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量词“只”的认知研究
2016-05-14史天冠
史天冠
摘要: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关键词:量词;只;认知分析;语义性质;语义选择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0003
引言
量词是汉语句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量词修饰不同的名词性成分,看似无规律可循的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实则通过我们定性定量的分析会发现其中的联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观察,对量词“只”的分析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本文将对量词“只”进行认知研究,归纳出它对名词性成分选择的规律,方便正确使用量词。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量词“只”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相似用法的比较上分析,并且多集中在汉语教学研究分析中,单独研究量词“只”的依然比较少。
牟明磊的《个体量词“条”与“根”的辨析及其汉语教学》论文中,论述了以“条”和“根”为例的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问题,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舒叶的《对量词“条”与“根”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通过认知视角对量词“条”与“根”进行了比较分析,也包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宗守云的《认知范畴的原则共相与细节殊相——以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的异同为例》的论文中,对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出其原则的一致性问题。
本文中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北大语料库,共三十多万语料,依次进行分析归纳,从语料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二、量词“只”的语义性质
刘世儒(1965)根据古代汉语的语料分析了量词“只”的语义及其变化[1],现归纳如下:
(1)“只”的本义是“一只鸟”,《说文解字》中叙述如下:只,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
(2)“只”作为量词,其基本用法表示称重,在基本用法的基础上,可以从两个角度对量词“只”进行分析:
a.第一个角度可以从“鸟”的角度去考虑。由最初称“鸟”的量词,逐渐扩展至用作“各种鸟”到“兽”的量词。
在南北朝时用量词“只”来称量“鸟”已经十分普遍,如:鸠巢于廟阙而孕白鸠一隻。(左九嬪《白鸠赋》)。而作为称量“兽”的量词这一用法还不普遍,比较普遍的是量词“头”。
b.第二个角度则可以从“一枚”这一角度延伸来看,即凡是成双的东西,如果称说其中的一个,则均可用量词“只”。如:因出酒一斗,羊角一只,食盡猶言不饱。(《魏书·京兆王子推传》)。后来尖而长的东西也都可以用量词“只”来修饰。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量词“只”(2000)的解释是:
(1)用于某些成双成对中的东西的一个。如:一只手。(2)用于某些动物。如:一只鸡。(3)用于船只。如:一只船。(4)用于某些日用器物。如:一只箱子。
以语义性质为基础[2],下面主要分析量词“只”的基本用法和引申用法。
三、现代汉语量词“只”的语义选择
(一)量词“只”对述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
量词“只”是通过对其名词义的隐喻、图示转换等方式引申过来的。因此,量词“只”在形容具体事物上,凡是与动物有关或坚而长的事物[3],大多可以用量词“只”来形容。
1量词“只”对述客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
量词“只”在具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根据人的一般认知规律,量词“只”首先用来修饰的是客体事物类的名词。并且,在对客体事物类名词的修饰上,首先是对与动物有关的名词进行的修饰。
(1)量词“只”对与动物有关的客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最初只能修饰动物“鸟”,即“一只鸟”等,例如:
A1.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把石斧、一只鸟在原始人看来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
B1.林黛玉屋檐下的那只鹦鹉见黛玉来了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
C1.大智度论中就有这种话头,它是说的一只鸽子。
A1句中的“只”形容的是“鸟”,B1句、C1句中的“只”则是对“鸟”稍加引申而形容的与鸟有关的名称,为“鹦鹉”“鸽子”。由此可知,量词“只”的修饰范围已由“鸟”延伸到了与鸟有关的名称。
后来,人们的视野从“鸟”转到了与“鸟”有关的“兽类”,即大部分的“兽类”都可以用量词“只”来修饰。例如:
A2.这个纠正促使孩子去注意猫和狗的区别。下一次他看到另一只猫,把它说成别的什么,又得到纠正,这又引导他注意两只猫的共同点……
B2.太阳系是闭合系统,它较少受到周围宇宙的影响。一只蚂蚁具有非常闭合的行为系统。
C2.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例如,一只猴与一条狗,对待同样的刺激,其行为反应有很大的差异。
A2、B2、C2句中的量词“只”,分别形容动物“猫”“蚂蚁”和“猴”。我们可知,人们根据图式转换等思维认知,已经对量词“只”的修饰范围逐渐的扩大化了。
(2)量词“只”对述客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以及图式转换的思维认知,又逐渐扩展到了对坚而长的物体的修饰上[4]。因为“鸟”以及“动物”等多具有较“坚”的嘴或者“锋利”的爪子。所以凡是具有“坚而长”性质的事物,也逐渐地都可以用量词“只”来修饰。
D1.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只有12磅重,仅用10只螺钉组装,从外观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
E1.忽听“嗖”一只短剑向额亦都飞来,这是扈尔虎根据扈拉西的安排,掷向额亦都的。
F1.他拿出一根长约两寸开外的绳子,一头拴住一个带三只钩子的铁蒺藜,嘱咐说:“也许对你们有用。”
通过D1、E1、F1例句可知,“螺钉”“短剑”和“钩子”等三种事物,都具有“动物”所具有的某一部分“坚而长”的特质。因此,用“转喻”的手法[5],量词“只”也可以用来修饰这些事物。
