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环境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6-05-14沈小雯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发展

沈小雯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高度,充分显示了生态环境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因此,研究生态环境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制度;合理创新利用科技等途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4403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走科学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论述,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在我国当前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代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但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随着世界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反过来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1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的契机,利用自身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低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据统计,从1978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前,中国持续保持了平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中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总量不高,人均占有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过长期持续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在满足传统工业的发展上日益捉襟见肘。加之随着国内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部分传统产业已向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生态民生问题凸显,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和期盼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公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从2013年开始,“雾霾”和“PM2.5”成为国内公众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十八大”之后,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这个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公众对精神文化、社会民主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期盼正不断提高,并开始正面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长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传染病和跨界纠纷等问题,必然促使作为“第三方”的社会公众要求政府关闭或搬迁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城市、尤其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监督企业等社会主体严格遵守国家排放标准和指标等。

3生态壁垒关卡重重,国际社会绿色新安全观的推广应用

生态壁垒,即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2]。生态壁垒包括:生态关税制度、生态技术标准制度、生态环境标志制度等,其本质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环保技术、环保标准的缺陷,一方面,将发达国家国内关闭或受限制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减少本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定高生态关税和生态技术标准,严格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造成发展中国家商品在全球贸易中竞争力不断下降,产生贸易逆差。生态壁垒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这就对中国当前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生态环境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更加凸显。

二、生态环境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成因探析

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国内社会主体环境有偿意识不足;对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中没有合理规避其反生态风险;以及当前中国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都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费,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升级。

1生态产权不明晰,公众的环境有偿意识不足

尽管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距离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仍是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因此,对生态环境的消耗在所难免。但受传统经济学环境资源可以无限供给的假设思维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公众的生态价值观滞后,环境有偿意识不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容易陷入“公地悲剧”。“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3]生态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其相对价格自然会不断提高,而现有的环境资源无价制度造成了消费环境资源的私人边际成本(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收益)之间的巨大差异,加之国内生态产权的不明晰,更容易造成环境资源的竞争性抢夺和生态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科技“双刃剑”的过度使用和创新不足的矛盾困境

生态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环境资源所造成的;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必然造成这三者内在矛盾的不断升级。“势所必然,当人们看清后果时,危害已经酿成,对新生产技术的大量投资已经积重难返。唯利是图、逐利不止的产业驱动体制正是环境惨遭破坏的原因所在。”[4]

在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技术的创新却相对滞后,新兴绿色产业市场疲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技术支撑严重滞后,由于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大、风险高,国内企业对技术创新都普遍处于观望状态;而传统产业利润空间的存在,也让企业对技术创新没有充分的投资意愿。尽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扶持下,国内许多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高校正大力研发高新科技,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态势要形成一种氛围并推广开来,而后直接投入应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法律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保障制度缺失

“法律分析主要是运用法律原理、概念、原则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论证,其主要目标在于厘清法律关系,确定权利义务以及明确法律关系背后的法律责任。”[5]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关键原因还在于国内缺乏严格的环保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生态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从而导致环境保护者和消费者的权责不对等。

其实早在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随后又分别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初步形成了环保法律体系。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不全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罚措施规定过于笼统,而且配套下位法不足,执行力度也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对环保投入的长效机制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环保投入资金短缺和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进程和实施效果。

三、构建生态文明,推动中国走可持续科学发展道路缓解生态环境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制约影响,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6],不断推动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态文化

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条件。只有转变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无价的观念,使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自觉自发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文化“以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倡导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7],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绿色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推广,有助于加深公众对自然环境的感情,提高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认同,改变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中心发展任务的观念;通过绿色文化的学习和推广,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质,引导人们将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中,自觉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2推行绿色执政,健全环保法律保障制度

“绿色执政理念就是将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结合起来考量的一种生态执政观,是将生态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将政治问题衍生到生态问题上的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的执政观。”[8]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要求政府必须担当起环保主体的责任,从宏观层面统筹协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各级政府要树立绿色执政的理念,彻底改变传统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常规工作,对生态政绩实行奖惩制度和问责制度,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拓宽环保投资渠道;建立生态资源税费制度和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建立生态产权制度,确立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减少环境效益的外部性造成的损失;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修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生态相关方的利益得失,使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健全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将各项制度纳入法律保障,并制定相应的下位法和实施细则,保障各项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3合理创新利用科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将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国内也将逐步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一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避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入国内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资源;对国内传统产业加大生态检测力度,将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合理压缩传统产业现有的利润空间,“完善促进传统产业淘汰/升级的倒逼机制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的经济发展考核体系”[9],扩大内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在新能源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态破坏修复技术、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绿色包装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打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在全球贸易和综合实力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新型科技,通过制度约束和保障尽力规避科学技术应用可能产生的风险,实现绿色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从生态安全角度认识和规避技术反生态风险,是促进技术价值实现从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10]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lianghui/201403/05/content_31678795_3.htm , 201435.

[2]崔珏.浅谈绿色壁垒[J].人口与经济,2009,(S1).

[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J].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4][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J].侯文蕙,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胡景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8.htm, 20121119.

[7]卢艳玲.绿色发展视域下的绿色文化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

[8]方世南.以绿色执政理念推进绿色发展[J].理论视野,2014,(3).

[9]彭斯震,孙新章.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

[10]方世南.生态文明建设应警惕技术的反生态风险[J].甘肃理论学刊,2013,(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SHEN Xiaowe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gives high priority to make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all aspects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advanc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 which fully show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sis w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ains contemporary Chinas development, then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raise our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he need to respect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ecurity system, and rationally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ai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fluence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影响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