一百多的陌生人,不怯场,这种行为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推进作用。舞台虽小,未来很大。”一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的汽修专业的同学说:“大学期间,我学习了‘跟我游——文学中的浙江这门课程,……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受益匪浅,表达和交流更加准确易懂,同事都觉得和我说话很有趣很轻松,感谢这门课程。”我想,这是流淌在文学作品中的睿智、风趣、美好的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结果,也是他们自觉锻炼的结果。另外,同学在参观活动之后要写微博,用年轻人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把感悟写出来,参观活动又得到了一次深化。

3人文知识影响职业人格与能力

教学中,我们努力发掘作品中各种有意义的元素,让“大学语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人文基础: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徐志摩的“单纯信仰”(爱、自由与美)、丰子恺的艺术人生、温州人走世界的集体群像都能给学生以一种理想、拼搏与价值的启迪,同学说,他们“让我拥有了一颗向前推进的心,让我树立起了一种永不言败一往无前誓要成为一个在专业方面成为标杆的理想”;山水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民俗的多元与美丽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有一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向我们讲了她的故事:“就在最近一次logo设计中,我运用了这个公选课上一个地方的景色给我带来的灵感。这个灵感在我看来很好,于是我很快地设计出了这个logo。”“设计就是这样,一花一草一木都会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学了“跟我游——文学中的浙江”让我的事业再一次得到了提升,我相信在这个公选课上学到的东西我以后还会运用到。”“大学语文”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已经积淀在学生身上成为素养,迁移到专业发展当中。

另外,会展专业的大学语文课,我们尽量联系与作品相关的展会,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山水风光,联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展览;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5月19日”的开始之游定名为中国旅游节的旅游日;郁达夫《西溪的晴雨》描写西溪水乡风光,“花朝节”“龙舟节”就出现在美丽的西溪;王羲之《兰亭集序》与修禊的民俗活动有关,又直接诞生了书法节;周密的《观潮》描写南宋杭州的观潮盛况,观潮已经成为现代著名的节事活动,等等,努力沟通文学、历史、文化与会展的联系,启示学生策划会展活动的思想。我们对98位会展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关于“大学语文”对于专业学习作用的问题(可以多选),结果是:(1)成为会展策划的素材45票;(2)为设计带来灵感35票;(3)提高了审美能力85票;(4)为文案的写作能力打基础46票;(5)其他:2票。这一反馈让我们感到欣慰,从一个角度看到了乡土“大学语文”的价值。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高职语文

1构建乐学的“大学语文”——为学生获得工作乐趣助力

“愉快”是人生最渴望也是最宝贵的东西。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1]“大学语文”要为提升学生的职业快乐指数助力,因此,要构建使学生乐学的“大学语文”,使学生亲近文学,继而悠游于文学的乐园之中,让文学的美妙对抗专业学习与职业工作的枯燥与繁琐,享受职业过程的美妙。一位理工科的同学告诉我们:“我从不认为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文学,因为我想,它已经刻进我的骨子里。在选择机械这个专业以后,我想大概,只有文学才能不使我迷失在机械的荒漠之中。人总是需要一点幻想的。”可见文学的神奇。要构建乐学的“大学语文”,我们首先要把握乡土语文的美感:乡土语文承载着学生家乡美好的人物、丰富的色彩、美丽的风俗、传奇的故事,作品中又渗透着高扬的情感、诗性的生活、自然的节律、奇特的想象,把这些美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学生的爱美之心愉悦地接受它们;其次是把握学习方式上的快感:乡土语文内容与形式足够地美好,还必须要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跟我游”就是让学生可以听,可以看,可以做,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感触文学到被文学感动。如果可以做到美感与快感并行,学生就不会对大学语文隔膜,文学也将一直陪伴着他们,激发他们对自然、对工作、对生活的浓烈兴趣,从而享受服务、生产过程的快乐,人生充盈着美好。

2构建有内涵的“大学语文”——为学生构筑工匠精神给养

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在2015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送给毕业生一句话:“职业理想或者职业梦想,加上工匠精神,一定会成就你的事业人生!”这位校长是懂职业教育的,他知道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3]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一项专业技术,这是未来立身社会的本领,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种“魂”,就是工匠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乡土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作品名称是什么、作家是谁、风景在哪里这些知识性的东西,更在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执著理想,认准目标,富有定力;在于为学生打开文学之窗,培养阅读的兴趣,使文学一直守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于造就学生美的眼光、美的情感、美的态度。总之,通过语文的阅读,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力量获得健康的引导和高强度的激发”[1]促进精神的发育,在职业工作中砥砺奋进:商业营销注入文化,客户交流带着情感,做产品不仅是做成有形之品,而是追求做得更好,成为精品、艺术品,尽善尽美。

3构建贴近专业的“大学语文”——为学生未来职业成长奠基

“大学语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具有通识性的特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共同的人文性教育,又可以各有侧重,如学前教育的学生,注重大爱之心的培养,袁枚的《曹娥庙》、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丰子恺《我的母亲》、陈祖芬《邵逸夫的名人档案》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艺术设计的学生,需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中获得创作灵感,可以《与吴均书》(富春山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天台二女》(刘阮遇仙)等描写江南风光、爱情文化的作品为主,也许日后能够成为设计中的元素;旅游学院的学生多学习“江南烟雨”“风俗画卷”中的作品,丰富导游、会展、休闲管理的内涵;理工科的学生,可以多学习一些关于人物的文章:卧薪尝胆的勾践、铁骨铮铮的鲁迅、打造电影王国的邵逸夫等等,激励他们做个有目标的人、坚定的人、踏实的人、创新的人。“大学语文”与各个专业的结合,角度和层面是多样的,说到底,是给学生的职业成长打底子。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在课程体系上侧重专业技能课程是必然的,但“大学语文”在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文化底蕴”的培养功能,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尝试“乡土语文”,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亲近感,使地方文化更好地进入他们的视野,期待他们带着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精神成人,创造生发新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小平.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102篇人文素养经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45,46,6.

[2]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

[3]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EB/OL].http://money.163.com/15/0323/11/ALD0JM15002552IN.html.

Thoughts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hinese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ocal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Local Culture

ZHOU Xiaoyin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311402, China)

Abstract:As a course that promotes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ollege Chinese must ser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occupy its own pos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ocal Chinese allows students to learn joyfully in their familiar environment and expose them to the rich local culture, injecting connotation to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enabling students to work happily and create excellence.

Key words:local Chinese; local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raftsman spirit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乡土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乡土中国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