2量词“只”对述主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
量词“只”对述主体事物类名词的语义选择上,最初是用来修饰与人有关的事物[6],例如:
G1.急切的寻找刺激,他们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件小屋。
H1.到了第23天,他终于揽到了一笔生意,一个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的钻石戒指松动了,需要坚固一下[7]。
I1.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
根据例句G1、H1和I1可知,量词“只”在修饰这类事物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容的多是双数的一个事物时,用量词“只”。
渐渐地,量词“只”对述主体事物类名词的选择,扩大到了“人”身上,即凡是与人体器官有关的名词,并且是形容双数中的一个时,都可以用量词“只”来修饰,如:
G2.达涅兄弟简介——“我们是一个人,四只眼睛”。
H2.由于它们和统一性的内在联系,方才是其所是:从身体上割下来的一只手,虽然按照名称仍可叫做手,但按其实质来说,已不再是手了。
I2.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紫罗兰被一只脚踩扁,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G2、H2和I2中量词“只”修饰的名词分别为眼睛、手和脚。根据客观事实可知,“眼睛、手和脚”在人体上都是以成对的方式出现的,因此在形容二者中的一个事物时,都用量词“只”。
(二)量词“只”对述抽象类事物的语义选择
由于隐喻的延伸性,促动量词“只”对语义的选择从具体类事物泛化到抽象类事物[8]。量词“只”修饰的抽象事物名词为“股票”“狐狸精”等。量词“只”所修饰的抽象事物还是比较少的,还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还不能得出一般的结论。
四、量词“只”的范畴中心
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并不是平等的,有的居于范畴中心,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9]。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就是这样,对具体物的修饰居于范畴中心,对于抽象物的修饰则处于范畴边缘[10]。那是因为量词“只”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泛化,意义越来越虚,修饰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愈加的边缘化,离范畴中心越远,看起来可能感觉没什么具体联系,实则并非如此。
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扩展幅度小的是近距扩展,扩展幅度大的则是远距扩展。量词“只”从具体物到抽象物的扩展是远距扩展,而从客体物向主体物的扩展则是近距扩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其扩展规律:
结语
现代汉语量词在汉藏语系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量词修饰着不同的名词性成分,看似无规律可循,实则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就是其独特之处。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可知:现代汉语量词“只”搭配的名词性事物多是动物,坚而长的事物或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并且有其独特之处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修订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牛巧红.量词“只”、“头”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7]万祎.现代汉语方言称量常见家养动物的个体量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宗守云.试论影响汉语量词丰富的诸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2).
[9]刘丹青.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J].汉语学习,2011,(4).
[10]宗守云.汉语量词研究的范畴化视角[J].励耘学刊,2008,(2).
The Cognitive Study of “Only” in Modern Chinese
SHI Tiangu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Measure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are a constituent that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ir selection of the nominal ingredient is unique.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rules on what kind of nominal components can be modified by measure words,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Chinese measure word “only”.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analyze the “only”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only”, that is, its selection of nominal component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semantic selection of nominal components from the word “only”,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nominal components that “only” can modify and draw the general conclusion. Finally, the “only” category center is integrated and summarized, summarization of the cognition of “only” being made by schema.
Key words:measure words; “only”; cognitive analysis; semantic nature; semantic selection
(责任编辑:刘东旭)